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亦圆,人亦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 《水调歌头》
他含泪抬首,望着天空中的那轮皎洁的明月。
“今夜的玉盘……和那天一样圆啊……娘……”
他声音哽咽,不再说话,只是埋头默默哭泣。

(壹)
那年,他才五岁。
他站在父亲的床前,呆呆地看着眼前的这个虚弱的男人,这个曾经在他心中高大无比的家中的顶梁柱,如今却被病魔折磨得摇摇欲坠,如同布满裂纹的玻璃,一触即碎。
母亲正守在床前,哭泣着,早已泣不成声要知道,父亲可是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
可那时的他,又懂得什么呢?一个五岁的孩子,又怎会明白死亡的恐惧呢?
“潇儿……父亲在呼唤他,随之咳嗽了两声。
”爹……“他走到父亲身边,一时不知要做些什么,只是观察起父亲沧桑的面容。
”儿啊,我们吴家的未来,就靠你了……咳咳……你要好好念书,听你娘的话,别淘气……“父亲的声音很轻,渐渐被母亲的抽泣声所掩盖。
他虽不明白父亲要干什么亦或是会怎么样,但泪水却莫名其妙地涌出眼眶,落在父亲粗糙的大手上。——那双属于庄稼人的手上。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心心相印”吧。
父亲给他交代了一些事,便不再说话,两三满是“疲倦”二字。母亲用手拭去面庞泪水,强撑着站起身来,拉着他走出了房间。
“让你爹休息一会儿吧。”
显然,那是他见父亲的最后一面。

次日,他被母亲要求穿上白色的孝服,被带去荒郊的一个小山丘,四下无人只有一个孤零零的石碑伫立在新翻的泥土中。
”娘,我爹呢?“不明真相的他仍用天真的语气问道。
“看见你头顶上的天了吗?……你爹,就是夜晚的星星,眨着眼在看着咱们呢……”母亲再次哽咽起来。
年仅五岁的他,忽然间明白了什么:他再也见不到父亲了。他的泪水也不住地流出,打湿了面前的黄土。
脑中回忆起一幅幅父亲的身影:麦田里父亲辛苦劳作的背影、父亲在山上为自己采摘的野花朵朵、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声声教诲……而今,一切都已成为永恒的回忆。
由于家中贫穷,父亲的葬礼十分简单,也只是上三炷香,母子俩抱头痛哭而已,甚至没有其他亲人的到来,恐怕是因为欠款太多,怕被牵连吧。
总之,父亲结束了他辛苦劳累以及贫苦的一生,也从此开始了他的悲惨生活。就是这一天,他幼小的心灵承载了太多,也成长了许多。
死亡,对他而言,太过于深奥了,但他必须去理解,那是他此生面对的最大的敌人。
母亲带着他走回了家。一路上他脑中一片空白——这又怎会是一个儿童会有的感觉——他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丝迷茫,当然,这是不太可能的。
母亲推开了陈旧的柴扉,发出“咯吱”的声响,令人心寒。门外的余晖照进旧屋,天花板上的灰尘弥漫在眼前。
这是他的家,也将成为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