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垣曲两处史前瓮棺墓
太原、垣曲两处史前瓮棺墓
《文物季刊》 1992年01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近年来的考古调查和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几处有一定研究价值的古代文化遗存。现将其中的太原矿机厂和垣曲县丰村的两处瓮棺墓集中简报如下:
一、太原矿山机器厂瓮棺墓
1984年9月,太原市北城区的矿山机器厂因扩建厂屋,施工中发现古代遗存现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闻讯后即派人前往勘察并进行了清理。在厂房基础坑的南坑壁和北坑壁上发现两座瓮棺墓,编号TKM 1和M2。二墓均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横向清理。M1、M2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浅坑,平底,墓扩不甚规整,墓口距地表1.3米左右。墓坑大小仅容瓮棺,无随葬品。有的葬具表面涂有薄薄一层泥浆并遗有烧痕。
TKM1,方向355度,墓:T长80、宽45、深45厘米。葬具为两件夹砂罐组成,二器两口相扣,平置于墓内,内存小孩骨架一付,骨架主干保存较好,年龄约在1岁左右。作为葬具的两件器物均已破碎,经修复皆复原。器物形制略有不同。M 1:1,(图一,上;图四,左)尖圆唇,宽折沿,鼓腹,腹最大径在器中部略靠上,腹上部施一对对称的鸡冠迷耳,平底。器表饰较整齐的绳纹,绳纹印痕浅呈麻点状,腹上部有两道凹弦纹将绳纹隔断。夹砂灰陶。制法为手制,口沿似经慢轮修整。口径27.2、底径15.3、高37.5厘米。M 1:2〈图一,下;图四,右)尖唇,宽折沿,鼓腹,最大径位于腹上部,腹上部亦施一对对称鸡冠鑿耳,平底。器表饰绳纹,纹饰较粗而印痕深,腹饰三道凹弦纹,制法同M1:1,器壁薄厚不均。口径28.8、底径14.7,高36.4厘米。
TKM2,方向350度,墓坊宽38、深40厘米。由于在施工中受到破坏,该墓葬具仅存一陶缸的上半部,内置小孩骨架,残朽过甚。葬具陶缸的形制,尖唇,宽厚折沿,直腹,下腹有内收迹象,最大横径在口部,底不详。腹靠上部施一对横直遥耳。器表饰很细的绳纹,并饰三道附加堆纹。夹砂灰陶,夹心呈灰褐色不纯,砂粒较大。器壁甚厚,系手制。口径30.9、残高27厘米(图二)。
此外,在该处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工人挖出的土内含有陶片,由此引起重视,于是对周围作了调查,发现有文化层堆积,并采集了一些陶片,器类有夹砂罐、泥质钵、盆和器物的羞耳等,纹饰有绳纹、篮纹和素面磨光,并有呈绛红色的彩陶。由于条件所限未能进行发掘。
二、垣曲丰村瓮棺墓
丰村有一处以新石器时代为主的古代文化遗址,是垣曲县文物干部吕辑书同志发现的。该地距县城30公里。1982年春,我们对该遗址复查时发现两座瓮棺葬墓,位置正处在遗址中,北部紧邻本村。地势高而平,当我们经过此地时,村民正在取土,破坏了一些,葬具的一部分已暴露在地面,当即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参加这次工作的有吕辑书、张崇宁、海金乐同志。
两座瓮棺墓整齐地并排排列,两墓相距30厘米。坑口平面基本呈长方圆角形,形制为土坑竖穴式,坑壁不甚规整,平底。葬具均为夹砂罐,有的器表部分涂有薄薄一层泥浆并有烟熏痕。两罐口对口扣在一起,平置于坑内,内置1岁左右小孩骨架一付。均无随葬品。南边一墓编号YFM1,北边一墓编号YFM2。
YFM1,方向215度,墓扩长75、宽30、高约30厘米,其尺寸仅容葬具。葬具为两件深腹夹砂罐,其形制略有差异。M1:1,卷沿圆唇,沿内侧有凹槽,束颈深腹,平底,最大径在腹上部。颈部素面,余饰细绳纹。夹砂灰陶。制法系手制,颈部轮修。口径19.8、底径12.3,高36厘米(图三,2;图五,左)。M1:2,方圆唇,侈沿,深腹平底,最大径在腹上部。素颈,下饰较粗绳纹,纹饰大部为交错拍印。夹砂灰陶。制法同M 1:1 o口径18.3、底径11.K高33.9厘米(图三,1;图五,中)。
YFM2,方向210度。墓坊宽35、高约35厘米,由于破坏,其余尺寸不详。葬具也为两件绳纹夹砂罐,其中一件残破不堪,无法复原。M 2:1,圆唇侈口,束颈深腹,腹最大径在中部,小平底,器表饰较粗绳纹,纹饰拍印整齐,印痕较深。夹砂灰陶,夹心呈褐色。制法系手制。口径19.8、底径TO.8、高36厘米(图三,3?图五,右)。
结语
太原、垣曲两地的瓮棺墓,从时间上看有早晚的不同,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区系。通过同邻近地区同类器的比较分析,可观察到以下两点:
1、 太原矿山机器厂瓮棺墓M1:1、2夹砂罐,其形制同晋南的夏县东下冯“龙山"早期的部分陶器①、关中的西安半坡晚期②、晋中太谷白燕遗址第一期第一段③和孝义临水遗址H1同类器①比较有很多相近之处,其中同白燕遗址H2047:4、1和临水選扯H1:2最为接近。白燕遗址第一期第一段夹砂罐“为鼓腹,最大径靠上,大鸡冠耳位于最大径或其上,尖唇宽沿,沿外折明显”的特征同TKM 1:2、1完全相同⑤。TKM 2:1夹砂缸的年代也大致如是。由此看来太原矿山机器厂瓮棺墓的年代当为仰韶时代晚期,属晋中地区考古学文化区域的文化体系®。
2、 垣曲丰村瓮棺墓,依葬具陶器的形制特征同三里桥同类器相比较很接近⑦,时代为龙山时代晚期,属本地区(晋西南、豫西)龙山文化范畴。这在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继续在这里做过的工作看,已得到证实⑧。
瓮棺葬是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太原和填曲瓮棺墓的清理,对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资料。
(本文由海金乐执笔,绘图张红旗,摄影李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