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2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2022-06-02 12:1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第二节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属性,这是意识依赖于物质的一个方面。意识对物质的依赖,还表现在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大脑是意识的器官,但它不会自动产生意识;只有当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现象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大脑,当大脑和外界发生了联系以后,才会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对于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客观世界的摄影、摹写、摹本,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按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按其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没有被反映者,谈不到有反映;脱离了客观物质世界,就不可能有任何意识。这是唯物主义各派共同的基本观点,但只有辩证唯物主义才科学地论证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形式,首先是感觉。当客观的事物、现象作用于人的感官所引起的神经兴奋达到大脑时,就产生了感觉,这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例如听觉是由于音波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的,颜色的感觉是由于不同长度的光波作用于人的眼网膜而引起的。人们每天每时都要接触到外界的许多事物、现象,因而就不断引起各种感觉。冬天的夜里刮了一夜西北风,人们第二天外出劳动,接触到了冷空气,就会感觉到天气变冷。在新学年开始时,当一位新的老师走进课堂,我们首先得到的是关于他的身材、容貌、衣着等等的印象,而当他开始讲课以后,我们又会得到关于他的音调、语态、手势等等的印象,这些都是感觉。只有人们的感觉器官接触到了某一个客观对象,才能产生有关这个客观对象的形状、大小、色泽、音调、冷热、干湿等各方面的感觉,各种感觉的综合形成了对象的完整的印象。人们在回忆中出现的当下不存在的对象的印象,是以往接触那个对象时所形成的印象的再现。没有客观外界的刺激,就不能产生任何感觉。

  感觉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有两个特点:第一、感觉是物质世界的直接反映,它的产生直接依赖于外界的具体对象,在感觉和它所反映的客观世界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环节。第二、感觉所反映的只是具体事物的一定特性,而不是许多事物的某种共性。例如它所反映的不是一般的颜色、重量,而是某种具体物体的颜色、重量,等等。这两个特点也恰好证明了感觉是客观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直接的映象。感觉是意识的初级形式,但它却是构成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认识。

  感觉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凡是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动物都有感觉。但是人的感觉和动物的感觉有着本质的差别。人的感官不仅是生物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自己,改造了自己的感官,使自己的感官不断完善化。和动物不同,人们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感知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这就使得人的感觉无论在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比动物优越得多。恩格斯说:“鹰比人看得远得多,可是人的眼睛识别东西却远胜于鹰。狗比人具有更锐敏得多的嗅觉,可是它不能辨别在人看来是各种物件的特定标志的嗅觉的百分之一。至于触觉,猿类也不过刚刚有一点儿最粗糙的萌芽,而在人那里,则由于劳动的缘故,已经随着手的发展而首先形成了。”[i]

  感觉是意识的起点。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就是唯物主义,只有进一步承认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才是唯物主义。在感觉的来源的问题上,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根本对立的。唯物主义认为,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象。主观唯心主义者则认为人的感觉不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倒是客观世界成了人的感觉的产物。按照这种说法,无论外界的山川、田野、草木、虫鸟,还是产生意识的器官        大脑,都成了感觉的产物。这种观点是荒谬的,它同科学和常识完全背道而驰。

  人们对外界的反映不仅采取感觉的形式,而且采取思维的形式。思维是意识的高级形态。思维这种反映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的反映的本质特点。列宁说:“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形成过程。”[ii]正是通过概念,范畴、规律等等,人的思维才能够深刻地反映外部世界的各种物质运动的过程,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不能科学地了解思维这种反映形式的特点,他们不了解思维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而把人对于客观外界的反映,机械地简单地了解为照相式的反映。这就给唯心主义留下了可乘之隙。唯心主义者抓住了思维不是对象的直接反映这一点,断言思维不是客观外界的映象,而是主观自生的东西。例如康德一方面认为,经验来自客观外界的刺激;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但他另一方面又认为,思维的逻辑范畴是先验的、主观自生的;这就是主观唯心主义了。辩证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证明,和感觉一样,作为意识的高级形态的思维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不过这种反映同感觉有质的不同罢了。

  感觉这一反映形式是和客观外界直接联系的,是客观对象的直接反映;思维则是和客观外界间接联系的,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事物的形象,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固有的内部联系和规律,它远较感觉更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物质世界。感觉是思维和客观外界联系的桥梁。感觉同客观世界直接联系,给思维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然后思维才是可能的。没有感觉,就不可能有思维;只有通过感觉,思维才能获得它的内容。思维这种高级的意识,是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并对后者进行了抽象和概括而产生和形成的。尽管思维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但它仍是来自客观外界,它的内容仍然是客观的,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巴甫洛夫学说证明了,人的意识,包括它的高级形态思维在内,都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思维是和语言相联系的。巴甫洛夫从生理学上论证了借助于语言进行抽象思维的这一反映的特点。根据巴甫洛夫的学说,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他不仅具有第一信号系统,而且具有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系统是构成第一信号系统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标志,是信号的信号。这种信号的信号是代替实物的刺激物。由于有了第二信号系统,人就可以不必单纯直接依靠第一信号系统来保持同外界的联系。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的感官的补充,它可以把第一信号系统的无数信号加以抽象和概括,使人突破了感官的局限,使人的认识能够扩大和深入到感官所不能及的种种领域。巴甫洛夫关于第二信号系统的学说,从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证明了思维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不仅第二信号系统所借以形成的语言以及人的第二信号系统,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而且整个第二信号系统的刺激反映活动也证明了思维是客观外界的反映。

  作为思维形式的概念、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它是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不像相片那样直接反映外界对象的具体的原型。例如在人的思维中能够形成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的概念,但是在客观世界里,人们只能找到梨子、苹果等具体的水果,而不能找到一个既不是梨又不是苹果的一般的“水果”。在这里,机械唯物主义是无能为力的,它不能解释抽象的概念、理论为什么也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概念、理论确实是客观外界的反映、摹本。例如数学,这是一种高度抽象的概念体系,但它仍然是客观世界的映象。客观世界虽然并不存在抽象的数目、点、线、面积等等,但其原型仍然在客观世界之中。几何学是从客观的空间关系出发的,算术和代数学是从客观对象的数量关系出发的,这些数量和客观世界实际存在的各种物体的大小、宽窄、长短等等的区别和联系相适应。即使是微积分中所运用的各种数量[iii],看起来好像是任意想象的,但实际上这一切想象的数量的原型仍然是由自然界所提供的。[iv]社会科学的生产关系的概念,也不外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的概括反映。总之,任何抽象的概念,它的根源无一不是客观外界。

  不但科学的抽象、正确的思想是客观外界的反映,就是错误的思想,各种荒唐的玄想、宗教的迷信观点,也无不可以在客观物质世界中找到它的产生根源。一种思想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不在于它是不是客观外界的反映,而在于它是客观外界的正确反映,还是一种歪曲的、虚幻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宗教,不是别的,正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外界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非人间力量的形式”。[v]宗教中的各种神的形象都可以从人间找到它的原型。神是人造的,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各民族的神都具有本民族的人的特征。阶级社会的宗教把神分成高级神和低级神,主神和一般神,并在他们之间建立起统治和隶属的关系,这种“天国”中的等级关系,正是尘世间的阶级关系的反映。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物,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感觉和思想。这是由于人们的修养、知识,特别是阶级立场等主观条件不同所造成的。在反映过程中,人的主观条件是起作用的。然而,这种主观作用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这恰好证明了客观决定主观、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相反。

  综上所述,感觉直接来源于客观外界,思维来源于感觉,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客观外界;意识,无论是低级形式的感觉,还是高级形式的思维,都是人的头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对于人头脑之外的、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自觉地去符合客观实际,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不断地达到预期的目的。


注:

[i]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0-141页。

[ii]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94页。

[iii] 各次微分和无限小。

[iv] 参阅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23-229页。

[v]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33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2 意识是存在的反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