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7课(2)

2022-04-19 22:50 作者:历史老师定哥  | 我要投稿

中央权力下移:太平天国战争期间的权力下移,主要是指湘淮势力的崛起。是指制度体系内部的权力变动。湘军势力是应太平天国起义而新生成的军事政治集团。淮军势力由来与湘军不同,安徽的团练经历是淮军的基础,进入湘军体系后,曾依附于曾国藩而存在,是李鸿章主导下新建的一支军事力量,李鸿章上海在在中外交涉和联系中形成自己的政治势力,造成李鸿章的独立和淮军自成一体。但李鸿章与曾国藩之间的渊源,使他们保持着政治上的盟友关系。镇压天平天国的战时政府必然有放权,放权的根本原因不是地方与中央争权,而是太平天国这一敌对力量的冲击。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下放的权力不是与中央构成抗衡的地方性权力,而是与太平天国之间构成对应关系的王朝权力即:当时政治局面是清王朝、太平天国和湘淮军之间形成的三角权力结构。从而使湘淮军崛起,针对中央权力而存在,便可看做是中央权力的下移。

 

自强求富: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这场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期望改变清政府内忧外患的命运,但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自强求富告以破产。

 

剿发捻  勤远略:曾国藩曾言。“剿发捻”是指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勤远略”便是指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它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两大目的: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抗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最终的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在1861年3月11日设置中国首个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负责掌管对外事务,后来成为推动自强运动的主要机构


洋务运动:为了解除内忧外患(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太平天国的打击),实现富国强兵,以维护清朝统治,开始学习西方文化及先进的技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地主阶级洋务派在中国推行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运动,即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派前期创办的军事工业,以自强为口号,经费由清政府调拨,产品分配给军队使用,管理方式是封建衙门式的,属于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官办企业。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资金原料等的不足,创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口号,产品面向市场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企业。洋务运动期间,开办新式学校,派遣留学生,创办三支海军。1894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破产。这一运动是中国真正近代化的第一步。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并极力维护封建思想和封建,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官办:由政府或者官方出资创办或经营。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属于这种形式。经费来源于海关税收、厘金、军饷等,产品不计价格,不参加市场交换,国家直接调拨各省、各军。采用机器生产,引进了西方新技术,雇佣了大量工人,工资大体上按技术高低而定。因而不同于旧有的官营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由官僚把持,封建性浓厚,每个局、厂不是企业单位,而是政府的分支部门。生产衙门化,机构臃肿,冗员充斥,效率低。有些局、厂的工人还遭受超经济剥削。在技术、生产资料方面依赖外国侵略势力,机器、设备全部进口,原料、材料以至产品的许多部件购自外国,以高薪聘用西方技术人员,大权常落入洋员之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概念解释 第17课(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