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明清火器的对比和清朝对比西方火器

2023-01-11 00:39 作者:外号V总  | 我要投稿

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无力阻止西方列强的入侵,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清军在火器装备上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了。 对于这种情况愤恨不已的人们便开始抨击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也有人指责是因为清军太过于重视骑射,才导致士兵们没有使用火器的能力,也不重视新型火器的开发。更有甚者还有人提出清末军队装备的火器甚至不如明朝末年的明军,不过这个说法就有失偏颇了。 之所以现在会有人持有清朝火器发展比明末还滞后的观点,主要是因为有下面三个所谓的论点。 第一个是雍正皇帝对于清朝八旗子弟的训话,其中有"以满州夙重骑射,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的记载,这句话的原意本来是指清朝在入关之后,由于火枪成为了最重要的武器装备,因此部分士兵彻底放弃了弓箭的练习。而雍正认为骑射是满族的传统,有文化传承的功能, 所以他提出士兵们在练习火枪作战的同时,也要顺带练练射箭。 但是后来这句话却被人断章取义,他们摘出"满洲人夙重骑射"一句,在后面附会说清朝统治者为了实行文化管制,不允许士兵习练火器,只能练习弓箭,这显然是一种曲解。事实上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军队60%以上的士兵都已经配备了绳枪,这也是清军的主力装备,所以"满洲兵"只用弓箭的论调显然是不成立的。 他们论证清朝火器落后于明朝的第二个论调,在于左宗棠在奏章中写下的一段话: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年矣,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他们理解的这段话是这样的,首先在三百年前中国就有了先进的火器,但是那时的统治者并没有重视这些东西,以至于在与日本的战斗中屡战屡败,实在令人痛心。而三百年前的时候就是明朝,因此明朝的火器是要比清朝厉害的。 可左宗棠的意思其实是在三百年前的时候,中国就已经有了火器,只是一直没有人发展这项技术,以至于中国现在落后于日本,其最多说明清朝的火器和明朝比没有进步,但绝对不能证明清朝的火器落后于明朝。而且在这篇奏章的最后,左宗棠还说了他现在最羡慕的是西方军队中的后膛螺丝开花炮,而这项技术是明朝所不具备的。 第三个证据说的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西方军队发现了一处明朝的军火库,发现里面有许多先进的火器,连他们都自叹弗如,并感叹为什么清军不用这些武器和自己对抗。 但事实上这个故事是两个事件的杂糅,第一是清朝某些军队为了对抗外国侵略者使用了明朝留下的红夷大炮,但是效果其实并不理想。第二条则是外国军队在进入北京城之后,发现了一个清军的仓库,里面有刚刚从海外购入还没来得及装备给军队的火器,这和外国军队使用的武器是十分接近的。 但不知为何有人将这两个故事拼凑了起来,变成了上面看到的样子,这才有了清朝火器不如明朝的论调,但这件事本来就是伪造的。 而且中国火器落后西方是在明朝时期,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明朝的火器制造技术和火器战术确实还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中国的火器制造其实就已经落后于世界顶尖水平了。 虽然明朝的神机营是世界上最早的火器化部队,但就拿在人类火器发展史有着较为重要地位的火绳枪来说,它的出现使得军队之中能掌握火器的士兵占比开始了明显的增加。 西方的火绳枪于1450年开始出现,而明朝得到此物的时候已经是1521年,这期间已经过了七十一年了,等明军之中真正的开始大量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又到了1571年了,又过去了50年的时间,这一前一后,已经与西方拉开了百年的差距。 在这百年之中,西方火器发展仍然在发展。1560年,也就是明军还没有大规模的装备火绳枪的时候,西方的比火绳枪更为先进的燧发枪已经开始出现了并装备了,但那个时候的明军就算是火绳枪也不过是小量的装备而已。 再说说火炮,16世纪时,西方已经有了我们认为先进的“红夷大炮”了,这种炮的威力和距离都得到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但明朝只到了1570年之后才弄到几门,到了1600年后才从荷兰引进开始仿造,而且仿造的只是西方在50年前水平的红夷炮,不如西方先进。 明朝红夷炮发展到了最后也就到了12磅水平,欧洲战场上已经出现了24磅炮了,除了这些之外,更别提他们还有48-60磅重炮。 并且在16世纪的时候,西方已经开始对火炮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了,守城,攻击,海战等火炮均有了相关的类型,所以明朝自己都承认火炮已经不如西方。 明朝自己对比中外火器制造: "近来购得西洋大铳,精工坚利,命中致远,猛烈无比,更胜诸器百千万倍" "海外鸟铳精工,诸夏不如,何也?,曰:风俗习尚使然耳。各国犹有古人寓兵于农之意,兵民不分,公私一体。酋长程课头目,专视兵器精利以为殿最,个人奉为职业,保守富贵。若兵器不堪,讴惟畏法,且畏班辈见笑,习尚成风,安有不精之理。我中国尽属公家,有司不知造不知用,士卒不知打放、收拾。 明朝也发现自己仿造和生产的火器质量不算很好:"铸造无法,其大器不过神威发烦,灭虏虎蹲,小器不过三眼快枪。此皆身短,受药不多,放弹不远,且无照准而难中的。铳塘外宽内窄,不圆不净,兼以弹不合口,发弹不迅不直,且无猛力。头重无耳,则转动不活,尾薄体轻,装药太紧,即颠倒炸裂"。 奈何近来徒有火攻之虚名,并无火攻之实效,其故何也?盖因承平日久,疲将骄兵,粉金虚文,罔计实用,铸铳无法,不谙长短厚薄度数之节,不能命中致远,或横颠倒坐及崩溃炸裂,而反伤我军。造药无法,不谙分两轻重之数,配合研捣之工,不能摧坚破锐,或损枪坏铳及些事,而延祸极惨。 因此,明朝的火器一直是处于一个缓慢发展的仿制的水平,而且无论是在质还是在量方面都没有一个更好的进步。 但明朝也积极进取努力仿造了西方国家的火器,这一共有三次,其中第一次是仿造葡萄牙战船上的佛朗机炮。在1522年的时候明朝海军在广东地区击败了五艘来犯的葡萄牙战舰,虽然明朝海军是最后的胜利者,但是战斗的过程其实颇为艰苦,因为敌舰上有一种射速极快的新型火炮。在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俘获了葡萄牙的两艘战舰,并从上面缴获了这种被称为佛朗机炮的新型火器。 所谓佛朗机炮就是一种新型的子母炮,其母炮的炮膛上有一个空洞,在战斗的时候,需要将炮弹装填在子炮中,然后将其放入母炮炮膛额空洞里,再进行发射。在使用佛郎机炮的时候一般会有三个预备的子炮,这让其射速远高于其他火炮。明朝在得到这种武器之后立即着手进行仿制,这有效提升了明朝的海防水平。 而在明朝嘉靖年间,明朝军队在和倭寇作战的时候,发现敌人使用的火绳枪要比自己的火铳更加先进。于是他们便缴获了一批日制的新型火绳枪,并将其改造为鸟铳,这种枪的射程和弹药装填速度都要远远高于明军之前使用的火铳,这次学习也提升了明军的战斗能力。 而明朝第三次像西方取经的便是著名的红夷大炮了,这本来是欧洲人发明的一种舰炮,即长身管、纺锤形结构的前膛加农炮,其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比明朝之前使用的大将军炮更强。明军在和荷兰海军交战的时候吃了大亏,在艰难取胜之后明朝海军便购买了部分红夷大炮,并像西方传教士请教制作技巧,最终制造了大量这种火炮,其在明朝与清军的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击伤了努尔哈赤。 那么,既然明帝国的火器技术、火器部队的战术战法在东西方的装备与军制对比中一开始就落了下风,到明朝晚期甚至已经从“下风”变成了“代差”,那作为承继明帝国“天命”、由东北入主中原腹心地带的清帝国在火器制造技术、火器部队建设、军队战术战法上又有怎样的表现呢?是否真的如部分老电影里表现的那样,面对装备着洋枪洋炮的西方军队,清军还一个个拿着大刀长矛冲上去肉搏、而后被近代化的列强军队打得落花流水呢? 在努尔哈赤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于赫图阿拉登极称汗、建立后金之初,建州女真在军制与战术上尚处于相对古典的状态,以所谓的“披甲人”组成的重甲步兵与重甲骑兵为主,火器数量极少。这一方面是由于以彼时建州女真的生产力与技术水平,他也确实造不出什么像样的火器来,另一方面则是明帝国北军装备的火器质量低劣、杀伤力很差、还是以“三眼神铳”这种原始火门枪为主,对建州女真的重甲步兵难以造成威胁。故而彼时的努尔哈赤在面对明帝国的火器部队时采用了最古典、也最省事儿的战术:挑选精锐的建州士兵,着双层棉甲,战时直接顶着明军的三眼铳冲上去肉搏。这一战术在萨尔浒之战、广宁之战中屡试不爽,但在浑河之战中面对装备有火绳枪和弗朗机炮的浙军士兵,就已经出现了翻车的趋势,经此一役,努尔哈赤算是对火器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开始收集缴获的明军火器。但在努尔哈赤时代,建州女真军队第一没有自产火器的能力,第二收集到的明军火器质量与威力也参差不齐,难以作为体系列装给八旗军队使用,与当时已经装备火绳枪的明军差距甚远。 明天启六年(1626),明军与后金军在宁远城大战,此战中,由徐光启于明天启元年(1621)主持、从澳门购得的十一门红夷大炮发挥了关键性的战术作用,给冲锋的后金军队造成了重大杀伤,甚至传说连努尔哈赤都中炮受伤,并于当年八月病卒。宁远之战后,明、后金双方同时意识到了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开始了一轮以铸造、购买火炮为代表的“军备竞赛”:以明帝国来讲,明崇祯二年(1629),明帝国从澳门的葡萄牙人手中获赠红夷大炮十门,崇祯三年(1630),明廷甚至从澳门招募了150名葡萄牙技师,携带40门红夷大炮北上京师,但后因被言官弹劾未能成行。 除此之外,明帝国还在自行铸造火炮,可因为财政状况紧张、铸造技术落后、炮兵战术原始,虽然到崇祯十七年(1644)明帝国灭亡为止,明军一共铸造出来了几百门红夷大炮,但是技战术水平与原版差距甚大。 再说后金那边,自天启六年(1626)宁远之战中吃了红夷大炮的亏之后,继任汗位的皇太极也琢磨起了铸炮的事儿,后金天聪五年(1631),后金方面自力更生,也有模有样地铸出了第一批红夷大炮,努尔哈赤的女婿佟养性成了清帝国首任“炮兵司令”。 在当年的大凌河之战中,后金就一口气集中了四十门红夷大炮,对准明军边军惯用的由大车车阵组成的防线猛轰,待动摇了明军的防御体系后再由精锐护军营发起冲锋,一举奠定胜局。初试牛刀后,后金方面更加重视火器在进攻中的作用,而后金天聪七年(1633)吴桥兵变,明军孔有德、耿仲明部叛逃后金后,因其部队中有大批铸炮工匠、炮兵射手,甚至还有四十余名招募来的葡萄牙技师、数学家等,反而使得后金军队在火炮铸造、炮兵射术、步炮战术等方面迅速完成了对明帝国的反超。 相比当时铸炮靠经验、放炮靠感觉、命中靠人品的明军炮兵,后金军队甚至在炮兵射术上已经初步用上了三角函数测地这种新鲜玩意儿,还研发出了可以将火炮放在上面机动、用于野战攻防的炮车炮架,同时还基于其八旗汉军建立起了第一支专门使用红夷大炮、起到战役炮兵作用的炮兵军“乌真超哈”(意为“重兵”)。 这一系列的技术升级后,事实上让后金军成为了当时东亚地区火力最强大、炮术最先进的军队,在清崇德四年(1639)到崇德七年(1642)年的松锦大战中,清军装备的红夷大炮与战斗中表现出的强大战斗力令明军大吃一惊,以至于崇祯十六年(1643)辽东巡抚黎玉田给崇祯皇帝的题本中就已经明确指出:“酋以大炮百位排设而击,即铁壁铜墙亦恐难保……以物力言,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但即使如此,对于行将就木的明帝国而言,再也没有应对的策略了。 但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在明清战争后期、清帝国统一全国之战中,清军炮兵表现出了较高的技战术水平,以至于清军重装步兵、重装冲击骑兵都养成了“炮兵依赖”,一旦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就暂时改为防御态势、等到后续的炮兵梯队加入战斗、猛烈轰击一番后再发起进攻。 在明末的时候,其实清军就已经在火器使用上超越明军了,当时随着明军中的孔有德等善用火器的将领投降于满清,让满清拥有了超过明军的火器使用技术,在他们与明军作战的时候,他们已经拥有了超过几百门红夷大炮,而明军则只有十几门,东北地区的明军最终也是被清军的火炮轰开了城门。 而在清军入关之后,他们也对军队的装备进行了改良,在清朝初期的时候,清军中的大部分战士和明军一样依然装备着古老的火铳,此时双方虽然都掌握了鸟铳的使用方法,但是由于中国古代没有成型的产线,因此部队的装备升级进行得十分缓慢。 针对这种情况,清朝统治者下令大量制造鸟铳,以此来替换士兵手中的火铳,在康熙在位时期清军便完成了这一升级,他们也是用这些先进的火器击败了噶尔丹的,这时他们的火力明显是超过明军的。 而在火炮方面,明朝的红夷大炮普遍为一千斤左右,而清朝制造的炮则为三千斤左右,这让其射程和威力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对比,明帝国在火器的装备与实战运用上,始终处于技术较为原始、战术较为落后的尴尬状态,所谓的“明朝火器天下无敌”,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一不懂技术、二不懂战术的传统文人自娱自乐的结果。 因此无论从单兵武器还是重型火器来说,清军都是优于明军的,说清军相对于明军在火器使用方面出现了退步绝对是无稽之谈。 不过,清军火器化的另一面,则是八旗子弟们传统的肉搏、马术等战术能力的急剧退化,为此,乾隆皇帝还专门下旨,严肃告诫八旗子弟们“不可专习鸟枪而废弓矢”、“弓马骑射乃立国之本”。这两句话经常被后来人误以为是清军不重视火器、死抱住大刀长矛不放,实际上结合当时的情况,乾隆皇帝这番话的意思是让八旗子弟们不要光忙着开枪放炮,以至于把老祖宗们勇武强悍、敢打硬仗的传统丢掉了,跟俄军将领苏沃洛夫说过的“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差不多一个意思。 但是,伴随着清准战争以清帝国的胜利而告终,清军在东亚地区陷入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局面,再也没有了更新装备的动力,不仅肉搏战术仍然毫无起色,连开枪放炮的技术也快速退化了。 同时,虽然燧发枪这种先进火器早在雅克萨之战、准噶尔战争中已经出现在了沙俄或准噶尔军的作战序列中,在清缅战争、廓尔喀战争中甚至已经批量出现了来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先进燧发枪,但一方面这些国家并没有学来英军的排队枪毙战术,另一方面在当时的东亚战术体系下,燧发枪与火绳枪的表现也并未拉开代差,因此一直到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之时,虽然按照其记载,清军在各省的军火库中均储备有一定数量的燧发枪,但真正装备给军队的燧发枪数量极少。 到鸦片战争爆发时,广东清军的燧发枪也不过三成左右,剩下的依然是旧式的重型或轻型火绳枪,意味着清军在准噶尔战争之后,在事实上停止了对军备与战术的革新,陷入了混吃等死的状态。一直到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度吃了西方列强快枪快炮的大亏,清军才通过洋务运动实施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武器革新,将手头的火绳枪、燧发枪全部换成后膛装填式步枪,但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但横向对比来看,清帝国军队在火器化、火器战术上,相比彼时的西欧军队仍然处于落后状态:以与明清战争几乎同一时期爆发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为例,由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与德意志雇佣兵领袖华伦斯坦组建的新型欧洲军队已经开始了新一轮军事变革,尤其以古斯塔夫二世为代表,其强力推行的职业化改革、线列步兵战术、手枪与马刀骑兵、支援炮兵与预备炮兵等几乎奠定了未来一百五十年中欧洲陆军的军制与战术。 此外,欧洲军队在火器化程度上进一步突飞猛进,古斯塔夫二世采取的线列步兵方阵,重型火绳枪手与长矛手的比例已经达到了1:1,而1642年英格兰内战中,由克伦威尔组建的“新模范军”,其部队火绳枪手与长矛手的比例甚至已经达到了2:1,初步完成了火器化。这一时期的欧洲军队,无论是明帝国军队还是清帝国八旗军,都已经是绝对没有办法匹敌的了。 康熙元年(1662),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被俘杀,清帝国基本统一了全国,但与明帝国统一全国后在火器技术上建树有限不同,统一的清帝国很快面临着东南沿海的郑成功势力、北部边境虎视眈眈的沙俄帝国的威胁,随后又于康熙十二年(1673)在云南、广西、广东三省爆发了三藩之乱。 巨大的军事压力迫使清帝国不敢放松火器部队的建设,康熙十二年,清军首先在八旗汉军中设立火器营,至于为何先找上了汉军八旗,是因为“汉军不能骑马者甚多”,相比满洲八旗体能、马术差,无法承担重甲步兵与重装突击骑兵职责,因此只好首先在汉八旗中成立火器部队。同时,鉴于明帝国留下的“三眼铳”、“五眼铳”等原始火门枪威力有限、技术原始,故而清帝国在建立单兵火器部队之初就将这些武器弃之不用,统一装备在南方明军中数量甚多、让南下清军一度大吃苦头的轻型火绳枪。 到这个时候,被明军死死抱住不放的“三眼神铳”才算彻底退出了古代中国的历史舞台,有些三眼铳被淘汰后散落民间,到雍正年间甚至变成了寻常人家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中用来释放焰火图喜庆的物件。 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帝国与由噶尔丹领衔的准噶尔军队在乌兰布统大战,在此战中清军首次运用了红衣大炮、火绳枪与剑盾兵配合的火器战术。根据记载,此战清军“八旗官兵枪炮按旗排为三队,第一队以汉军火器营鸟枪步军居中,炮位排列左右,满洲军火器营鸟枪马军列于炮位两头,第二队以前锋兵居中,八旗护军续列两头,第三队排列八旗护军”。 在战时,由排列在第一列的、装备火器的汉军八旗火器营与红衣大炮首先开火,尔后由装备有火绳枪的满洲八旗火器营与骁骑营骑兵出击扰乱敌人,待有效杀伤对手的有生力量、破坏对方的防线完整性后,再由最精锐的护军营重装冲击骑兵发起冲击,从而奠定胜局。整套战术虽然相比欧洲仍显落后,但好歹完成了不同种类、不同兵种的火器合成化,到康熙三十五年(1696)的昭莫多之战中,在出击的中路清军3万多人中,就包括了京营八旗火器营兵1万余人,其冷热兵器之比基本上做到了2:1,这个比例虽然依然不算高,但是总归比明帝国进步的太多了。 虽然清军的火器化在康熙年间进步很快,但不仅跟不上欧洲的军事变革步伐,甚至一度连准噶尔都赶不上:欧洲就不用说了,就在顺治与康熙皇帝完成统一中原大业的同时,欧洲各国军队正在淘汰火绳枪,换装操作更简便、射速更快、更便于发挥线列步兵威力的燧发枪。同时,在1647年,法兰西王军首先为其军队中的火绳枪手配备了刺刀,当然当时的步枪刺刀依然非常原始,需要直接插入枪管中形成一支长度约两米的短矛,用于近战对抗骑兵使用,而在1688年由法兰西工兵元帅沃邦发明了套环式刺刀后,长矛手、剑盾兵这些兵种从欧洲军队中迅速消失,18世纪初的欧洲军队已经变成了一支纯火器化军团,普遍由燧发枪步兵和掷弹兵、胸甲骑兵与龙骑兵、战役炮兵组成,传说中的排队枪毙战术也已经成型。 至于准噶尔,由于其可以很方便地与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交流,故在雍正九年(1731)的和通泊之战中,准噶尔军队大量换装了来自中亚、可能基于土耳其重型火绳枪制造的“赞巴拉克”重型火绳枪,该型火绳枪威力强、射程远,能够有效击穿清军棉甲,基于火器上的优势,准噶尔成功取得了和通泊之战的胜利。 而清军在吃了准噶尔火器上的大亏以后,决心为火器营、各省绿营兵更换装备,也开始大量仿制“赞巴拉克”火绳枪。 根据统计,到雍正晚期,以山西、山东、福建、浙江、广东、云南、贵州等省份的火器统计来看,连民团、绿营兵等部队中装备的轻型火绳枪比例都已经达到了一半左右,如果算上红衣大炮,这比例还会更高。 而乾隆二十年(1755)清军京营八旗西征准噶尔达瓦齐大汗、灭亡准噶尔帝国的战争中,出动的清军每百名士兵中有70余名火绳枪手,还另外配备轻型野战炮一门,其火器与冷兵器之比超过了2:1。 乾隆二十一年又颁行的《钦定工部则例造火器式》就载有各种火炮共85种,同年的《皇朝礼器图式》中鸟枪,红衣炮,子母炮这三样火器成为了制式武器,此外一向以马刀冲锋见长的清军重骑兵,开始换装短管火绳枪,完成了类似于欧洲军队“龙骑兵”的变革,此时的清军已经可以被称为火器化的军队了。 在完成火器化的同时,清帝国军队在作战样式上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早期的“红夷大炮猛轰、重甲步兵冲上去肉搏”的正面硬怼战术、中期的“大炮轰完步兵轰,步兵轰完骑兵冲”的战术,则干脆被成熟的排枪射击战术“九进十连环”取代了:“步军举鹿角大炮,众兵齐进,鸣金而止,齐发枪炮一次,如此九进至十次,连发大炮。火器营马步军循环连发鸟枪,略无间断,其声震地。” 在同准格尔军的战斗中,清军基本都是采取这种“九进十连环”战术,靠火绳枪手的排枪猛烈射击,加上野战炮的火力支援,还有火枪骑兵的回转战术,步步向对方阵型逼近。这套战法与当时的欧洲军队依然有代差,尤其是当时英法等国军队的纵队战术、纵队改横队战术已经快要成熟、来自科西嘉的法兰西战神已经快要登上历史舞台了,清军的这套玩法在西欧军队面前如同小儿科,但不管怎么说,“九进十连环”战术好歹也算是追上了西欧军队十七世纪中晚期左右的水平。 虽然“明帝国的火器天下无敌”和“清帝国只会耍弄大刀长矛”均不符合历史事实,但是明帝国的三眼火铳也好,清帝国的红夷大炮与火绳枪也罢,在靠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国家思想武装起来的、装备有先进的燧发步枪与野战炮、几乎无坚不摧的西方军队面前,不管是哪个旧式帝国的军队都注定会败的非常难看。也就是这样,伴随着古老帝国落幕的钟声,另一个伟大的、重新赶超的时代拉开了序幕。

明清火器的对比和清朝对比西方火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