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杂谈丨考研同学稳住,“官方”说不用慌!

【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同意,严禁转载和抄袭,违者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 写在前面的话 /
考研杂谈,考研过来人和你聊考研。
到了冲刺关头,童鞋们都要稳住,加油冲啊!一年都辛苦过来了,调整好心态,不要在最后关头掉链子了。虽然今年考研人数还会继续增加,但是小苏提醒大家:研究生大幅扩招!因此,今年考研的难度并不会与往年有很大幅度地增长。接下来就让小苏带大家一起看看扩招的具体情况以及作为21考研人和22考研应该分别如何看待政策的变化吧~
01
政策介绍
教育部宣布将大幅扩招
一方面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另外一方面受国内外疫情的影响,硕士研究生大幅扩招。今年2月28日教育部就宣布: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录取人数较去年增加18.9万;9月份再次提到“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稳步扩大。”这个涨幅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在往年每年考研录取人数大致是以5%的比例稳步增加的,也就是每年增加3-4万人。而2020考研的招生人数的增幅则是达到恐怖的23%,这无疑是大大减轻了考研人的压力。而2021年招录人数预计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增加。

但是考上之后的同学也不能掉以轻心,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但没有因为考研人数的大幅增加而下降,反而教育部要求要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12月3日,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回应称,将采用供给精准、硬件扩容等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硬件扩容意味着国家将给学校提供支持,帮助学校为研究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据悉,教育部正在会同相关部委,争取多方支持,筹措资源,用于强化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这对于未来的研究生的你们来说,是一个大好消息。
另外,在导师方面,教育部将落实加强导师岗位的管理、针对近期社会上出现的导师行为不端的舆情,还将出台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等文件,全方位地提升导师指导水平和能力;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
小苏提醒大家,教育部通过规范导师行为,明确导师义务来提升对研究生的培养水平的同时,对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的考核的要求也变多了,因此在考上以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哦~
02
关于政策我们还需要了解什么?
1. 研究生扩招的原因
1. 缓解考研竞争
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数据统计,考研的报考人数逐年增加,报考人数从2015年的165万到2020年就达341万了,而网传2021年更是高达442万。报考人数相比5年前增长了一倍不止,如果不增加招生规模,则会使得考研竞争太过激烈,让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强但考试能力稍弱的同学被拒之门外。所以适当增加研究生的录取人数,在一定程度平衡了报考人数的大幅增加带来的竞争。
2. 缓解就业压力
截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了,同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企业用工需求进一步下降,导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大大增加。
研究生教育的扩招可以使得一部分毕业生流入高校,在高校接受进一步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社会岗位的缺乏所带来的压力。这种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早在2003年,为了缓解非典带来的就业压力,2004年的研究生就扩招了6.63万人。同样在2009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社会人员就业压力空前,2010年的研究生扩招幅度也变大了。研究生的扩招既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又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新冠疫情到今年冬天已经整整一年了,可以预见的是今年仍旧有大规模的扩招。
3.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我国正在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部分专业的人才缺口比较大,因此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经济发展的高水平人才。中国研究生占人口比例比欧美国家相距甚远,也就是说长远来看扩招会是一个大方向。但是研究生的扩招并不是盲目的扩招,也有所侧重。按照教育部的指示,扩招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同时,还要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校倾斜。扩招采用精准投放的方式,主要将名额投放在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民生的专业,包括临床医学、公共卫生、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而且以专业学位培养为主。
2.研究生身份会贬值吗?还值得考吗?
研究生在逐年扩招的同时,难免让人联想到一个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生涌入求职市场,会使研究生身边贬值吗?”一个简单的道理,钱印多了就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使得单位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导致贬值。越来越多的研究生也是这个道理,在未来,研究生越来越多了,就会导致“学历贬值”,就业门槛会被进一步提高,所以不考差距就更大了,会被大量的研究生甩在身后。
不过,考上研究生的收益依然不错。
从私企角度来看,考上研究生后意味着你的选择更多。现在不少互联网的头部公司在招人的时候就限制了硕士学历的要求,尤其是金融相关的岗位,更是要求985、211院校的硕士。硕士虽“贬值”,但如果你不是硕士,这部分机会就把握不到了。
从走体制内的路线看,现在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有些热门岗位的报录比甚至高达1000:1,但是一个要求硕士学历的岗位可以一下子帮你减少一大批人的竞争,使得你的成功率大大增加。在选调的定级来看,硕士定级会比本科定级高,有一个更好的起点。
从研究生培养质量角度来看,教育部指示,随着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质量要不降反增。这意味着在未来,经过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的平均个人能力将会变强,在求职市场上将会有更大的竞争力。
3.这一类考生一律不录取
1. 坚持择优录取
将招生纪律约束贯穿于命题、初试、评卷、复试、调剂、录取全过程,牢牢守住研究生招生工作的纪律红线。
这意味着未来的考研录取流程将更加规范,只要你分数达标,不用太担心由于某些人的滥用职权而失去读研的资格。
2. 不得设置歧视性条件
除了国家有特别规定的专项计划外,不得按单位、行业、地域、学校层次类别等限定生源范围。
小苏知道,有许多本科学校不是特别好的同学总会担心自己在复试阶段是否会因为本科背景不够好而导致失败。现在教育部官方明确指出,不得按学校层次类别作为筛选条件了。但是要注意,这并不意味着名校出身就没有优势,他们可能不仅学校好,在软背景上也会更优秀。所以小苏提醒大家,即使是在大三考研,在从大一开始也要注意积累自己的科研经历,项目经历,比赛经历。
3. 未经招生单位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
所有拟录取名单由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公示,未经招生单位公示的考生,一律不得录取,不予学籍注册。
有了招生管理部门统一公示录取名单这道坎,小苏相信徇私舞弊的情况又会进一步减少。录取必须通过正规途径,对于我们诚实守信的考研人来说,又多了一份保障。
03
考研人该如何看待新政策
1. 21届考研人应如何应对
a) 稳住心态。小苏认为在2020年考研扩招的形势下,在一定程度上就减少了2021年二战或三战人数。对于21届考研人来说考研报考人数的增加并没有带来录取难度的同等程度地增加。因此调整好心态,将自己的实力更好地展现出来,不要因为只是看到报考人数的增加而降低考上的信心,要看到研究生也在扩招。
b) 考上后好好准备迎接研究生生活,勿忘初心。研究生的扩招是保质保量的扩招,可以预见在未来的硕士生培养过程中,会用更高的标准规范培养过程,毕业门槛也会增加,硕士的培养体系将可能是严进严出的局面。
2. 22届考研人要如何应对
提早准备。研究生在社会上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学历贬值”以及产业升级会使得越来越多的岗位的学历门槛是硕士起步。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考研成功率,要尽早开始科学的复习规划,给自己预留充足的复习时间。
最后,小苏想和大家说的是:“既然选择了考研这条路,就坚持走下去,自己才是考研路上最大的敌人,考研过程就是最大的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