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八中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五)历史试卷答案

试卷解析及答案发布地址公告
①发布于微博:橙子辅导11(数字11)
②发布于微博:考试研究所 ·
请通过方式①或②快速获取
以下均为复习备考资及相关练习题,以供使用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文明地区的多元面貌。
【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三个子目,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是本课重点。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封君、封臣通过土地联系在一起,大小封建主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领主独立行使权力的结果是西欧政治上的分裂割据局面。庄园也是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随着封君封臣制度而产生的。作为个生产单位,庄园的土地划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中古中后期,随着城市在西欧的兴起,国王利用城市的支持开始建立统一的王权国家。在宗教上,中古西欧形成了教会和世俗政权并立的格局。东欧部分主要谈了拜占庭帝国早期幸存的原因和《罗马民法大全》的编订;俄罗斯部分重在说明近代俄罗斯国家是在反抗蒙古统治以及随后的扩张过程中形成的。
【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通过学习,把握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及农奴制度的实质,用历史的眼光认识西欧城市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通过《中古时期的欧洲》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古时期的欧洲年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概述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取得自由及自治的方式,理解城市兴起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拜占庭衰亡的原因及对外战争的影响,培养有效解读史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梳理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查士丁尼法典》形成的过程,培养对中古时期的欧洲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理性认识。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但是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难点: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整体趋势;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多元文明。
【概念解释】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比昂多开始使用的。西方史学家一般认为公元476年至15世纪末16世纪初。由于蛮族的入侵和定居引起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几乎造成当时欧洲文化的完全毁灭。这个时期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加之人文主义者以复兴古典文化为己任,因此,他们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把中世纪看作“黑暗”时代的观念,特别是把这一时期整个世界都看得一团漆黑的偏见,早已受到史学家们的质疑和订正。
首先,从世界范围看,在西欧以外地区,文明还是在发展。
其次,就西欧本身而言,中古时期的欧洲既是欧洲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是承接欧洲古典文明和近代的桥梁。因此将中世纪称为“黑暗时代”是有一定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