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学与哲学:马克思学说的另一种耀读

2022-03-18 19:56 作者:时空领主Ace  | 我要投稿

摘要 :对于马克思学说的阐释,当前学界主要形成了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两大模式,二者必居其一的理论立
场造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 。立足于科 学与哲学关系的视角,以知识基础与哲学提升的研究纲领
来重新理解马克思学说的发展过程 ,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更多的是对 "-3时实证科
学知识的总结和抽象。马克思的学说是科学知识与哲学判断的共同体,其不同时期的不同著述是由不同的知识类
型及其不同理解所构成的,其思想发展的主导观念是实证研究和价值判断的共识。
关键词:马克思学说 ;科 学;哲学;解读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917(2013)10—0060—06
马克思主 义在本质上是 科学性 与革命性 的统

, 但长期 以来这个 问题并没有得到学界应有的重
视 。一直以来 ,马克思 的学说 主要是作为一种解释
历史 发展的经济、社会理论和科学方法论而存 在,
以其 意识 形 态性 (无 产 阶级 的 阶级性 )而独 树一
帜。目前学界对马克思学说 的解读主要集中于科学
主义和人本主义两个维度 ,相比之下,人本主义的解
读如生存论 解读 、实践论解读 、人本学解读等此起
彼伏 ,而科学性 (实证知识 )的解读则略显不足 ,而
且偏执的解读 模式 ,也 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性与
革命性相统 一的理论立场极 为不称 。那 么,马克思
的学说 中到底有没有实证性 的科学知识?如果有,
那它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如何?它与马克思 的哲
学理论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 的关系?本文试图以此
为出发点,同时借鉴科学哲 学的研 究方式 (科学一
哲学共 同体 ),从科学 与哲学关 系的视角对马克思
学说的发展脉络、理论构成等方面给予考察,借此
为学界提供一种新 的研究视角。

一 、 目前学界马克思学说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剑桥哲学词典对马克思主 义 的解释如下:马克思主义 ,即马克思的哲学,或者 其他来源于马克思的关于社会批判 的思想体系和方 法 。在20世 纪中期 ,这个术语 也被 当时占统治地位 的共产党错误地用于某 些社会政治结构n】。在维基 百科上 ,马克思主义被 这样定义 :马克思主义是 一 种经济和社会 世界观 ,以及奠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解 释 的社会 经济调查方 法,辩证 的社会发展观 ,对阶 级关 系的分析,对 资本主义 的分析和批判 。在历史 上,马克思主义已经对政治意识形态和社会运动产 生 ≮多影响。马克思主义包括经济理论 、社会 学理 论 、哲学 方法和社会 变革的观念。它以对 社会发展 的唯物主义理解为基础 ,提 出物质需要是人类活动 的出发点 ,生产方式是社会现象产生 的基础 。这些 社会关系构成了上层建筑,而经济体系是其基础。随 着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 ,现有 的社会组织形式会变成 发展 的桎梏,这在 阶级斗争 中表现为社会矛盾。近年来 ,在 国外 出现 卜 批 有影 响的著述 ,这 些论述 对马克思思想中的科 学性 (主要是科学观和 科学 方法论 的角度 )进行 了考察 。其 中比较 有代 表 性 的著 作有 :帕沃 ·保 罗齐的 《马克思 的科 学辩证 法 :一个 新世 纪的方法论 论丛 》和丹尼尔 ·勒图的 《科学 的马克 思》。此 外,在 《马克 思主义 :一种 阐 释》—文中,阿拉斯戴尔 ·麦金太尔认 为马克思从黑 格 尔和费尔巴哈那里继承了异化 、回归 自身以及 人 的本质 的基本思想 。但是 ,马克思对这些概念 的使 用却不 同于黑格 尔和费尔 巴哈。这使得 马克思主义 成为后基督教 时代唯一一种代替基督教在解释人类 生存 时的作用的学说 。马克 思把异化 以及 基督教的 道德主题 带到了现实 的人 的生活 ]。再者,在 梅洛一 庞蒂看来 ,马克思主义者们只有借助马克 思主义的 历史哲学和政治哲 学,才能揭示出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表面相 对 的政治 和意识 形态系统 中其实 隐藏 着相同的技术统治,而促 成技术 统治这种意识形 态 的东西 就是科 学主义 。因此 ,只有坚守 “责任的历 史”,马克思主 义才不会 退化为一种固执 的意识形 态,才能适应于无产 阶级 的实践要求 [3】。

(二 )国内研究动态 从 国内来看,对马克思主义 的解读 主要体 现在 生存论、实践论 、人本学 等方面。 1.生存论的解读。吴晓明的 《思人时代的深处 : 马克 思哲学与当代 世界 》,提 出马克思哲 学在存在 论基础上 的深 刻变革开辟 了一条 道路 ,使得历史 实 践 中的思想能够切中时代 ,并且 深入到时代 的本质 中去 ;吴晓明、杨 耕 的 《超 感性 世界 的神话 学及其 末路 :马克思存在论革命的当代阐释》,以阐说马克 思存在论革命 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取 向为枢 轴,同时 从历史 上追究这一变革 的思想渊源及问题领域 ,又 尝试 在当代哲学的视 阈中揭示其深刻的时代意义 ; 吴晓明、王德 峰的 《马克 思的哲学革命及其 当代意 义:存在论新境阈的开启》,认为只有生存论的存在 论 才能够真正把握 “活动”和 “历史”,并在此基础 上建立一种批 判的历史科 学 ,只有进入历史唯物主 义 的生存论境遇,才可能让历史唯物主义真正出场。 2.实践论解读。俞吾金的《重新理解马克思: 对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 理论 和当代 意义的反 思》,提 出了马克思哲学是 “实践诠释学”和 “权力诠释 学” 的新 观念 ;俞吾 金 的 《实践诠 释 学:重新 解读 马克 思哲 学与一般 哲学理论 》,从 实践诠释 学的角度对 马克思哲学进行 了重 新解读 ;吴 晓明的 《哲学之 思 与社会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意义 》,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当代意义主要地 阐述为对 “社会 现实”领域的深刻开启;王南浞的《追寻哲学的精 神 :走 向实践哲学之路》,从实践哲学的角度解读了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辩证法等基本 范畴;杨 耕的 《为马克思辩护:对马克思哲学的一种新解读》,立 足于实践的角度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西方哲学 史和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后现代主义这一宏大理论 背 景 中,重 新探 讨 它 的理论 主 题 、体 系特 征和 当代 意义 。 3.人本学解读 。陈学 明的 《永远的马克思 》,从 宏观 、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上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对 当今人类 的意义之所在 ;赵剑 英 、叶汝贤的 《马克 思哲学 的当代 意义 》,围绕 “哲学观 变革 与时代精 神”、“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阐释”、“马克思哲学的 精神实质探讨 ”、“马克思与西方哲学语境 ”、“哲 学 的转向:实践与价值”五个部分,探讨了马克思哲 学 的当代 意义 ;孙伯绥、张一兵 的 《走 进马克思》, 围绕马克思主义 的基本原理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 )和方法 (思维路线和认识方法 ),凸显了马克思 哲学的实践革命性和科学性 。 综上所述 ,当前学界对马克思学说的解读主要 集中于人本主义和科 学主义两个 维度 。人本主义 主 要侧重于对人 的理解 ,对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 社会 的构想等 ,此种理解凸显了马克思学说的价值 取 向和人文关怀。但学界对马克 思的科学性 的解读 略显不足,仅有的几种相关研究也仅 限于科学观 和 方法论 的维度 ,而对马克 思学说 中的实证性的知识 研究明显不足 ,同时对于实证研究与人文关怀之 间 关系的论证更是缺乏足够 的关注。

二、科学与哲学:一种新的研究纲领 综上所述 ,马克思学说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的理论定位,决定了我们对马克思学说 的解读必然 处于科学与哲学 、事实与价值 辩证关系之间。对于 研究科学 与哲学的关 系而言,我们的研究纲领应该 能够包容科 学与哲学两大领域。 1996年4月19—21日,第一届 国际科学哲学史 大 会标志着科 学哲学史研 究 的兴起 。科学 哲学史主 要研究科学与哲学之间关 系的思想演化 ,也 就是科 学与哲学的 “融合一 冲突一新 的融合”的思想发展趋势。借鉴库恩 的思想 ,我们把科学 与哲学的融合 称之为科学一哲学共同体 ,也就是具体 科学理论与 哲学思想 观念在一定文化基础上 的互相支撑与解释 循环,其实质是科学家与哲学家在某些观念上的共 识、共建 、共享 。科学的探索性和周期性 ,必然导致 传统哲学观念与 “新科学”的矛盾,从而造成传统 科学一 哲学共 同体 的解体与重建 。所谓科学哲学史 也就是科学一哲学共同体因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 识而形成 、因科学革命而断裂 、再 因科学促进哲学 变革而重建的思想演化过程。 从科 学哲学史角度看,科学与哲学是连续知识 谱系的两极 ,是专业性 的具体科学 向公共知识 的转 化 。同时,事实与价值 、知识与行动问题也是研究科 学与哲学必须 回答 的问题 。“在过去的25年中,SST 共 同体之 间的冲突与 日俱增 ……就本质而论 ,我认 为这些激烈 的冲突来 自于哲学领域 中的传统问题 : 事实与价值之 间的关系问题。”[41BrunoLatour曾经 以自然和社会为两极清 晰地描述了这样一种知识谱 系。“所 谓激 进的那 些人 ,就是认 为科学知识 完全 是 由社会关系所构成的那些人 ;一个进步主义者则 声称 ,科学知识偏向于由社会关 系构成 ,但渗透着 自 然因素。在 自然 与社会 的两强激烈相争的另一极 , 一 个极端 的保守主义者声称 ,科学之所 以变成真正 的科学 ,仅仅是 因为科学家最终消除了社会建构 的 任何痕迹 ;而一个保 守主义者则认为 ,尽管科学摆 脱 了社会,但依然存在某些社会 因素渗透在科学之 中并影响科学 的发展。在 这场 争论 的中立 立场上 , 就是那些首 鼠两端 的学者,他们将某些 自然因素和 某些社会 因素混合在一起 ,游 离于 自然与社会 的两 极 。这 就是 我们 大多数争论 所依 据 的尺度 (yard— stick)。如果一个人从左边走向右边 ,那么他就是社 会建构主义者,相反 ,如果一个人从右边走 向左边 , 那么这个 ^.就是私密的实在论者。”拉 图尔认 为,科学始于科 学家的个人性主观意 见或idea,通过实验室不断论 证和对 科学共 同体 的 一 62 说服 ,这种意见或idea逐渐转化为具 有客观普遍性 的科 学理论。“‘客观的’与 ‘主观的’是与力量的考 验相对 而言的,它们能 够逐 渐互换位 置,从一个 变 成另一 个,就像两支军 队之间的力量平衡。一 个被 作者斥之为主观的持异议者现在必须发动另一场战 斗,如果 他或她还想继续 坚持异议而不 被孤立、嘲 笑和抛弃 的话。”【6类似地 ,我们可以把科学看成是 专业 知识 或在专业领域里有效的知识 ,把哲学看成 是普遍知识或对更多领域有效的知识,但这种普遍 知识不是先 天命题 ,而是将专业知识提升为普 遍意 义的知识 。据此 ,我们设计如下图所示的研究模 式。4,属于科学领域 ,象限3属于更接近于事实 的科学 领域 ,象 限4属于更接近价值 的科学领域。象限 1和 象 限2属于哲学领 域 ,象 限2倾 向于事 实 的哲 学领 域 ,象 限1倾 向于价值 的哲学领域 。(2)从 象 限3和 象限4到象限1和象 限2,是科学到哲学的提升过程 , 意味着将 具体领域 内的科学知识 转化为具有 普遍 意义的哲学知识 ;反之 ,则 意味着运用各种哲学思 想来 理解和审视具体领域内的科学知识 。 因此 ,我们认 为,(科学)哲学应 当是经验 性与 超验性 的统一 、知识与智慧 的统一 、事实判断与价 值判断的统一。

三、马克思学说的理论构成 以上述研究框架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学说 ,我们 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不仅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更多 的是对当时实证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 (一)马克思博 士论文中的自然哲学与人的自由。 一 般认为,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通过强调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来 阐发青年 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 。而实际 上,除此之外,马克思也注重对 客观真理的追求。 首先 ,从写作动机 看,在序 言 中马克思就 指出“这篇论文如果 当初不是预订作为博士论文 ,那 么 它一方面可能会具 有更加严格的科学形式……我认 为在 这篇论文里我已经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 至今 未解决 的 问题 ”[7]。“不妨 把 这篇论文仅仅看 作是 一部更大著作 的先导,在那部著作 中我将联 系 整个希腊思辨来详细地阐述伊壁鸠鲁主义 ,斯多亚 主义和怀疑主义这一组哲学。这篇论文在形式和其 他方面 的缺 点在那里将被消除。”[8】‘‘我强调指出这 一 点 ,只是为了唤起对这些体系的历史重要性 的记 忆……这里要研究 的是它们 同更古老的希腊 哲学 的 联系。”【9可见 ,马克 思写作博士论文 的目的旨在对 古希腊 自然哲学作出结论 性的研究 ,旨在解决在希 腊 哲学史上存在 已久的 自然哲学问题 ,其写作动机 是出于科学研究 的目的。 其次 ,马克思通过对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 鲁 自然哲学之间的比较分析, 论 述了科学 探索 的人 文关怀 。“马克 思认 为,如果 不理 解哲学从普遍性到特殊性 的必然转向,也就不 可能 理解 为什么在亚 里士 多德 之后会 出现伊壁 鸠 鲁和芝诺 的哲学思想 。这 就是某种 幸运的事情,哲 学普遍性模式的中断,主体意识作为实体的哲学关 系模式 的诞生。马克思富有 深意地澄清了伊壁鸠鲁 主义哲学 与亚 里士多德主义哲学之 间的关 系。‘普 照的太阳已经落山,我们只能寻求个人 之光 。’伊壁 鸠鲁主 义的自然哲学完 全建立在诉求个人 (private. indivadua1)的伦理框架之上”[10】。 因此 ,可 以说 ,自然哲 学研究是 马克思博士论 文的主体,马克思主要是想通过对两种自然哲学的 考察,理清伊壁鸠 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 与古代希腊哲学的联 系。同时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 派 自我意识的阐发是建立在 自然哲学研究基石出之上 的,正是 通过解读伊壁鸠 鲁的原子 论阐明了哲学 的 现实化与世界 化 ,完善 了自我意识 的结 构 ,从 而凸 显 人 的主体性 ,将人从 宗教 中解放 出来 ,实现了主 体 的自由。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经济学与 异化观念。学界一般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手稿》)看做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向 唯物史 观转变 的标 志 ,认为 “异化 劳动 ”的提 出得 自于黑格 尔自我意识 的异化 的影响 ,人 的本质的探 讨则来 自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影响。不可否认,黑 格尔与费尔 巴哈的确对马克思的思想转变起到了一 定的影响 ,但是 ,我们还应看 到马克 思对于当时的 经济 学探讨 和社会分 析在他 的思想转变 中的重要 作用。 首先 ,从 《手稿 》的写作 目的来 看,马克思认为 “把针对思辨 的批判 同针对不同材料本身 的批判混 在一起 ,十分不妥 ……因此 ,我打算用不同的、独立 的小册子来相继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 ”,“在本 著作中谈到的国民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 、市民社 会 等等 的联系,只限于国民经济学本身专门涉及 的 这些题 目的范 围”[11]0可见 ,在 《手稿 》中,马克思对 于国家 、法、道德等 的探讨是奠基于国民经济学批 判的基础之上的。 其次 ,在论 证方 式上,《手稿 》中以自然本体论 为基础论 证人 的异化问题 。“马克 思正是在这种背 景下开始研究科学,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 描述 自然 界 ,包括人 的本质。在马克思那个时代 ,科学已经变 成一种检验确切地解释人的本性之政治力量的新方 式 。”“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克思将他的思想奠定在 关于人的 自然本性 的基础之上 ,这种 自然本性包 括 人 的精神和本质,这就把人的自然本性看作是某种 自然界 中有 区别的力量,一种具有人性 的或精神性 的力量。而相比较而言,科学 的马克思采纳了这样一 种观点 ,把 人类完全等 同于 自然界 ,认为人 的活 动 与机器 、动物和 自然本身没啥两样。”【】。 最后,从文本 的结构来看,《手稿 》标题为 “经 济学哲学手稿 ”,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对 哲学的批判 是 以经济学 的考察为基础 的,因为以往 的批判是 以 “作为权 威的哲学 的一定前提 出发”,“归根结底不 外是旧哲学的、特别是黑格尔的超验性的已被歪曲 为神学漫画的顶点和结果”[1,而不是从实际出发 , 从具体的现实 出发 ,从 经济学 的批 判出发。手稿通 篇围绕工资、利润、地租、分工、私有财产等经济性 范畴进行探讨,并 由之抽象 出异化等哲学概 念,最 终寄希望于共 产主义的理想来 实现异化 和私 有财 产的扬弃,体现了由科学基础 (事实)走向哲学概括 (价值判断)的逻辑路向。 因此,与其说 《手稿》是一部哲学著作,不如 说是 一部科学 (经济学 )著作 ,异化 是经济与道德 之间关 系的产物,而共产主义不过是在价值 (哲学) 层面上为异化提供 的解决方案。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学与唯物史观。 首先 ,从意识 形态批判的前提来看,“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 出的……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 验 的方 法来确认”[14]0也 就是说 ,意识形态 批判的 前提 来 自历史事 实,并且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通 过 对分工、生产、交往等 范畴的历史考察来寻找 意识 产生 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正 面阐述 历史唯物主 义基 本原理 的过程 中,科 学以及 以之为基础 的工业 被作为有机组成部分得到了阐述。我们认为,在 《德 意 志意识 形态 》中,马克思通 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哲 学出发点的阐述,界定了马克思科学暂擎的哲学视 域 、哲学前提和基本的哲学原则。”[1 其次,从研究的主体来看,马克思认为 “我们仅 仅知道一 门唯一 的科学 ,即历史科学……我们需要 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 ,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 曲解人类史 ,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 。意识形 态本身 只不过是这一历史 的一个方面 ”[16]o可见 ,马克思对 意识形态的考察只是人类史研究的一部分。 最后 ,从论 证 的方式来 看,马克思认为 “始 终 必须把 ‘人类的历史 ’同工业和交换 的历史联系起来 研究和探讨 ”[】】,交往和生产力概念 的提 出是基于 城 乡分离 的历史考察,对所有制关 系的考察则贯穿 了从部落所有制到资产阶级社会 的整个历史。 可见 ,无论是批判 的出发点 的规定 ,还是 意识 产 生基础 的探 寻 ,都 是植 根于 现实 的人 和现实 的 物质生产,而这一前 提和基础则是在对以往历史发 展客观规律的总结 中得 出的,因此 ,可以说 ,历史学 (科学 )是马克 思唯物史观 (哲学 )的基础 ,唯物史 观是对历史客观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概括。 (四)《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 分析与政 治理想 的提 出。《共产党 宣言》的提 出是建 立在 对社会 的 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绝不 是 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 原则为根据 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 的阶级斗争、 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 首先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者和无产者产生、 发展及其前途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现代资产 阶级本 身是 一个 长期发 展过 程 的产物 ,是生 产方 式和交换方式 的一系列变革 的产物。”f】91“资产 阶 级赖以形成 的生产资料 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 里 造成 的……几十年来 的工业和商业 的历史 ,只不 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社会生产关 系、反抗作为 资产阶级 及其统治 的存 在条 件的所 有制关 系的历 史 。”[20】“资产阶级不仅锻 造了置 自身 于死 地 的武 器 ;它还产生了将 要运用这种武器 的 ^、一 现代 的 工人 ,即无产者。”[21]“无产阶级经历 了各个不 同的 发展 阶段 。它反 对资产 阶级 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 同 时开始 的。”[2]‘‘在当前 同资产 阶级对立 的一切 阶 级 中,只有无产 阶级是真正革命 的阶 级。其余 的阶 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 日趋没落和灭亡 。无产 阶 级却是 大工业本身 的产物。”[231“随着大 工业 的发 展 ……资产 阶级 的灭亡和无产阶级 的胜利 同样是不 可避免的。”L2 其次 ,马克思对各式各样的非科学 的社会主义 进行 了批判 ,指出:“所 谓社会 主义者 ,一方面是指 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使徒 ……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 色的庸 医。”『2至于当时工人 阶级 中流行 的共产主 义还是 “一种颇为粗糙的、尚欠修琢 的、纯粹出于本 能 的一种共产主义”[26]o最终得出结论 :“每一历史 时代 主要 的经济生产 方式 和交换方 式以及 必然 由 此产生 的社会 结构 ,是该时代政治 的和精神的历史 所赖 以确立 的基 础 ,并且 只有从 这一基 础出发 ,这 一 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如果不 同时使整个社会一 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 、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 斗争,就不能使 自己从进行 剥削和统治 的那个 阶级 (资产阶级 )的奴役下解放 出来 。”[2因此 ,“代替 那存在着 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 是 这样一 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 的自由发展是 一 切人 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28]o这个联合体 ,就是马 克思所说 的共产主义社会。 可见 ,正是在对 资产 阶级社会 的产生、发展 的 科 学分析 之上 ,以及 对各 种非科 学 的社会 主义 的 批判的基 础上,马克思才提 出了共产主义的社会 理 想,以往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分析 (事实 )是共产主 义 (价值 )的历史基础,共产主义则体现了历史发展 的价值趋向。 (五)《资本论》中的经济学分析与社会主义和 共产主义论证 。在 《资本论 》中,马克思通过剩余 价 值理论的阐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 揭露 了它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矛盾,论证 了社会 主义 和共产主义 胜利的必然性 。从研究 对象来 看,马克 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 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以及和它相适应 的生产关 系和交 换关系。”[2从 全 书结 构来看,资本 的生产、流通 以及对 资产 阶级政 治经济学的批判构成了全书主体,结构严密,形成了 一 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从商品人手,分析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指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来 源,阐述了资本再生产的过程 ,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 的秘密 ,使无产 阶级从 根源上认清 自身被剥削、被 压迫 的原因。从研究 目的来看,马克思说 :“本书的 最终 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 的运动规律——它还是 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30]o 马克思也 正是通过对政治 经济学 的批判 ,揭示了社 会发展 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 资本主义发展全过程 的 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 的内在矛盾,论证了无产 阶级 斗争 的必 要性和合理性 ,指 出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必然性 。可见 ,对资本主义生产 (事实 )的经济 分析为共产主义 (价值 )提供了科学前提,而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价值 旨归。

四、几点可能的结论 通过以上考察,我们大致可推出以下结论: 第 一 ,马克 思 的学说 是科学 知识 (事 实 )与哲 学判断 (价值 )的共 同体 。他 的博 士论文通 过对原 子的偏斜强调 了人的自由和实践 ,体现了自然哲学与 主体实践的统一;《手稿》中异化概念的提出源于 对 国民经济学 的科学批判 ;奠基 于历史学分析之上 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学与唯物史观的统一 体 ;《共产 党宣 言》是社会历史 发展规律 的分析与 政治理 想的统一 ;《资本论 》是经济 学分析与社会 主义和共产主义论证 的统一。 第二 ,不 同时期 的著述是由不同的知识类型及 其 不同理解所构成的。博士论文是 对古希腊 自然哲 学的分析和考察,《手稿》是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德 意志意识形 态》是 对人 类史 的科学解读 ,《共产党 宣 言》是 对社会历史 发展规律 的概 括和总结 ,《资 本论》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的科学分析。 第三 ,马克思著述思想的主导观念是实证研究 和价值 判断的共识 。尽管马克思在不 同历史 时期 的 著作是 由不同的知识类 型构成 的,但其思想发展的 主导观念 却是 一致 的,每个时期的每本著作都是以 社会 中的客 观事实 (实证知识 )为基 础 ,经过科 学 分析和论证,将其提升为人类主体的普遍知识 (价 值判断 ),用以指导作为实践主体 的人 的行为方式 。 因此,可以说 ,实证研究和价值判断相统一的观念, 是马克思学说发展的主导思想 。


科学与哲学:马克思学说的另一种耀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