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卡塔尔 --与您一同走进波斯湾的心脏(之一)


四年一度的足球盛事“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今晚开始就要在海湾小国上演了,接下来的一个月的时间是32支国家队球员们充分展示球技的舞台,也是全球狂热的足球迷们的视觉与心灵的“饕餮盛宴”。同时也让卡塔尔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焦点,在这个全球新冠疫情依然肆虐、俄乌战争如火如荼、某洲取暖问题尚未解决、经济压力仍然持续的冬天,除了这场顶级足球赛事没有什么能让地球人暂时忘却身边的所有烦恼了。面对电视、网络媒体铺天盖地关于卡塔尔的新闻与话题,思绪和回忆重新回到了将近二十年前的波斯湾畔。

与卡塔尔的情缘始于那个火热的盛夏,用火热一点都不为过。七月初从沙特阿拉伯东部的海滨城市达曼(Dammam)飞到卡塔尔首都多哈,其实直线距离也不过200多公里,早班飞机不耽误赶回去吃晚饭,一天一个来回时间绰绰有余。20分钟的空中旅行,来不及眨眼就已经降落在多哈机场了。老的多哈机场就在市区边上,甚至于可以说就在市区里面了,因为后来居住的公寓离机场也就是三五分钟的车程,每天飞机起降都看的清清楚楚。出了不大的机场大厅,一袭阿拉伯长袍的酒店接机司机Ahmed Faruq(这可不是埃及的那个小偷肥仔国王Faruq),带着似乎永远不会消失的埃及式微笑,递上高温下沙漠里绝对不可少的冰镇矿泉水。沿着滨海大道一路驶过,右前方海湾对面就是那次旅行的目的地-多哈喜来登酒店(Sheraton Doha Hotel & Resort)。十多分钟的车程,似乎还没有完成那一长串埃及式问候,来不及看一眼王宫的外景,就已经到达海湾尽头的酒店大堂门口。在50℃“热情”的欢迎下,开启了那段多哈工作和生后历程。

初识多哈,一条滨海大道贯穿了横贯整座城市,王宫、银行及重要的国家机构都排列在一条不到三亚湾一半长滨海大道上,几乎是一座酒店接待了国家所有的重要访客(当然还有另外一座Marriott),一个商铺尚未填满的City Center购物中心足以让人花费大半天的时间,一个瓦吉夫杂货市场(Suq)演绎着一千零一夜的包罗万象和五味杂陈,似乎是一座小的不能再小的阿拉伯城市。当时整个卡塔尔的人口也就是不过百万,其中外籍劳工就占了三分之二,本国人也只有三十万左右,而且分布在全国的八座城镇和沙漠绿洲当中。能够见到本国人最集中的时候是节假日接近太阳落山和晚饭时拉家带口出门逛街吃饭的时候,最多的一次还是那年卡塔尔作为东道主举办海湾国家杯足球赛并获得冠军,整个海滨大道就像当年刘兰芳评书《岳飞传》里讲的“里三层、外三层,风雨不透、水泄不通”那叫一个堵,相比之下咱们的“首堵”就不算什么了。那个场面估计在中国即便是拿到了世界杯冠军都不会有,当然也拿不到,连入场券都没有,球迷们只能在梦里去拿了。那时候,就能看出卡塔尔人对足球的热情了,难怪他们会花大力气和掏巨资来办一场史无前例的世界杯。
作为算是“资深”的餐饮从业者,更多的希望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卡塔尔的美食以及饮食文化,也顺便蹭一下世界杯的热度。说到卡塔尔(The States of Qatar)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还要从其根源上说起。

1971年卡塔尔没有同意加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The United Arabic Emirates)的“入伙”邀请,而选择独立建国。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笔者家乡青岛市差不多大,但其半岛周边海域面积是其本土面积的数倍,而且当地蕴藏着大量的油气资源,世界第三的天然气储量,全球第十四位的石油探明储量,让这个钱多人少的国家在上世纪末迅速暴富起来。然而,卡塔尔人并没有被突如其来的财富冲昏了头脑,躺在石油美元上睡大觉,而是选择了充分利用资本建设国家的道路。从那时起,美国的军事基地、欧洲的石油公司、中国的建设大军、印度的打工一族、孟加拉的淘金人群、菲律宾的海外军团以及其它阿拉伯国家的兄弟亲友团,纷纷涌进这块巴掌大小的地方。短短地20多年的时间,从卡塔尔开始发力经济建设开始,到如今一座高楼林立、大厦鳞次栉比的现代化都市拔地而起。从一穷二白,到富得流油,让地球人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卡塔尔和一个非同凡响的多哈,雄厚的资本使得多哈原本一座袖珍小城,转眼间变成了举世瞩目的大都市,其风头完全盖过了海湾奇葩迪拜,成就和速度完全可以与当年的深圳速度相媲美,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纷至沓来的人们,怀揣着各自的梦想和目标,在为卡塔尔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带来了世界各地的美食。中餐自不必说,虽然不能与国内的餐饮环境相比,但也是海外中餐相对出类拔萃的佼佼者了。打工族人数最多的印度、孟加拉、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南亚大军,将他们的咖喱打包随行李一起带到了多哈,因此在多哈完全可以尝到地道的Rogan Josh、Vindaloo、Samosa、Pratha(印度飞饼)等美食和甜死人不要钱的印度甜品,甚至于超市里很容易买到预制的羊肉、鸡肉和鱼肉“别雅尼”米饭(Biryani)。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等阿拉伯亲友团将花样繁多的“麦杂”小吃(Mazza)、莎维玛烤肉(Shawarma)、大串的烧烤考夫达(Kofta)等、甜美的库丝库丝(Cous-cous)以及甜蜜浓香的巴卡拉瓦(Baqlava)......等中东美食原封不动地搬到了多哈。大酒店和高档餐厅里各式传统的、时尚的欧陆风味占据着中高端食客的味蕾和肠胃,如世界各地一样西洋快餐一如既往地受到年轻人的喜欢。可以说,除了传统的阿拉伯和中东风味特色菜肴,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美食及独特创新的烹饪风味等各式美食,这里是应有尽有。总之,包容的卡塔尔可以来者不拒、照单全收。经过一番消化之后,逐渐形成了如今包罗万象的多哈风味。

接下来这段时间,跟大家一起欣赏和品尝一下多哈风味的阿拉伯美食。今天先从海湾国家的特色主食之一,“玛什布斯”(Machbous)说起。“玛什布斯”(Machbous)是一款典型的“来料加工”产品,原本不出产稻米的卡塔尔人受到印度等外来饮食的影响,硬生生地将大米变成了当地阿拉伯土著居民最受欢迎的主食之一。据说它是由沙特“卡布萨”(Kabsa)肉香焖米饭分化出来,类似于土耳其、伊朗等中东地区“皮拉夫”(Pilaf)的主食米饭,跟我们新疆的手抓饭相似。只不过卡塔尔、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将其中的羊肉延伸到鸡肉、鱼虾海鲜等肉类,一如既往的黄姜粉调色、重口味的阿拉伯香料调味、腰果松子等坚果增香,葡萄干、果脯既有点缀的作用又使米饭有甘甜的回味,其中既有印度焖饭的影子,也不失阿拉伯的传统风味。半夜看球的时候,您需要提前备一份,免得挨饿!

全力推荐的理由:它包含了蛋白质丰富的肉类食材,同时也是一款口味丰富及富含碳水的主食,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美食。另外,它还是一款“懒人餐食”,肉饭一锅出,省去许多做饭的时间和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