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3.11.4 平均利润

2022-07-30 05:4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4、平均利润[i]


  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每一个资本家都希望能从自己所投下的资本上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往往会有种种原因使得资本家以同量的资本投到不同的生产部门中而获得不等的利润和利润率。如果没有各部门间的竞争,则不同部门的资本家可获得不同的利润率。形成这种后果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现举例说明如下:

  由上例可以看出: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两个部门中,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各投资一百元,结果所得利润率是不等的,甲部门的利润率为20%,乙部门为40%。在这种情况下,甲部门的资本家是不会甘心的,他们必然要同乙部门的资本家相竞争。竞争的办法就是纷纷把资本转移到乙部门去,而缩减甲部门的生产。结果使得乙部门生产扩大了,产品增加了。这样便会影响到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动:对乙部门来讲,会使供给大于需求,从而使得产品价格降到价值以下,结果产品的价值有一部分未能实现,于是利润率降低;对甲部门则刚好相反,甲部门由于一部分资本转移到乙部门去,产量减少,需求大于供给,引起产品价格的上涨,结果产品在价值以上出卖,从而利润率提高。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这种转移,只有当同量资本不论投入哪一部门所得到的利润率都相等时才暂时终止。从上例来看,只有当两个部门的资本家都得到三十元的利润或30%的利润率时,资本转移的竞争才暂时终止。这30%的利润率,我们就称之为平均利润率,而三十元的利润则称之为平均利润。因此,平均利润率就是以社会总资本去除总剩余价值而得到的利润率。平均利润就是资本家比例于他所投下的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是剩余价值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部门的企业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大于本部门的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部门的企业所得到的剩余价值,则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中等水平的部门的企业所得到的剩余价值才同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相一致。

  在大机器工业占统治地位的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条件下,尽管资本家的目的是要获得尽可能大的利润,但结果所获得的却是平均利润。因此,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就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即平均利润的规律。

  在计算平均利润率时,不能只把各部门的不同的利润率相加而求得简单的平均数,而要同时考虑到各部门所投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马老师指出:平均利润率由两个因素决定:(1)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2)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的规律只是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发生作用,并不是不同部门的每个企业都丝毫不差地按照同量资本获得同量利润。

  马老师的关于平均利润的原理,使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经济好像一个大的股份公司,每一个资本家都是这个大股份公司里的一个股东,他们按股份来分配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这里也就揭明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只是受自己所在的那个企业的资本家剥削,而且还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不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因此,工人所要反对的,不只是某个资本家,而是整个资产阶级。除此以外,这一原理还揭明了资产阶级各集团之间斗争的经济根源,即他们的斗争是为了瓜分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马老师的关于平均利润的原理,无论在理论上和在实践上都有着巨大的意义。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41页。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3.11.4 平均利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