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军事武器方面的事实,没有一定军事知识的人一定不会相信?(转自知乎)

(已经同意转载)

答一个。
1989年曾上映了一部反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彩色战斗故事片《蛇谷奇兵》,一时深受观众喜爱。片中有一段我军坦克穿插途中险过石板坡的情节,场面惊心动魄:在倾斜陡峭的峡谷山路上,兼程向班岗穿插的坦克营必须通过这段险陡的石板路。李贻清饰演的坦克尖刀连连长华东亲自引导第一辆坦克通过,李志雄饰演的“小胖”驾驶员赛德胜小心翼翼地操纵坦克上坡爬行。由于石板坡过于陡峭,坦克制动不住,向下滑行,并连翻了两个跟头,直往旁边山谷中栽去。就在战士们惊呼之际,坦克堪堪停在了悬崖边。已经满脑子金星乱飞的赛德胜被大家从坦克中扶出来,不禁破口大骂:“这是坦克走的路吗?连猴子在上面走都要拄拐棍!”甚至和连长华东大吵,还动起了手……

这段故事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起时,我广州军区第41军122师奉命围歼越南高平省重镇朔江之敌。为出奇制胜,该师指挥军坦克团3营2个连(62式轻型坦克)从108号界碑出境,向朔江侧后的要点坂洋实施快速穿插,配合正面部队包围守敌。这段边界全是绵延的山岭,没有公路,最近的越南境内公路还在前方2公里处。战前,122师工兵依托地形紧急爆破抢修出来一条劈山军路通向越南境内。但是途中有一段500多米长的陡峭下坡,令人实在是捏了一把汗。这段路平均下坡角为40-50度,更严重的是陡坡上横亘着三条巨大的石棱坎,每个棱坎的外缘向下形成15米~20米左右高的峭壁,相当于是三层高大的台阶。虽然已经过工兵爆破,将三个石棱坎都炸开了大口子,但棱坎线仍然很明显,原来的每段峭壁都变成了角度倾斜的石板坡,上面还覆盖有不少碎石,一眼望不到底。中间一段近20米长的大青石板坡最为陡峻,角度达到56度,坡中间还有一块高约3米的大石头未炸开,必须做45度转向行驶。一般坦克车辆的最大爬坡角是36度,最大下坡角不超过50度,否则便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而这段下坡路不但坡度险陡,而且坦克还须沿石棱坎三次转向行驶,稍一不慎就会翻到旁边的深谷中车毁人亡,实在是惊险异常。然而时间紧迫,别处又无路可走,122师于师长亲自赶到现场指挥,当时就下了死命令:“责任我负,坦克营要不惜一切代价,宁克损坏部分坦克,也要克服险陡,迂回朔江。”“就算有三分之一的坦克翻跟头,三分之二的坦克都要给我下!”

危难时刻,驾驶技术优秀的坦克3营副营长李治善挺身而出,向师团首长请示第一个去闯石板坡。在得到上级批准后,李治善毅然跳上第一辆坦克,将长长的炮管转向车后,并张开了驾驶窗,开始勇闯难关。在李治善当年担任驾驶员时的同车炮长、坦克团副参谋长吕礼友指挥下,李治善驾车缓缓制动滑下第一个约46度的碎石坡,中间小心翼翼地沿着石棱坎线两次转向,成功到了坡底,接着滑向第二个最陡达56度的的青石板坡。在战友们紧张的注视中,李治善采取联合制动,坦克仅凭重力缓慢向下滑行。接近石棱坎线时,李治善踩死制动,抱紧操纵杆慢慢准备转向。就在车头探出棱坎尖一半悬空之际,由于坡度过陡失去重心,车头突然向下一栽,在两边人们的惊呼声中,坦克擦着火星滑下了高高的青石板,只听咣当一声巨响,又被路中间的那块大石头挡住了。大家松了一口气,赶快围上来安慰李治善,尔后七手八脚地搬掉了撞下来的碎石块。李治善也抹了一把头上的汗,继续启动坦克转头拐弯,缓缓爬下了第三个约42度左右的石板陡坡……终于,李治善凭借高超的技术征服了这段看似过不去的石板坡!随后在他与坦克3营营长刘宏生等人的严密组织指挥下,其他坦克将炮管向后固定好,一律开大灯,联合制动,凭重力滑行,在险要地段和转弯处垫石头,增加坦克滑行的阻力,并用灯光信号指挥,依次通过。最后除有两辆坦克被大石头顶住下不来外,其他坦克全部通过了石板坡,从而创造了中国装甲兵战史上的传奇业绩。
英雄副营长李治善在战后荣立一等功。后来当坦克团回撤时,有位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记者找到李治善,想请他驾驶坦克再过一次石板坡,从而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然而李治善表示战时是凭着一腔激情热血才冒险驾车开路的,也是给军令逼出来的。现在就为了拍几个镜头再重过一次,一旦车毁人亡实在划不来,他已经没有这个自信了。因此,很遗憾地没有把这一重要的历史纪录保存下来。
作者:沈听雪的历史文集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818692731
来源:知乎

二战欧洲战场的盟军物资和补充紧张。。。没错是紧张甚至匮乏,而不是市面上很多战史网文和书籍写的无穷无尽,那是太平洋战场的美军,甚至你说苏军可能都比西线美军更接近事实。
具体原因也很简单,盟军跨海登陆,而德军在西欧撤退时破坏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港口,而安特卫普因为一系列原因又很晚才正常运作,使得能从海上运来的盟军物资非常有限。直到1945年春季以前,盟军很多部队从油料到弹药都供给短缺,1944年秋季主力部队由于缺油缺弹不得不在局势大好的情况下停止进攻,甚至很多部队的战斗兵员都有很大的缺额。美军放在阿登地区休整的几个师,基本就是在之前的战斗中被打残而一线士兵还得不到补充的。
之所说是“一定军事知识”而不是专业知识,这其实不是什么外文秘闻,中文网络就有不少资料的,可以随便搜一下“盟军 安特卫普”之类的关键词就能找到一堆,不知为何很多关于西线战史的专业军事讨论(甚至正规书籍)却刻意无视了这一点,而把德军的失败归结于所谓盟军“物资无限”。
盟军登陆后,港口卸货能力一直很紧张。诺曼底海滩一直是盟军后勤里重要一环,一直用到11月中旬。瑟堡算是大港,但被德军彻底破坏,正式启用是7月19日,但吞吐量尚小,随后逐步修复,到11月才恢复原来的能力。8月盟军在法国南部登陆,占领了土伦和马赛,尽管也遭轰炸,但毁坏并不严重,修复得很快,特别是马赛,后来1/3强的物资走马赛港。走马赛的另一原因是法国南部遭轰炸较轻,运输网损坏有限。
为什么不攻占加莱周围的港口呢?因为小胡子命令德军坚守,盟军兵力有限。象加莱,敦刻尔克和海峡岛(channel islands)的德军一直坚持到德国投降。
鉴于港口一直紧张,那么9月4日,英军夺得完好无损的安特卫普后,早日打通安特卫普的出海口,启用其港口是解决后勤瓶颈的一黄金机会,可惜盟军没有抓住,严重拖延了战争进度。
攻占安特卫普后,盟军高层寄以很大希望,认为吞吐可以达到4万吨,加上周围的运输网,物资很容易运送到列日的仓库(列日是转运中心),距离才65英里;比起来,瑟堡卸货能力是22000吨,到列日的距离是400多点英里。靠瑟堡能支持21个师,但安特卫普可以支持54个师。
从9月初到11月底,盟军开通了迪耶普(9月上旬)和勒阿弗尔(10月中旬)的港口,但一来这两个港口规模不大,二是周围运输线路遭轰炸被毁严重,三是距前线依然遥远 -- 盟军到9月中旬已经推进到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的西墙。到9月下旬,因为后勤不济,艾森豪威尔下令停止进攻,就地等待后勤改善 -- 盟军的进攻基本停顿下来。这之间,盟军后勤严重依赖卡车,但卡车运输效率不高。运输距离长使得周转慢,大批卡车(后来还有火车)耗在路上。卡车运输的一个毛病是容易损坏,9月后的几个月,美军损坏了几千辆卡车。按哈斯廷斯,米军卡车每周损坏约7百。由于拖车,修理工具和备件奇缺,不少坏掉的就扔了。卡车运输物资损耗也大。一辆中途抛锚的卡车容易遭哄抢。
安特卫普虽然是大港,但它不在海边,离正式出海口还有40英里左右,其西边是斯凯尔特(scheldt,原意是浅,低)河湾,在德军手里。要利用安特卫普的港口,还得消灭斯凯尔特河湾的德军。安特卫普的最后启用,是在11月末的26日(一说28日)-- 在加拿大一集荡平河湾的德军以后。
之所以在盟军物资短缺的情况下,德军依然能得出美军火力强大的印象,要归结于以下两点:
1. 战争后期的盟军掌握了当时的炮兵黑科技。
美国炮兵在通讯装备和火控系统方面享有优势,只有皇家炮兵才能媲美。前进炮兵观察哨接近前线,通过大功率的无线电、广泛的野战电话网络与强大的炮兵阵地保持联系。大冗余的通讯系统意味着,即使所有其他与前线部队和其指挥部的接触中断后,炮兵的通讯通常仍然能保持畅通。让美国炮兵成为世界翘楚,也许是最重要的,是俄克拉荷马州西尔堡的美国野战炮兵学校在战间开发的1个炮击方位系统,这是一战萨莫拉尔开拓的人工系统高精度发展。这个系统允许迅速打击目标,协调大范围内不同发射阵地大批火炮的射击,后来扩展至呼叫空中支援。具体原理就是将地图网格化,呼叫火力只需报告需要打击的网格位置参数就可以,不需要详细的射击诸元(虽然在修正射击参数时还是需要报告射击诸元的)。最致命的一个战术使用是同时弹着(the time-on-target(TOT) concentration)。几个炮兵营一次TOT集中射击一个目标,通过计算每个炮连炮弹的飞行时间,让炮弹几乎同时命中目标(一个被称为"Stonk"的同样战术,由皇家炮兵独立在北非发展出来)。这个也是众多与美军交过手的对象(包括志愿军)对美军的印象之一就是铺天盖地的炮击,炮弹好像永远供应充足的印象来源。真实情况是二战开始美军的炮弹就一直供应不足,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多少改善。
也就是说,美军根本不是炮弹无限,而是因为呼叫和集火体系先进,炮兵反应快,哪里有德军集结炮弹就跟到哪里,于是给德军形成了“美军弹药无限,炮兵白天晚上的打,没完没了的打“的印象,包括隆美尔元帅在前线视察时也指出,西线德军像山上的融雪一样一点点消耗殆尽,部队仿佛在做无谓的牺牲(这种场面对将领本身的震撼力极强,克卢格莫德尔等人都以在东线意志顽强著称,来西线没几天就变得悲观绝望)。
2. 美军的大部队指挥部尤其是布莱德雷的第12集团军群司令部能力(尤其是后勤管理和作业能力)其实被很大低估了,因为盟军一直以卡昂方向(夏季)和荷兰方向(秋季)为主攻,英军是优先得到后勤和弹药供应的,所以英军的物资其实不是那么紧张,而美军的物资非常紧张。在这种其实并不富余的条件下,布莱德雷(及其司令部人员)还能把自己麾下90万大军的大兵团调遣得游刃有余,边精打细算地管理后勤、限制弹药,边实施大兵团战役,那就相当不易了。
虽然美国炮兵在战争中首屈一指,不同时期的弹药供应问题妨碍了其发挥效能。弹药补给在1944年秋降到最低点,欧洲的美国炮兵火力因为严格的弹药配给而削弱。此时,105毫米被限制每天每门炮低于20发。 从1944年10月11日到11月7日,第三集团军总共发射了76325发各种炮弹(平均每天2726发),这一数字低于突出部战役中单天发射数量。突出部战役结束时,欧洲战区的弹药储备只有陆军部计划水平(这已经勉强降到很低了)的31%。和兵员补充问题一样,弹药短缺到战争结束后才真正解决。
反倒是蒙哥马利的战略、大局观方面有些被高估,前面说到安特卫普如此重要,为何没有得到蒙哥马利足够重视(安特卫普一带由英军负责),就是因为蒙哥马利高估了诺曼底的战果,认为全力执行市场花园计划,或者集中分配补给给他的第21集团军群的话,足以很快就可以打进德国本土结束战争。。。
Regardless of American requirements, Montgomery had privately concluded that 21st Army Group did not need Antwerp to drive halfway across Germany. Graham, his logistics chief, posited that a fighting division could get by with 350 to 400 tons of daily sustenance, barely half the SHAEF estimate. British units had done so in Africa, albeit under very different combat conditions. If two Allied corps reached Berlin, Montgomery believed, German defenses would be in such “disorder” that the Third Reich would disintegrate. Lesser ports, such as Dieppe and Le Havre, could sustain an advance on the enemy capital; just “one good Pas de Calais port,” Montgomery added, would suffice to reach Münster, fifty miles beyond the Rhine, if augmented with daily airlift and more trucks. Unfortunately, the first Pas de Calais port—Boulogne—would not open until mid-October; the same was true of battered Le Havre. Until then only Mulberry B, far from the front, could handle sizable British cargo ships, and autumn weather made that ever riskier. Worse yet, fourteen hundred three-ton British trucks had just been found to have faulty pistons, and the same defect plagued all the replacement engines. 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the Canadian official history, Montgomery’s staff had assigned the prying open of the Scheldt as a "last priority”for the Canadian First Army.
作者:小虾汉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570333250
来源:知乎

看到有人说吴京挡火箭弹太假。
我说一个事情。
中国白完某军工厂(好像是珍珠港的?)曾经大量出口40火到黑非洲。
如果叛军用的是他家的产品的话。

我觉得挡下来的主角光环其实不需要那么强(懂得人都知道某厂)
作者:刘成昊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820200706
来源:知乎

又是多选题,很难选啊,,Ծ^Ծ,,
讲几个飞机的,好像没人说过;
【1】军用飞机作战半径不是定值。不是简单的等于最大航程的1/2,飞机的作战半径要根据任务类型、飞行剖面、挂弹量,以及到达空域后的预计滞空时间来计算,不同条件下产生的作战半径不一样;像战斗机执行截击任务的作战半径,一般就比执行制空任务大,因为前者打了就跑,后者要作战巡逻。
各国官方在给战斗机作战半径时,其实水分都很大,因为经常没有给定前提条件。
讲个比较典型的,网上常说的,F22娘娘作战半径700多公里、苏27作战半径1200公里(都是无副挂),然后得出结论娘娘腿短,好吧娘娘确实不是大长腿<(`^´)>。
但实际上,根据官方的机体数据,F22内油8吨多、空重约19吨、F119发动机每产生1磅推力每小时消耗0.886磅燃油;而苏27内油9吨多、空重约17吨、AL31发动机同等油耗是0.86磅;就是说苏27空重相近、油耗相近的前提下,以多载1吨油,多跑了500公里,显然不太可能(゚o゚;
(只是想比较说明,不是要说谁优谁劣,别杠我呀)
会有这么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给出的作战半径,是在不同设定条件下计算的。

【2】现在的空空导弹没有真正意义的“越肩攻击”;越肩攻击,这几年炒得很玄乎,最早是很多年前,俄罗斯声称自己的R73R可以越肩攻击,怎么射都可以…后来美帝的AIM9X赶紧表示“它也能”,再后来第四代空空导弹都表示“我们都能”…好吧,反正大家本来就上天,怎么说都对;
实际上,目前说的越肩攻击,是有条件的,通常是指:飞机对向交错时,载机与目标在擦肩而过后,可以大离轴的进行攻击,本质上还是需要在前半球锁定目标,并不是真正意义的用屁股瞄准(>ω<)。

【3】导弹的常见发射方式有三种。飞机发射导弹常见的方式,一种是抛射式,靠导弹自身重力脱离发射架,多用在重型导弹,优点安全性好;一种是弹射式,靠发射架的弹射火药或者高压气体弹出,优点是可以赋予导弹一定初速度;还有一种是滑轨式,靠导弹自身点火后的能量脱离发射架,优点是反应快、指向性好,多用在近距离格斗弹。

【4】SR71前身不是侦察机。靠变形金刚电影,又火了一把的SR71侦察机,前身是Af12截击机,由于无法保证超高速下的机动性,和一系列可靠性问题被下马。af12放大和改进后,发展出了SR71,不过原来是叫RS71,由于发布时口误,将错就错改成SR71。

【5】最贵的轰炸机顶一艘航母。60年代末的,妖孽级超高速轰炸机XB-70,速度可以超过3马赫,造价一样妖孽,当时两架原型机,每架接近8亿造价;而60年代初的“企业号”核动力航母,造价不到5亿,相比起来都是小钱了嘛→_→。XB70项目下马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技术可靠性不好,但直接原因是合影时被爱搞事的F-104撞下来了。

【6】战斗机和截击机是两类飞机。截击机是追求高空高速时代的产物,相当于以牺牲重量、机动性,来换取雷达性能和高空高速能力的战斗机,比如米格31和歼8。后来随着雷达系统的小型化,地面防空系统的发展,以及传说中的妖孽级超高速轰炸机并没有大量投入现役,截击机的发展空间被逐步压缩了,或者说和战斗机趋同了。

—————杂记—————
1.moa是角度单位,讲枪械精度时,1MOA代指的是1/60度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弦长,100米上,1MOA是指2.908厘米(一元硬币大小),200米上是5.816厘米,1000米上是29.08厘米。(以前从彩云大佬那学来的)
2.塑料弹匣真的不是一压扁,老梗噢,不过之前发的帖子,一直有人质疑我,说塑料弹匣才容易坏。其实金属弹匣不一定比塑料弹匣好,像美帝祖传磕头的USGI铝弹匣,出了名的质量不好,好的金属弹匣(像416的钢弹匣)通常会重一些。反而,好的塑料弹匣,通常可靠性和轻量化兼具,像PMAG弹匣;不过好的塑料弹匣,生产工艺其实是比金属弹匣复杂的,价格也更高。
3.地雷可以打直升机,又是被人说瞎讲的话题(´;︵;`),真的有反直升机地雷,像AHM200、速20这些,利用红外和声感应的。
作者:翎姐超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820335134
来源:知乎

几颗原子弹毁灭不了地球,
几十颗也不行,
几百颗也不行!
什么?几千颗?
呵呵,不行。
哪怕几万颗也不行!

1.不是所有圆脑袋的坦克都叫59
2.不是所有弯弹匣的枪都叫AK
3.三棱刺不是中国独有的大杀器(迫真),莫辛纳甘有话说
4.不是所有木柄手榴弹都叫67
5.接上一条,不是所有带木柄的手榴弹都是实弹,有些部队表面上穷的要死塞木柄手榴弹跑五公里,到了投实弹时候全是无柄手榴弹
5.5.不是每个当兵的都扔过手榴弹,武警内卫总队一般扔爆震弹催泪弹或者二合一的爆震催泪弹
6.56冲和81杠的携行具都是胸挂(俗称肚兜),长得贼像,但携带弹匣的数量不一样
7.打靶挺难的,别再问为何不打腿了
8.接上条,本专业曾有老师提到如果你是柏林墙哨兵是否愿意枪口抬高一寸的问题。按柏林墙的守备区距离,私以为抬高一寸就直接爆头了
9.特种兵真的不是只会搞体能,别信刘胖子的
10.当兵的不是每个人格斗都很厉害
11.刺杀操训练科目不是像以前那样对刺
12.擒敌拳打完一套被捅多少刀的段子是合理的,因为擒敌拳本来就是用来熟悉格斗基本套路的,不是对打,在武警部队对打的科目叫摔擒,PLA那边不知道
有空补充。
作者:政委大人的男友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598909745
来源:知乎

坦克的炮弹未必会爆炸
很多游戏打多了或是电影看多了的人都以为坦克的炮弹打出去会爆炸,其实不是的,炮弹也分很多种,像硬芯穿甲弹,被帽穿甲弹和钨芯穿甲弹之类的都不会爆,就是一个大铁砣子,用来击穿坦克装甲,靠自身碎裂后的碎片和装甲破碎后的碎片来杀伤敌方坦克车组和设备。而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和自旋稳定脱壳穿甲弹更是颠覆了大多数人对炮弹的印象,这种炮弹飞出炮管以后,外层的壳会脱掉,只剩一根尖头铁棍在半空中飞(自旋稳定脱壳穿甲弹比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要粗一点),在击穿敌方坦克装甲后会断裂,在坦克内部乱飞,杀伤力很可观
换言之,真实的坦克战不一定是大多数影视剧或游戏里那样一炮下去地方坦克原地爆炸(用破甲弹还是可以打得原地爆炸,上文的那些铁坨子如果打到油箱或是弹药架也可以原地爆炸,毛子二战时的穿甲高爆弹也可以原地爆炸所以我说的是“不一定”),还有一些就是被击中的地方打出了火花,然后坦克就冒着烟不动了



作者:无烟火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600774054
来源:知乎

第一件:世界上第一架战斗机是谁家的?法国人说是他们家的莫拉纳.索尔尼爱L型;德国人说是他们家的福克E型,一战中的德军名机;而荷兰人说福克E型是他们家的,因为设计师福克是荷兰人。
较起真来,就扯出一段百年公案啦。法国人的索尔尼爱L型1915年4月1日击落一架德国侦察机,这是第一个空战击落纪录;德军的福克E型最早的空战战果是在1915年7月1日击落一架法国飞机。这就是说德国也好、荷兰也罢,击落战果比法国晚了三个月,都不是发明战斗机(当时叫“驱逐机”)的主,但他们是发明“机枪射击协调器”的正主,使得战斗机的机枪子弹能从螺旋桨的间隙中射出,战斗机真正实用化啦。
但法国人也别得意,没有多少人知道,真正的首架战斗机1914年就首飞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开打的时候它却隐居在修道院里……

就是它:意大利卡普罗尼公司于1914年设计制造的 Ca.20 战斗机。西雅图航空博物馆的这件藏品看起来很简陋,却是1914年的原件,孤品,弥足珍贵。
原来卡普罗尼公司是生产 Ca.18 侦察机的,后来意大利军方要求他们生产轰炸机,他们“不务正业”,首创将一挺0.303口径的刘易斯机枪架上了他们的单翼机,机枪高高地架在飞行员头顶上方,枪弹越过螺旋桨上方射出,搞出了这么个“怪物”,而且在螺旋桨前加上了流线型外罩,它还是单翼机,速度奇快,比当时法国和德国的主流双翼机和三翼机机都快得多。
这个设计现在看起来很古怪,但在当时是很超前的。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空战,基本上是双方飞行员在空中用手枪互射。除了手枪决斗,扔石头、撒渔网(缠住对方螺旋桨)也都是自选动作。当时还没有发明机枪射击协调器,英国人曾经也把机枪装上飞机,但为了机枪子弹不会打中自家的螺旋桨,把螺旋桨装在了机尾,推着飞机飞行,这样的设计使得着这种飞机速度奇慢,根本追不上敌机,毫无实用价值,自己就放弃了。
意大利卡普罗尼的 Ca.20 则不然,它的这挺机枪高架在机身上方,枪弹避开螺旋桨射出,飞行员的视界是被螺旋桨遮挡的,只能很模糊地大致对着敌机方向扫射。但这已经比拿手枪比划强多了。尽管最终没有被意大利军队采用,但是,当之无愧地,Ca.20成为世界上首架装备了机载机枪、空战中能快速追上敌机的、真正意义上的战斗机(驱逐机)。
卡普罗尼家族把这架 Ca.20 原型机收藏在一个修道院里,藏了85年之久,直到西雅图航空博物馆破解了这个谜团才找到,并且转送到该博物馆收藏,这个真相才浮出水面。
第二件:漏油的车你可能不敢开,但有一种飞机必须一边漏油一边起飞,直到空中飞出去几百公里,油箱才能不漏油,这就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制造的SR-71“黑鸟”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黑鸟”至今仍保持着有人驾驶飞行器的最高速度记录——3.3马赫,为了达到这个速度,油箱就特意设计成了漏油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SR-71机身是采用钛合金为主制造的。而要焊接钛合金薄板可是件困难的事,没办法,这型飞机设计制造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不要说那个时候焊接钛合金有困难,就是今天也不容易,因此只好采取古老的铆接技术来制造机身。既然是SR-71是高空高速飞机,三倍音速高速飞行时在空中的热机状态比在地面冷机时整机要伸长约1英尺之多,整个机身的铆接接缝都在因为热胀冷缩而变形,其它都还好说,油箱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漏油问题。

西雅图航空博物馆里陈列着一架“黑鸟”,洒家还真钻到机腹下去看过。看到那些铆接缝隙了吧?
既然漏油问题不可避免,又不能把自己烧着了,“洛克希德公司只好为此专门为“黑鸟”量身定制一种高成本燃油,这种特制的JP-7航空燃油死贵,比原装苏格兰威士忌酒还贵!但是因为燃点很高,即便泄漏了也不容易点燃。
SR-71的起飞和飞行过程堪称奇葩,油箱平时是空的,铆接的油箱满是缝隙,存不住油。接到任务才开始加注JP-7航空燃油,还不能灌满,地勤人员戏说站在“黑鸟”跟前“可以冲澡”。
“黑鸟”起飞时只能加注大约三分之一的JP-7燃料,在停机坪和跑道爱怎么漏就由它怎么漏去吧。这时会有一架空中加油机在几百公里外升空等待。SR-71起飞后在空中冲刺热身,不用说,油箱里的比威士忌还贵的JP-7航油就一边飞一边漏,给地面人员说是“冲澡”也行说是“撒尿”也可以,高速飞行与空气剧烈摩擦,一直把“黑鸟”飞到铆接接缝受热膨胀,板材挤到一起达到足够密闭性,此时的夹持了热软化材料的油箱才不漏油了,空中加油机再过来与“黑鸟”会合,经过空中加油给油箱灌满燃料。
降落之后,油箱里的残油还得抽出来,不然全漏在机场里。

飞一个小时,油钱就烧掉两、三万美金,那还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地主家……
第三件:不配机枪的战斗机有多尴尬?

F-4“鬼怪”式是一种纵列双座双发全天候远程超音速截击机/战斗轰炸机。早期的“鬼怪”式自信心爆棚,不安装内置机炮,因为美空军此时已经装备了“独门暗器”——空对空导弹。F-4是超音速战机,而从逻辑上讲,在超音速状态下进行近距格斗空战是不可能的,所以机炮已经过时了,干脆不装了,连飞行员训练中都只是象征性地比划几下近距格斗,基本不练了。
燃鹅(真的“燃-鹅”啦),在越南战争的实战中,情况却不是预想的那样,超音速PK,而是空战速度很快会降到亚音速。而早期的热源和雷达制导空对空导弹可靠性不佳,为了确保击中目标,美国海空军飞行员不得不采用一次发射多枚导弹的方法,往往把本来就不多的导弹迅速耗尽。更要命的是:那时的敌我识别系统根本就是简陋得聊胜于无,发生过“鬼怪式”击落“鬼怪式”的惨剧,F-4发射的空空导弹把自家人打下来了。
为了避免误击,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交战规则禁止在大多数情况下使用长射程导弹,这就迫使飞行员必须进入目视距离以识别敌我。很多飞行员发现,自己即使能咬住敌机的尾巴,也会因为距离过近而无法使用短程的“猎鹰”或“响尾蛇”导弹。结果就尴尬了:越战期间,美海空军有38架F-4“鬼怪式”被米格式战斗机在近战格斗中击落,而用导弹击落多少架米格式战机呢?36架。导弹对机炮,产生赤字了啊。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汉不掐眼前亏,美军赶紧要求道格拉斯公司紧急加装外挂式航空机炮,后来用机炮击落15架米格。上图这架就是改装后的F-4,陈列在西雅图航空博物馆。
燃鹅(又“燃-鹅”啦),加装机炮吊舱之后,缺乏配套的瞄准计算机,这种机炮的命中率很低,另外机炮吊舱要占用机腹中央挂载硬点,加挂机炮吊舱就无法加挂副油箱,减少了战机的作战半径。F-4的飞行员只好在近距格斗中闭着眼睛扫射,不瞄准了,瞄也是白瞄,就这样,战斗效率依然比导弹要高。
尴尬的事还有一箩筐,早期的鬼怪式飞机也曾一度出现机翼油箱漏油的问题,为此每次飞行之后都要重新封闭机翼油箱。发动机冒黑烟,空中很容易就被米格发现,贴上来近战格斗……
技术进步,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啊……
作者:易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819908510
来源:知乎

7.62mm口径弹。
关于这个常见口径,同时也是上一代国产步枪(56/81枪族)的唯一指定口径,可能很多人都以为这就是单独一种子弹,即最常见的7.62×39mm中间威力枪弹,苏俄叫它M43弹,而国产弹叫53式步机弹。
(更正:53式步机弹是7.62×54mmR,而7.62×39国产弹则是56式步机弹。)
而实际上,7.62口径不像5.56口径,7.62可是个超大号的跨国际家族……
我们从最直观的参数:弹壳长度,从短到长来看看这个家族:
7.62×25mm托卡列夫手枪弹
7.62×33mm短弹(.30短弹)
7.62×35mm弹(.300BLK弹)
7.62×39mm M43弹
7.62×51mmNATO弹
7.62×54mmR凸缘弹
7.62×63mm弹(.30-06弹)
7.62×67mm狙击弹(.300WinMag)
其次还有民用弹,比如.308win(win:温彻斯特)弹,其实就是民用版的7.62NATO,虽然外部规格完全一样,但是装药量、膛压和弹头规格都有所不同。
所以说,7.62弹啥的……可千万别以为就AK系使用的这一种……
顺带说说上述7.62弹的使用武器
7.62×25:托卡列夫TT33手枪、*****、波波莎PPsh41/43冲锋枪使用。
7.62×33短弹(真名是.30吋短弹):二战时期美国M1/M2卡宾枪专用弹。
7.62×39是中国和华约国家最常见的7.62口径制式弹药,全世界都能见到。
7.62×35,即.300BLK(Blackout)弹,是AAC公司出品的AAC“Honey Badger”(蜜獾)PDW的专用弹,有超音速弹和亚音速弹两种。
(注:PDW——个人防卫武器,性能介于冲锋枪和卡宾枪之间的武器分类)
7.62×51mmNATO,北约最常见的全威力步枪弹,使用7.62NATO的武器相当多,以美军列装的武器举例就有:
SCAR-H(Mk.17)战斗步枪、M14 EBR战斗步枪
M110、Mk.11 Mod0、Mk.14 Mod0(都是精准射手步枪)
M24、M40A5/A6、Remington MSR、Remington M2010(皆为栓动式狙击步枪)
M60系列机枪、M240系列通用机枪和Mk.48轻量化机枪。
其次还有一堆老枪也是7.62NATO用户,比如G3步枪、FAL突击步枪(包括其变种L1A1和SA58 OSW)、HK21轻机枪。
7.62×54mmR,毛子的凸缘全威力弹,早期圆头型号用于莫辛-纳甘步枪,现役型号用于PK系列机枪和SVD系列步枪(当然9.6mm口径的SVDK狙击步枪除外,其次SVD系列使用的是专用的7.62×54R,名字叫7N1狙击弹)。
7.62×63弹,即.30-06全威力弹,美国佬在二战时期广泛使用的弹种,春田1903、伽兰德M1、勃朗宁M1918(BAR)等武器都使用该弹。
7.62×67mm,即.300WinMag弹,面向民用市场的全威力弹,多用于狙击武器。
P.S:这里还得强调一下,对于弹药来说,公制单位(毫米)和英制单位(英寸/吋)严格来讲是不能互换然后写出来的,比如把.30-06弹直接写成7.62×63mm,这是错误(不规范)的,这个子弹官方叫什么名字,它就得是什么名字,不然会和其他类似的弹搞混。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军用的7.62NATO和民用的.308win,这俩如果换算成公制单位那都是7.62×51mm,除了内结构、膛压、装药量和弹底铭文不同外,二者外观完全相同,那么该怎么区分?此时.308win的英制单位就体现出重要性了,你一说这个名字,那圈内人肯定秒懂:哦你说的是民版7.62×51啊。
其次还有.30弹和.300弹,同样是英制单位,但是二者写法少个零,那就完全不是同一种弹了,.30弹特指美军二战时期用于M1/M2 Carbine上的7.62×33短弹,而.300弹目前一般指两种,一种是美军二战时期用的机枪弹之一.300弹,一种是现代使用的.300WinMag(温彻斯特马格南)狙击弹(AWP有这个口径的版本),当然,这两种也是不能混谈的。
所以你看,详细描绘一款子弹,英制单位很重要,弹药的英文后缀也很重要(比如上述的.300WinMag和.300BLK,英制尺寸都是.300,但是规格天差地别),而简单粗暴的只用公制单位来表达子弹,就会变的很不靠谱。
其次还有子弹本身的代号,也可以拿来区分同款弹药里的分支,如7.62×54R,就有53式步机弹(CN产)和7N1狙击弹(SVD系列专用)两个分支,虽然你完全可以把53弹就看做是正规的7.62×54R(规格完全一样,就是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但是圈内人还是喜欢详细区分。
最后,这篇文章的指向性其实很强,没错就是那堆吃鸡吃傻觉得万物皆可7.62的……
追加:顺便说说吃鸡的7.62到底是多少种。
AKM、SKS、M762、Mk47都使用7.62×39弹
大盘鸡DP28使用7.62×54R弹
SLR(FAL)、Mk14、M24、Kar.98k都使用7.62×51NATO弹
(注:Kar.98k打7.62NATO倒是可以解释,战后有国家,记得是瑞典,生产了一大批使用7.62NATO弹的98k,和原版的区别就是7.62版的98k机匣上会刻着7.62字样,原版98k使用的是7.92mm口径毛瑟步机弹。)
毛子的7发左轮使用的是一种7.62mm埋头弹(专用弹)
而AWM使用的.300WinMag弹,其实正是7.62×67mm。
作者:Amiya-Chimera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594952503
来源:知乎

这就不得不说到咱的隔壁邻居“印度”了。
有一个事实,资深军迷听到都会哈哈大笑,但如果你没有深度了解相关的军事知识,你根本就get不到笑点在哪儿。这个事实就是: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舰载弹道核导弹”的国家。
这真的是事实,不是标题党,连五大流氓都没有。(看图▼)


其实,这本来是回答另一个问题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318862/answer/753609672
或许你还是一脸懵逼,这到底哪里好笑了?简单说一下。
1、首先,弹道导弹,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军事威慑力量。弹道核导弹更是担负着二次核打击的重任(就是己方核武器基地遭到敌方打击后,仍能保存足够的核力量对敌方实施有效的核反击)。具体体现为海陆空“三位一体”:(海)战略核潜艇潜射弹道导弹、(陆)陆基洲际弹道导弹和(空)隐身战略轰炸机。目前三者全部具备的只有美俄两国,中国就差即将试飞和服役的轰-20隐身战略轰炸机了。
2、所以说,要想保证有二次核打击能力,就必须要隐藏起来,让敌方发现不了(否则人家第一时间就把你给一窝端了)。比如核潜艇藏在上百米的深海中,陆基导弹发射井藏在深山中,轰炸机隐身等等。
3、另外,海基发射的弹道核导弹,一般都是中远程甚至是洲际导弹,也就是几千公里甚至上万公里的那种。
4、再回到印度的“舰载弹道核导弹”。首先,别人都是装潜艇里藏得越深越好,你一艘飘在海面上的船,又没隐身功能,是怕对方找不到你吗?再一个,你一个射程300-400公里的导弹,别说攻击内陆城市了,就算是攻击人家海岸线,你也得开到距离对方海岸线300多公里的地方(已经进入对方200海里,也就是约370.4公里的专属经济区范围了)。说实话,人家都舍不得拿射程几千公里的导弹来打你(听说过隔壁中国某些可以当导弹用的远程火箭炮吗?)。
印度一直有一个超级大国梦,印度海军也一直梦想成为世界超级海军。只可惜能力有限,又好面子,凡事都要争第一,才折腾出这些贻笑大方的玩意儿。看来真的是任重而道远啊!
作者:安海城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824509321
来源:知乎

在伊战中,美军要用25万颗子弹才能够打死打伤一个人,原因是绝大部分子弹都用在火力压制上,可想而知对于一个单兵而言,面对着眼前望不到边的战场,要想让敌人几小时几天不对自己构成威胁,那就需要不停射击多少子弹了。
相比之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平均一百发左右子弹毙伤一个敌军,被国外学者称之为奇迹,然而收益越大代价越大,这一战果是用自己人的高风险高伤亡率换来的。
作者:大义凛然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8460203/answer/571956303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