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1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本文转载自《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艾思奇主编 · 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第一节 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物质世界是永恒的、无始无终的,而意识则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自然科学证明,地球上曾经有几十亿年没有生物,更不存在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在那时并没有意识现象。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有机界;有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出现了具有高级神经系统的人类。只是在有了人类的时候,才产生了意识现象。人类的思维这种精神现象,只是在约一百万年以前才出现的。这就可以证明物质在先、意识在后,物质产生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大脑这种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的机能;而大脑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它进一步指出,人类意识的产生不仅在生理方面同高级神经系统的发展密不可分,而且同劳动也是紧密相联的,就是说,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
关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曾经是科学和哲学上的最大难题之一。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唯心主义者曾利用科学还不能解释物质是怎样产生意识的这个困难,来散布其荒谬的观点。唯心主义完全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真实关系,它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不是物质产生意识,倒是意识产生了物质;它断言意识是一种不依赖于物质的、独立的本体。各个唯心主义流派都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这种谬论。客观唯心主义者把人的意识归结为“宇宙精神”的自我意识和神的启示,主观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的来源归结为心灵的自由创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各派都正确地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历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提出了许多合理的命题,并作了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使得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逐渐接近于科学的解决。我国东汉的王充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薪和火的关系,提出了世界上没有“无体独知之精”[i]的命题。到了南北朝,范缜把这种唯物主义观点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把肉体和精神的关系比作“刃之与利”,就是说,精神是“心”的作用,好比“利”是刀刃的作用。在今天看来,这种观点在原则上还是正确的。十八、十九世纪欧洲的唯物主义者,根据自然科学的材料,对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作了若干具有科学意义的论证。例如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人脑中产生的表象和概念是由物质的现实派生出来的,人的肉体结构决定他们的精神生活。他嘲笑了那种宣扬灵魂不死的宗教信条。十九世纪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而客观存在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感觉是客观世界的映象。
但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由于受着自然科学水平和社会条件的限制,都没有能够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古代有些唯物主义者认为,意识是一种最精微的物质的作用,这种最精微的物质或者是原子,或者是“精气”,它们从来就是存在的。还有一些唯物主义者,虽然肯定意识只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但他们不知道意识只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大脑的特有的属性,认为一切物质都有意识,得出了“物活论”的错误结论。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主义者,连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唯物主义者在内,在意识起源的问题上都没有辩证发展的观点,都不了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他们离开人的社会性来考察意识,所以就不能科学地解决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问题,因而也就不能彻底驳倒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弱点,完全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问题。现代科学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彻底驳倒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科学证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辩证发展过程。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它的特性;而大脑这种特性是由低级物质所具有的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发展来的。
无机界没有感觉或意识,它只具有物理的和化学的反应。这是一种跟感觉相类似的反映特性,但这并不是感觉或意识,它只是物体由于其他物体的作用而发生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的改变。
无机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生命。随着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向有机物的转化,随着生命的出现,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生物的反应形式,即刺激感应性。低等动物和整个植物界没有神经系统,它们只能对直接作用于它们的环境具有刺激感应的能力。刺激感应性已经不是单纯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而是这样一种反应能力:它使机体能够适应变化了的外界条件,使生物机体能保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以维持其生存。这种刺激感应性已经包含了感觉的萌芽。感觉正是在刺激感应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低等动物发展为高等动物,适应愈来愈复杂的生存条件,有机体的各种组织也愈来愈专门化,产生了专门的反映机构,即神经系统。神经系统逐步发展,出现了中枢神经[ii]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中心就是大脑。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和环境发生联系,这种联系的基本形式是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按照巴甫洛夫的学说,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具有初步反映外界或自己内部发生着的那些物质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动物的心理或低级的“意识”。当然,这种“意识”还不是人类的意识。
随着由动物界向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最复杂最完善的大脑,这是较之神经系统的出现具有更大意义的质的飞跃。人类的思维活动,不仅借助于人和动物所共有的第一信号系统,由外界物质刺激直接引起种种条件反射,而且还必须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由言语引起条件反射。列宁指出:“任何词(言语)都已经是在概括。”[iii]言语作为引起条件反射的信号,正是许多同类物质刺激的概括和标志。它使人的条件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为一般动物不可比拟的高级阶段。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活动,就是意识。所以,意识不是别的,就是发展到高度完善程度的物质人脑的机能。现代科学证明:大脑活动的生理过程和意识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产物。客观外界刺激了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器官接受了外界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把这种刺激传达到大脑,引起大脑皮质的活动,才产生意识现象。当人熟睡的时候,即大脑处于抑制状态的时候,就没有意识活动;而不清晰的、若断若续的做梦这种意识现象,则是由于大脑皮质没有完全抑制、有一部分还处在兴奋状态而产生的结果。这就可以驳倒把意识看作是脱离大脑而独立存在的精神本体的唯心主义观点。
意识的萌芽和发生的历史,证明了意识在先、物质在后的唯心主义观点是荒谬的,也证明了一切物质都有意识的“物活论”是不对的。
是什么力量使得动物的脑过渡到人脑、动物心理过渡到人的意识呢?辩证唯物主义回答说,是劳动。劳动是猿变成人的决定因素,是人的意识产生的决定因素。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的作用。人类最近的祖先 类人猿,由于生存条件的影响,它们的前肢和后肢有着某种分工,即由前肢担任了某些类似人手的工作。但即使最发达的猿“手”也本质上不同于人手,因为它不能制造工具。经过几十万年的漫长发展,当第一把用燧石做成的石斧出现以后,类人猿的“手”变成了人类的手,类人猿的活动变成了人类的生产劳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的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思想交流是必要的,没有思想交流,就不可能有人们在改造自然斗争中所必需的协调的共同活动。这样,“在形成中的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什么东西非说不可的地步了。需要产生了自己的器官:猿类不发达的喉管,由于音调的抑扬顿挫之不断加多,缓慢地然而一定不移地改造起来了,而口部的器官也逐渐学会了连续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iv],从而就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用词来表达抽象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人就不可能进行思维。
由此可见,劳动和在劳动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是人脑产生和人类意识形成的主要推动力。劳动不仅在意识的产生上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且在意识的发展上也起了决定的作用。一方面,在劳动过程中,作为思维器官的头脑愈益完善化了;另一方面,劳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从而使意识的内容也日益丰富了。因此,“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v]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的大脑 高度完善、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的属性或机能。它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这就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注:
[i]《论衡·论死》。
[ii] 包括脑和脊髓。
[iii]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载《列宁全集》,第38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03页。
[iv]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39页。
[v]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