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名词简释》3.11.3 部门内的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3、部门内的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i]
资本主义竞争有部门内的竞争和部门间的竞争。这两种竞争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后果。
部门内的竞争是指同一部门即生产同种商品的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更有利地销售商品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表现在各个方面,如:争夺有利的销售市场,压低价格以打击竞争对手,改进技术,降低成本等等。
在市场上,每个资本家都力求尽快地出卖自己的商品,并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资本家总希望自己的商品能卖得贵些。而为了能更快的出售商品,他们情愿把自己的商品比同部门其他资本家的商品卖得便宜些。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作用,促成了资本家在部门内的竞争,并由此而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不能取决于生产条件最好或最劣的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而要以该部门的平均生产条件为转移,终于形成了社会价值,市场价格则围绕社会价值而摆动。比如有甲、乙、丙三类企业,乙类企业占大多数,甲类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为八元,乙类为十元,丙类为十二元。丙类企业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希望市场价格为十二元或者更高,但他的这种愿望不能够实现,因为在他旁边有着甲、乙两类资本家同他竞争着,他们的商品的个别价值较低,按低于十二元的价格出卖就可以获得充分的利润,并由此而能够较快地出售商品。因此,丙类企业的资本家不得不被迫将自己的商品价格减低到十二元以下。然而,商品的价格无论如何也不能减低到等于甲类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ii],因为这样的话,丙类企业只好破产,乙类企业也因无利可图而缩小生产或停止生产,而仅仅甲类企业的商品又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商品的价格最终还得提高到八元以上。同时,从甲类企业的资本家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他也力求按高于本企业商品的个别价值的价格出卖商品,但这种价格不能高于乙类企业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因为乙类企业占大多数,甲类企业的商品价格如高于乙类企业,在商品销售中它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这样,同一部门内各企业之间竞争的结果,就形成了商品的社会价值。在上例中,社会价值就由占企业大多数的乙类企业的个别价值即十元来决定。
同时,由于部门内的竞争和社会价值的形成,生产条件特别好的个别企业在生产商品时的耗费虽然较一般企业为少,从而个别价值较低,但也按照同社会价值相一致的价格出售商品,因而获得超额利润。各个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便积极地改进技术和劳动组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减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当大多数企业主改进了生产条件以后,竞争又会使社会价值降低,超额利润在原来生产条件最好的企业就会消失。当然,另外一些新出现的生产条件特别好的企业又会获得超额利润,因而竞争也会继续下去。这样,部门内的竞争便促进了资本主义技术的发展和同一部门内资本有机构成的普遍提高,从而引起利润率的不断下降。
部门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更有利的投资,以获得较高的利润率而进行的竞争。这种竞争的表现就是,资本不断向资本有机构成低从而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例如:机器制造业、纺织业和食品业这三个不同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低不同,从而利润率也不相同。假定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机器制造业部门的利润率为10%,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业部门的利润率为30%,资本有机构成中等水平的纺织业为20%。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部门间的竞争。机器制造业部门的一些资本家为了获得较高的利润,就会将资本从该部门抽出来,转投到食品业中去。机器制造业由于转出了一批资本,产量就会减少;食品业由于转入一批资本,产量就会增加。但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机器制造业部门的产品就会涨价,从而利润率提高;而食品业部门的产品则会跌价,从而利润率降低。结果,使机器制造业、纺织业和食品业等部门都获得20%的利润,即平均利润。可见,部门间竞争的结果,是平均利润的形成。
必须指出,上述两种竞争在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是交织在一起的。同时,平均利润形成以后,部门间的竞争只是暂时停止而不会长期停止。因为追求超额利润和争夺有利销售条件的部门内的竞争是经常进行的,这就必然使各部门内的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利润率经常发生变化,从而各部门间就会经常出现利润率发生差别的现象。这种差别的存在,就是部门间竞争的基础。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139、140页。
[ii] 即八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