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史存记||三国历史的记忆变化与下笔发展
国恒以弱灭,唯汉以强亡。
承接汉亡的三国,就显得尤其显眼。
历史是有逻辑的,是不断演化发展的。历史的人物究竟是怎样被今天的人重新认识的。大咖曹操究竟是怎么被涂上白脸,刘备的草根集团又怎么一步步在民间夺得封神的地位的。以及其余的历史人物是怎么慢慢演化,并最终被创作成一部文学巨著的。
这部巨著都知道,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
没有这部小说,这段历史不会有今天的这个知名度与历史地位,提到关老爷和诸葛丞相,基本上别说东南亚地区的传播范围了,放在全世界范围内都能挤进东方古代名人榜的前几名。
说到成为世界范围内的跨国界、跨文化、跨年代的牛人其实非常少,因为他的要求是在太高,你得够鲜明,腕够大,有剧情,多反转,无限正能量,最好再惨点。
美强惨,这是跨越历史长河广泛传播的几大要素。
古往今来最大能量的前三名是宗教教主,释迦牟尼,耶稣,默罕默德,这三位铁打不动,然后呢?
然后的其实就很难进行排名了,各自占据高大领域,都是平级老干部。
提到西方,脑子第一时间可能都会想起来凯撒,拿破仑,达芬奇,牛顿,爱因斯坦。
提到东方,同样,印入外国人脑海里的,也就会是孔子,老子,秦始皇,成吉思汗,关公,诸葛亮,这少数几个人。
上述的这些人名,全都代表着千年传承下来文化浓缩的烙印与符号。
比如凯撒,拿破仑是西方人的功业担当,每人都有人性中的毛病,但又都充满英雄之美;
达芬奇是艺术担当,我们的搞笑教科书说人家小时候神经病般没完没了的画鸡蛋,不知道这种杜撰出来的“刻意练习法”误导了多少家长和孩子;
牛顿、爱因斯坦则是科学担当,开启新时代大门的巨匠;
除了这几位,提到西方文明,很多人再说个希腊,罗马,文艺复兴也就差不多了。
到了东方这,孔子、老子代表着中华文明原生文化的儒和道两条相辅相成的极致;
秦始皇和成吉思汗是政治结构与拓张潜力的始祖与极致;
关二爷一人扛两大重担,他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忠与义;
诸葛亮则代表着中华两千年儒家文明的人格极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个文明,在最终删去所有可以删去的东西后,只会留下最浓缩的几个人,几件事。
他们会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最璀璨光明的内丹魂魄。
像老子,像孔圣人,像关羽,像诸葛亮,这都是中华千年的文化之光。
老子与孔圣人不用说,人家是两个学派的开宗大家,但像关羽和诸葛亮,为什么能成为历史化繁为简后的最终璀璨呢?
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一代代的民间戏说与文化加工。人民群众是历史记载的主体,神化并祭祀供养,妖魔化并咬牙切齿,便是创作的方式之一。但是,大主体的分量,往往会被忽略的,上层建筑的指引,是历史记载变动的另一大因素。
历史人物主导的国家大事,创造出来的功业分量决定其能否被上层建筑推崇以及其推崇后的分量。历史人物做事的道德以及德行水平,决定其神化后能否被人民群众接受和铭记。
但这样的历史,很明显不会是真正的历史,而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只会是是历史记录的书本。书本这种文化创作,又必然受到政治的制约,从而接受各种各样的妥协。任由文化创作自由的最终结果,就是被挖塌政治统治的根基。
但仍然值得自豪,中国的历史,从未变成虚无缥缈的神话,更没有表现成那一部部的“抗日手撕鬼子”的作品,而是九真一不确定。
那一不确定就是史官的私货,通过对这一不确定的定义,决定其因政治需要所灌输的价值观。
了解历史,从来不该去推崇某个人物,或者对照古时去硬套今日。而是在历史洪流的冲刷下,去打磨,去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该来说说三国正史中的人物了。
这是一个英雄豪杰大杂烩的时代,但书写历史永远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全都写,所以如果只让留下这段历史的几个关键人物呢?
应该是下面这十位。
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关羽,司马懿,荀彧,袁绍、孙策、周瑜。
三位大领导不用说了,诸葛亮司马懿异议也不大。
关羽,荀彧,袁绍,孙策,周瑜这五位,相对来说,会有争议。
为什么说这五个人同样极其关键?
因为他们都是决定历史走向或者给历史转向的关键性人物。
这十个人里面,分两个级别。
一个是给历史改道的级别,比如刘备,关羽,孙策,孙权,周瑜。
一个是决定历史大势的级别,比如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荀彧,袁绍。
分开来说。
先说孙家,你说孙家在三国中一直是老二,但他最终决定历史大趋势了吗?
并没有,历史的大趋势就是北方曹魏接过来汉家天命打好基础,最终被司马家收尾统一天下,孙家自始至终仅仅是拖了后腿而已。
这个过程中,还时不时的帮北方奠定最终优势。
孙策先生出现在这份榜单上的原因,是如果没有他年纪轻轻在江东闯下地盘,曹操先生极大概率最终会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
提到魏蜀吴三国,大家可能觉得刘备的江山得来的最不容易也最传奇,老孙家给我们的印象往往是没咋地就“已历三氏,可为援而不可图”了,但吴蜀得国各有各的惊心动魄与顶级难度,孙家的剧本也绝没有三国陪审团那么简单。
尤其在创业初期,孙策是以士族眼中臭街的袁术部将的名义进入江东然后逮谁杀谁血腥抢地盘的;
没有孙策这位小霸王往江东的这一蹦,历史绝对是另一番样子!
但是,他的分量也就到此为止了。
他孙家大分量的是老二孙权。
先说说孙权牛在了哪。
说他是个“守成之主”是不准确的。
他不仅接住了他哥哥给他留下来的那摊子麻烦,还一路东推,甚至能够在失去整个淮河防线的情况下把中国古代历史中战力能排到前五的曹魏政权死死的钉在了长江一线。
自古“守江必守淮”,但孙权先生能够在长江一线拖住强悍的北方长达百年,这是他能够上榜这个时代风云人物的筹码。
但是,终他一朝,虽然打出了南方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防御战绩,却自始至终作为综合实力第二的一方打出了最平淡的历史影响。
纵观孙氏一朝,合肥和襄阳两个中原桥头堡死活也拿不下来,而且无论老天给多大脸你都拿不下来,孙权先生还靠着一己之力给曹操的东线将领们集体刷封地。
左右历史的事件只有赤壁和襄樊那两次,一次决定曹操的上限,一次决定南方的上限。
再来说说江东进入榜单的最后一位,周瑜。
没有他,赤壁不一定真能拿得下;
没有他,孙刘不一定能拿下江陵;
他不死,刘备不一定借着荆州做大。
周瑜是值得细说的人物,因为他恰到好处的死亡,使得一生都在做大孙、刘的蛋糕;
他和关羽都是决定孙、刘上限的人物。
尤其是关羽。
关公到了三国中期真正算得上是一人身负魏蜀吴三国走向的人物。
人家真的是大咖,小说再咋描写,你也得有真东西托着。
所谓的三国三大战役中,其实不应该有夷陵之战的。
公元219年的襄樊,堪称决定三国结局的史诗级战场。
给历史改道级别的五人中,最后说说刘备。
刘备一辈子不容易,往往历史老先生需要一个倒霉蛋过渡剧情,就会把刘备拎过来了。
放心,随便造,不仅死不了,而且心态好。
他是汉末最坚韧不拔的突围者,从大东北一直折腾到大西南,最终闯下块地盘,搅动了历史,对于历史进程的推进比孙家重要得多。
多个历史关键点,你就看去吧,刘备先生总是以各种存在感进行掺和,有股本的时候当主角,没筹码的时候当配角,但基本上,人家永远踩在历史的前列线上。
不过位置虽然很关键,剧情虽然很重要,奈何玄德能力确实有短板。
他开创的蜀汉,严格意义上来讲,基因是姓“诸葛”的。
来看看第二个级别,决定历史大势的。
先来说袁绍,袁绍作为早期的绝对主角,当时曹操最多算是袁大哥的头马,他也并没有那么窝囊二百五,人家扔出的剧本是一套一套的,后来一步步又由一个区区渤海太守混成了北方第一大势力。
他和曹操,某种意义上是背靠背补位信赖的互相成就。
两位大佬都是从绝境浩劫中闯出来的雄杰。
官渡之战也被夸大了,他的失败在于死得有点不是时候。
再说说荀彧,他能留到现在,令很多人意外。但从曹老板的发迹史你就会看到,没有荀彧,曹魏能否最终立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这个人身肩的那个担子,叫做颍川士族集团。
荀彧本身的职能,也类似于萧何加张良的结合体。
在身份上,荀彧也更类似于合伙人,并非单纯的臣子,他对于曹魏集团属于最重要之人,没有之一。
还剩下三个,三国三大咖。
魏武挥鞭,诸葛逆天,司马谋国。
曹操开创了这个时代,诸葛亮承接了这个时代,司马懿收尾了这个时代。
曹操这个不光彩的宦官子弟起家后打击士族豪门为时代强行改道;
诸葛亮作为士族本身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打击士族豪门扛起了后三国的腰;
最终司马懿这个士族收回了这个士族的时代。
如果非要从这三位的重要性中比个高低呢?
司马懿您先下去吧,没办法,你这个摘桃的比那两位还是差点。
你是收尾了这个时代,却并非这个时代的最亮闪光。
再删呢?
诸葛丞相您也去吧,您是强撼危局第一人,某种意义上您也是司马家的终极恩人。
诸葛家一门三方为冠盖,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但是,这三冠盖也分别给了司马家三父子历史级别的点炮抬点。
父斗龙;兄搏虎;弟擒狗;
诸葛与司马,堪称中国历史冥冥之中最谜样的两家族。
最终,十尊大神中只剩下了一尊。
天下大势与走向终究是这最后一尊大神一手创下了的。
这个时代,最终剩下来的那个代表,曹操。
曹操,是个中国历史上一直被低估的人。
一提起他,奸雄,汉贼一堆很不友好的称谓。
那张大白脸说实话着实不厚道。
实际上,曹操可以称得上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罕见的一位综合性大咖。
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身份是个被中央通缉的逃犯,没有任何中央的政策文件,天下已经大乱,各式各样的山头势力全部现世在华夏大地上,自己老家还是州牧的治所,拉队伍都得偷着干,还各种被撵。
是他,几乎以一己之力,一步步的将九州重归一统,十几年间从一无所有到将天下十三州拿回了九州半,天下三分得二点二,并且开启了传奇的建安风骨,并强烈的影响了后面两百年的魏晋风华。
这种政局与文化的双重引导,放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存在。
能达标的就是上一位大神,既中兴国祚,又中兴儒家的刘秀。
曹操某种意义上是弱化版的刘秀,他们俩有很多相似度:
基本上都是开盘就是地狱级难度;
大量的英雄豪杰跟割韭菜似的一茬茬被这超大乱世所抛弃。
两人都引领了后世的时代风貌。
刘秀用儒与谶导演了东汉两百年的文化生态;曹操则一手创建了建安风骨影响了两晋乃至后面的南北朝。
很多开国之君的时代风貌影响大量是体现在政治风向上。
比如说宋太祖留下的祖宗家法将两宋带成了中国历史中最另类的传奇存在。
朱元璋老先生别看不是文化人,但这位老地主留下的祖训深刻的影响了他自己的大明乃至后面的大清,他的那套权力结构,被后来的大清全框架吸收采用,影响时至今日。
曹操比他们就全面多了,人家可是政治、文化双引导的两栖明星,曹操无论哪首诗随便拎出来都是雄浑浩瀚的英雄气扑面而来。
文治武功一综合,曹操综合分相当高。
三国以真正的历史走向便会如此书写:
魏武开国扫北,孙刘南方攒局;
然后关云长扛大腰;
诸葛丞相托后场;
最终司马父子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