【搬砖杂想】焦虑的时代的焦虑
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何时结束的呢?
是小升初挤破头皮的时候?中考分数悬吊吊的时候?高中竞赛实力无奈接受现实的时候?高考成绩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大学四年从迷茫到觉醒的时候?
在开学第一天自信就被极大地打击后,我终于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原来我已经陷入焦虑久矣。
所谓焦虑,对我们而言主要来自对未来的担忧,而体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便是自我评估的极度保守和向下取整。
各位或许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这样的人:期末考试之后,有些大佬会说“这道题错了,完了要挂了”“好多题都不会,凉了凉了”,最后成绩一出,受伤的只有你自己。
不能排除有些大佬有秀苦之嫌,但这种心态我是能理解的。每到考试估分,我都会把哪怕有一点不确定的题直接判成0分,到最后总分估摸着在及格线边缘,于是开始担心自己会不会挂科......还好老师手下留情,89分止损。
我在评估自己时经常将所有的不利因素全部考虑进去,于是自我价值不断贬值到下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和其他大佬相比,我还是太弱了......之后很多努力都是为了提高下限,让自己的成绩更稳一些。
按理来说,我的成绩还算过得去,焦虑应该不至于这么重才对。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平常见到的,大多还是和我们水平相近的人,而考上985211更意味着和自己同台竞技的都是排名前5%的选手。
而一个难以避免的倾向是,在我们对自己的评估不断向下取整的同时,对他人尤其是对手的评价是向上取整的。
见面打招呼,“大佬你好”“不不不,你才是大佬”...别人只当是大佬间的卖弄,而我却觉得甚苦,因为我知道对方要么是排名靠前的大佬,要么是搬砖搬出一区的能人,我无奈的认识到自己确实不如对方。
自信是稀缺资源。这么多年来,我对自己的评价一直是“凤尾”,直到现在。我还是相信自己的,但绝对不敢盲目相信自己,因为比我强的人多着呢。
有人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我觉得鸡头和凤尾水平本身还是比较相近的,不然也没有可比性。但所处环境不同,他们面对的问题也不同。
“鸡头”需要看破自己“头”的假象,跳到圈外确认自己的真实水平,万不可沉溺于舒适区;“凤尾”则需要相信自己,在大佬云集的环境中暂时排名靠后真的不丢人。
但“鸡头凤尾之争”其实仍是假象。一个很多人都认识到并思考的问题,其背后必然有更深刻的问题。
“鸡头凤尾之争”的本质,是随着年龄和学历的上升,所处的层级和圈子不断收缩,评价标准复杂化,标签化更加严重,竞争点愈加多元,自我认知逐渐清晰。我们更加认识到,人各有各的特长,也各有各的幸福。
桥豆麻袋,如果我们的自我认知逐渐清晰,应该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获得自信,那我们本不该这么焦虑啊?
很遗憾,只因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我们已经踏入“焦虑的时代”,我们正在经受“时代的焦虑”。
“焦虑时代”的来临是必然的。从古人典籍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大多有慎独、自省、自诫的倾向。当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便愈窥见自己的无知。
我们大多明白“骄傲使人堕落”的道理,却不相信适当的骄傲是有益的。我们不断反省自己、警戒自己,是因为我们不敢自我满足,生怕对自己的一点犒赏会让自己堕入深渊。这种焦虑的根源不是不自信,而是不敢过于自信。
而我们大多是在开始学习生活后逐渐焦虑的,这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学习之路中难免有些焦虑的元素?
是的,这种元素的根源便是与复杂的评价标准相背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排名。
在枯燥的高中生活中,我们向往着老师们说的“进了大学就轻松了”,甚至早早地计划好了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
然而,机会总是有限的,而为了相对公平的分配机会,绩点制便应运而生。
我们很有“务实精神”,既然绩点成了第一要务,“一切为兴趣服务”的初衷就转变为“一切为绩点服务”。不可避免的,我们放弃了一些我们感兴趣或对未来有用,但过来人告诉我们“这门课很坑/给分不高/考的难/容易挂”的课程,而选择了不少给分不错但并学不到太多东西的“水课”。
但这种“务实精神”其实相当不实用。我们作为学生,“学”的任务反而被绩点剥削,只为了成绩单上的“生”。但没办法,他给的实在是太多了(指奖学金)。到头来,我们可能成了优秀的学生,却无法优秀的学习。
而这些情况的出现,源自我们的趋利避害性。
你说绩点重要吗?重要,但真的没到一切都要为绩点服务的程度。只要认真的学习,成绩单上总会有相应的回报,说到底这只是趋利性的原因。
让我们人人自危的,是“挂科”这条红线!挂科的代价实在太大,往轻了说是排名下降、奖学金木大、更多精力重修,往重了说是丧失保研和夏令营资格,甚至在考研和就业时也可能遇到些坎,这样的下限实在难以接受。
在趋利避害的共同作用下,我们被迫变得“自私”。老师想让我们深入学习专业知识是为我们好,但我们不敢承担归零的风险;我们也想和竞争对手共同进步,但有几个人愿意“养虎为患”呢?
后果便是,高分段逐渐膨胀,机会线大幅度提高,竞争逐渐变得畸形。除了有绝对实力的人外,其他人不得不取巧、走捷径,让病态竞争恶性循环,最终成就了“内卷”的壮丽景象。
若有朝一日我们能够认清焦虑之源,或许我们能和自己握手言和,让自己头发少掉一点,黑眼圈浅一点,活得轻松一点。
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人见到了别人的人生,也认清了自己无能为力的现实。
嫉妒油然而生。见不得别人好是我们的劣根性,而自私有放大了嫉妒,嫉妒又诱发了自卑,最终我们再次堕入焦虑的深渊......
等等!有人给了你“希望”,那便是贩卖焦虑的人!
每个人都想成功,但成功学只是成功者的卑劣手段。他们会告诉焦虑着的你“你一定可以成功”,“好心”给你指明前人成功的轨迹,让你义无反顾的走上歧路。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具有偶然性、时代性和局限性的,正如科学中的控制变量法,盲目的走前人走过的路,你会逐渐发现他有的东西你没有,而你又急切的想要成功,“我就差一块敲门砖”!
你没有的东西别人有,这不是你的问题,甚至本身就不是一个问题。但贩卖焦虑者放大并不断强调这一事实,让你确信这是你的问题,别人有的东西我凭什么不能有!
而你只要乖乖听他指挥,献上你的钱或人生,为他们的成功火上浇油。不如看一看,你下单的淘宝店铺的名字,是不是和卖给你焦虑的人名字有点像?
而贩卖焦虑者收割的不仅是我们这些学生,那些996的白领,风里雨里的外卖员,以及更多更多的人,哪个又不为贩卖的焦虑所扰?焦虑是卖不完的!
按照一般的行文规律,文末应该告诉你如何摆脱焦虑了。
但很可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只能得出一个肤浅的结论:比较是焦虑之源!
我们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被迫不断加速,独在异乡为异客,身不由己。这个时代就是焦虑的时代,无可奈何,无能为力。
想改变世界是极难的,独善其身已经很不容易了;改变自己也没那么容易,间歇性踌躇满志只会让自己在持续性混吃等死的时候更自责一点。
我们只能想办法适应这焦虑的时代。适度的焦虑是可以促人进步的,但过度的焦虑会让你寸步难行。这时代还长着呢,既然我们没有无忧无虑的资本,就尽量在时代的浪潮中混出头,多呼吸呼吸水面上的氧气,再潜下去继续前进。
好想重返童年时光,那是背一首诗就能得到小红花,做几道算术就能得到一顿美餐的好时代。
唉,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何时结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