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雄心4——新秩序:欧洲末日 美利坚合众国剧情解说(1):风雨飘摇

欢迎来到《钢铁雄心4:新秩序——欧洲末日》之美利坚合众国剧情解说,这是个不太一样的世界:一个德国,或者说大日耳曼帝国佬话事的世界。
自从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场战役,以日本帝国的胜利告终后,世界便被笼罩至一个全新的、黑暗的新秩序下,而美利坚合众国,则成为了这黑暗中“最后的自由灯塔”。


当然,美国尽管名为“灯塔”,但实质上是个十足的“灯下黑”——战争失败的巨大耻辱不仅让所有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如图显示为国家精神“American Malaise(美式忧愁)”),而且在政治上深深地撕裂了美国社会(详见历史背景介绍中,传统的建制派Democratic和Republican合并为R-D党(共民党),新兴的爱国党、美共、进步党合并为NPP(国家进步党));另外,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们对法西斯中立绥靖,对少数族裔重拳出击”——战争结束后,美国国内的种族歧视几乎是不减反增,而且变得更加系统化,其中最为标志性的当属“吉姆·克劳法(见国家精神“Jim Crow”)”,一部以一首南方种族歧视歌曲《Jump Jim Crow》命名,旨在强制隔离黑人与白人,从住所到教育、从婚姻到殡葬的、从公车座位到走廊过道的“法律”。这部法律发源于南方的“迪克西”州,在南方广受拥护,但这部所谓“法律”显然不可能完全落实至全国,进步主义人士激烈批判该“法律”是赤裸裸的开历史倒车,中间派认为它违背了“自由民主”的价值观,保守派认为它会进一步恶化美国的社会撕裂,民权运动人士则努力为废止该法律做斗争,并鼓吹与之针锋相对的《民权法案》。

尽管有一系列的问题,尽管这个“灯塔”在一些人看来也不过是“温暖的索多玛”,但对比吃人不吐骨头的大日耳曼帝国和日本帝国、军阀混战的俄罗斯(如图)、摇摇欲坠的伊比利亚联盟、疯子的故乡勃艮第,美国的确是当之无愧的“正常人的最后堡垒”。如今,世界大战已经过去15年,人类步入了崭新的六十年代,世界局势也在悄然地发生变化,而美国会何去何从,是玩火自焚后的万劫不复,还是历经艰险后的涅槃重生,就让前方的命运来降下审判吧。




通过游戏的国家面板可见,1962年,理查德·尼克松作为R-D中的共和党总统,掌舵着美国这艘巨轮,他的领导班子有副总统约翰·肯尼迪,前总统约瑟夫·肯尼迪之子、外交部长威廉·P·罗杰斯、财政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国防部长梅尔文·莱尔德。尼克松与另一位面的自己别无二致,是一个复杂的人,是一个颇具手腕的十足政客。打开国策界面,我们可以发现尼克松在大选中对NPP的“压倒性胜利”来得并不干净——勒索信、偷文件、电话窃听、勾结FBI等等宛如阴兵过境。是啊,咱们狡猾的迪克(尼克松的昵称)怎么会去干正当竞选那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呢?那帮NPP的蠢货一定不会发现问题的。

观察国策,我们也能发现,美国战后近20年的时光里,充斥着民权斗士与其反对者的斗争。作为政坛老手的迪克当然明白“小心驶得万年船”的道理,于是便使出了“斡旋大法”,既不倒向北方的进步主义阵线,也不倒向南方红脖子,毕竟倒向任何一方都会同时撕裂党和社会,而聪明的迪克当然不会去干这种傻事,所以他便摆出一种“大师级的无为”态度,同时他也尽力避免让自己在大众眼中是一副尸位素餐的样子。


观察国策,我们还可以发现尼克松当前的工作重点在于外交——毕竟只有外交事务能让他堂而皇之地远离国内的一团乱麻。这一次他摒弃了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转而对外进行有限干涉,与德日打一场没有硝烟的冷战。启发于前任总统,战争英雄艾森豪威尔提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尼克松决定以德日的周边国家为跳板,一步步蚕食其势力,达成对德日的遏制。看起来我们勇敢的迪克已经准备好了。然而考虑到1962年的夏威夷导弹危机(1962年4月,日军在夏威夷群岛部署中程弹道导弹,被美军的U-2侦察机发现,随机便有了日海军联合舰队与美海军第一舰队的紧张对峙,以及美军针对性地在澳大利亚部署导弹。为了避免核危机的全面爆发,副总统约翰·肯尼迪主动出面,与日本政府展开谈判。经过数轮谈判后,双方达成协议各退一步,日军撤回在夏威夷的导弹,美军撤回在澳大利亚的导弹,双方海军舰队各回各家。此次外交事件被视为肯尼迪的一项重大胜利,肯尼迪的名字被广大美国民众所称赞;而尼克松由于在该事件中置身事外,收到了大量的批评),尼克松决定先不去挑拨日本人敏感的神经,而是先将主攻方向直指大日耳曼帝国。

自从德美日的冷战格局形成以来,大日耳曼帝国就开始将一道铁幕,缓缓降在欧洲的海岸线上,一时间,“团结协定“如同一座钢铁铸成的堡垒般固若金汤。纵然美国控制着冰岛与英国最北部的一座岛屿,还拥有先进的侦察机,但面对着漫长海岸线上的星罗棋布的信号塔、雷达站,还有德国的巡航舰队,美国也只能望洋兴叹“德国佬把欧洲管得比华尔街的屁眼还紧”;就算是神通广大的CIA,也只能费尽心思秘密将特工通过意大利、苏格兰渗透进“团结协定”。但经过了西俄战争、经济危机、党卫军SS叛乱后,曾经无坚不摧的铁幕开始出现了锈迹与裂痕,不少反对德国统治的势力蠢蠢欲动,行动从地下逐渐转向公开。尼克松根据情报部门的建议,先与挪威方面的反抗势力进行接触,因为纳粹对这里的管制较为松懈,而且也在我们的力量投射范围内,这也将是最终击败纳粹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于此同时,作为美国在暗影中的一把利剑,CIA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62年元旦,白宫方面决定将CIA的预算提升至30亿美元(按照“另一个遥远位面(OTL)”的1960年美元来结算),并以现在CIA所积累的工作经验来招募特工、探员以及研发他们行动所需的装备,并用于支持在全球各个地区的各种任务。有人会说“CIA主外,FBI主内”,是的,原则上CIA主要负责的是国际任务,但如果“头儿”在国内有些什么需要CIA解决的“小麻烦”,我们当然也能办好一些“微小的工作”;有人还会说“CIA拿钱办事,干尽脏活”,也许吧。但我们现在干的脏活都是为了反法西斯、为了国家的安全。道既为正,不惧术邪,不是么?

在使用一部分预算在全球建立根据地后,CIA总部经过考虑,指派欧洲地区的特工前往伊比利亚联盟,秘密投资5000万美元于直布罗陀大坝的建设。自从大日耳曼帝国被迫放弃了Atlantropa项目后,伊比利亚政府就只能独自承担建设直布罗陀大坝的建设,这座未完工的大坝对于伊比利亚联盟来说既是一颗威胁数百万生命的定时炸弹,又是财政上的巨大负担。虽然伊比利亚联盟不算我们的盟友,但出于人道主义的精神,以及“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朋友搞得多多的”的战略,我们决定暗中资助伊比利亚政府,尽量帮他们完成这一野心勃勃的工程。希望伊比利亚方面能够记住我们给予他们的帮助。于此同时,CIA拨款6千万美元,发起了代号“慈善活动”的特别行动,旨在向团结协定内的仆从国中的反抗势力提供一定的武器、爆炸物支持,既然我们暂时无法从外部取得胜利,那么就从内部攻破法西斯的堡垒吧,“一路顺风,姑娘们。”

向下滚动国策面板,我们可以看见美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如历史背景介绍中所提及,如今的美国仍然遵循着投票选举、两大党执政、三权分立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比起国社神罗般的大日耳曼帝国,和“大政翼赞”的日本,美国人民的确可以骄傲地挺起胸膛说“我们是最后的自由民主灯塔!”。但骄傲归骄傲,实事求是地思考下去,我们所引以为豪的制度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吗?回到正题,我们可以看见在参议院的席位分布上,此时的R-D无疑是两手遮天——45个共和党,40个民主党席位,只要党鞭工作到位,两派足够团结,R-D便能通过任何他们想通过的法案;反观NPP,5个中间派席位,8个极右席位,党内的团结度也不高,虽然表面上是美国两党政治的其中一极,但显然以他们拥有的政治力量,是无法与老牌的建制派R-D抗衡的,至少暂时如此。






国策面板中暂时未涉及军事方面的事务,但就算在这个相对和平的时期,美国军方也不会闲着。就在尼克松准备大张旗鼓开始他的外交攻势时,五角大楼方面也与白宫达成共识——当下的世界局势是建立在德美日三大核巨头的相互核威慑下的基础上,如果3支超级力量之间爆发总体战乃至超限战,结局只可能是人类文明的终结。另外,美军在大战时期遭遇的失败与挫折暴露出的兵源素质、装备配置、治军思路等等问题,也必须得到解决。因此,在保持对其他两大国的核力量平衡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军队建设的现代化。其中的第一步,用五角大楼说服国会(老爷)拨款的理由来讲,是强化美军的特种作战能力——这样可以保证在一定程度上带动美军整体兵源素质、训练水平乃至装备水平的提升(拉经费当然是重中之重),也能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提升军队的实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更好、更隐蔽地执行各项任务。经过了二战的苦涩失败,国会自然找不到什么反对的理由。而空军和陆军也开始了密切合作,以美国现有的空降兵为基础,发展出了新的特战兵种,并开始研发生产新型的运输、武装直升机及步兵装备。不知是否是来自另一位面的遥远呼唤,五角大楼将这一全新的兵种称为“Special Air Service”,简称“S.A.S”。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William C. Westmoreland,及陆军参谋长Maxwell D. Taylor对这一改革表示强烈支持。“这下咱过上一等人的日子哩。”



1962年1月19日,大日耳曼帝国骄傲地宣布,在冯·布劳恩团队的努力下,大日耳曼帝国成为了第一个将人类送上月球的国家,这个消息标志着德美日太空竞赛以德国的胜利而告终,虽然美国是第一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白宫方面先是勉为其难地祝贺了第一位漫步月球的Eberhard Köllner先生,之后表示太空竞赛还远未结束,“我们还要继续把我们的宇航员一个个送上天”。然而NASA总部在白宫打听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口风——削减NASA经费。1月28日,第一位登上太空的人类约翰·格伦正在睡梦中回忆着他在地球大气层上空的经历,当他在太空舱里望着窗外那颗蔚蓝色的巨大星球时,他意识到人类原来如此渺小;比起星辰大海的梦想,人类在他们母星上的纷争显得如此可笑… …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将他从睡梦中拉回了地表。“这里是约翰·格伦,我猜现在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约翰,是我,詹姆斯。你看新闻了吗?”电话里传来了一阵慌张的声音。
“詹姆斯·埃德温·韦伯,我现在还没起床呢!而且…”
“他们把NASA经费砍了!”
急匆匆地冲好一杯咖啡后,格伦飞快翻阅了晨报上的内容,面色一阵铁青,他不敢相信他毕生为之努力的事业在此时遭遇重挫。“凭什么?凭什么德国人先登月,我们的太空计划还被反手叫停?我们该怎么办?那帮白宫的人可不能把所有人的未来搭进去!”
“尼克松已经决定了,他想把钱投到军备上,还有别的什么‘实际项目’中… …”詹姆斯顿了一下,听筒里传来格伦沉重的叹息声,“我想咱们现在也没法儿阻止他了。我很抱歉,约翰。”
约翰·格伦感觉当年参与太空计划的感觉又回来了,他决不能坐视政府让美国航天人的梦想化为泡影,美国一定要重返太空,一定要望向银河。“真的没办法吗?咱走着瞧。”总会有人心怀梦想的。



现在让我们稍稍回拨一下历史的时钟。1962年1月26日,国际媒体报道了一起重大新闻——阿道夫·希特勒在庆祝德国登月的仪式上遇刺并生还,凶手被当场击毙。据CIA在日耳曼尼亚的线人报告,德国军方在事发当天就下令军事管制,德国官方宣称凶手隶属于日本宪兵队;而早在这一次暗杀之前,德国境内就传出数起暗杀活动,其中还包括一次对帝国总理保罗·约瑟夫·戈培尔的成功刺杀。而一系列刺杀的策划者,根据我们在日耳曼尼亚的帝国总理府收集到的情报显示,系某些纳粹党高层人员。一时间,日耳曼尼亚街头无比混乱,最后帝国派出大量军力进行严格管控,才最终稳住了局势。帝国元首虽然活了下来,但也是元气大伤。阿道夫·希特勒,这位自腓特烈大帝以来最伟大的征服者,Atlantropa和日耳曼尼亚的大设计师,终究也无法击败大自然的无情法则——曾经号令三军的嗓音如今只剩苍老的呓语;曾经钢铁般冷酷的意志如今已锈迹斑斑;曾经书写奇迹、建立基业的双手,如今为病魔所困而颤颤巍巍;“我们的元首老了。”是的,元首金碧辉煌的记忆画廊如今与他的帝国一般渐渐褪色。西俄战争、SS政变、经济危机、元首遇刺… …就算是对政治最为迟钝的人在如今也能看出,命运对德意志的审判,毫无疑问将在不远的前方,从天而降。德国人以为赢得了战争就赢得了一切,但似乎他们才是最后的失败者。

这个消息对于其他人来说则是几多欢喜几多愁——一些人难以掩饰内心的喜,上街庆祝;另一些人却愁“那个日本特工怎么不给那个杂种多来几下?”当然对于尼克松来说,这是他不可放过的重大机会。“先生们,我们的行动得加快进度了!”一只巨鹰的陨落,就是另一只巨鹰的崛起。尼克松心想着,德国登月是一项成就没错,但它绝不是帝国的里程碑,而是帝国的墓志铭,德国人赢得了这一次的太空竞赛,但他们绝无可能往下继续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浪费时间和金钱陪他们玩这种“高级烟火表演”呢?还不如把这笔钱省下来,会省钱的总统才是好总统。于是便有了尼克松大幅削减NASA经费的消息。当然,他也没有忘记他的主要任务——冷战。他便询问国防部长关于纳粹帝国的情况,梅尔文·莱尔德给总统的报告是:“我们的CIA特工发现的情报表明,现在纳粹党的高层完全是一间充满勾心斗角的‘纸牌屋’,英国人对他们的外国主子已经十分不满;布列塔尼与我们有了许多接触,挪威更是常年都有抵抗组织的活动。德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长期缺乏宗主国支持,覆灭看来也只是时间问题,总统先生。”
“全都赖那个‘有始无终’的男人。”尼克松评道。
“当希特勒死后,他的继任者们一定会自相残杀,就像古时候亚历山大一样。” 梅尔文·莱尔德将CIA的情报文件递给总统,“总统先生,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不会有别的可以狠狠教训他们的机会了。”
“当然。”尼克松说,“是时候卷土重来了。”

然而,事态并没有向让尼克松安心的方向发展。1月27日,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特区的林肯纪念堂,发表了他那著名的《I Have a Dream》演讲,雄辩而充满激情地表达了他对社会正义、种族平等的期望,以及鼓励黑人起来为自己的权利与自由而斗争。这篇演讲轰动全国,被全美的进步派、自由派人士所传诵,而分离主义者、尤其是南方的“红脖子”们则不以为然。但尼克松正一心忙于外交事务,于是他只简单让下属跟进事态的发展。

1月31日,1962年的参议员选举正式开始,我们这次选择为NPP“开疆拓土”。我们首先选择西海岸作为我们的根据地,这里两党的力量差距较小,而且有加州这一巨型票仓(在游戏里的美国大选中,加州有40票)。我们选择这里能更容易站稳脚跟,同时也能向东辐射更多的政治影响力,拉动更多的选民。

2月1日,一部由一位来自湾区的作家,肯·克西所著的小说《飞跃疯人院》出版发售。(游戏中的小说)该小说启发自克西在加州门罗公园的精神病院的工作经历,一经出版,便以荒诞、离经叛道的故事情节,与对美国社会的反思席卷了整个美国文学界。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太平洋西北部的一个精神病院,一位苏格兰老兵兰道尔·麦克墨菲,因为聚众斗殴、非法赌博而被法院判决关了进来。他在这里遇见了其他角色,包括故事的叙述者,“大厨” 布罗姆登,以及暴君一般的护士长,护士拉奇德,而该小说讲述的正是麦克墨菲与护士长的暴政作斗争,一度取得上风,最终痛苦失败的故事,小说最后以布罗姆登仁慈地结束麦克痛苦的生命,并打碎窗户逃出精神病院结尾。小说《时代》周刊称此书“是向体面阶级社会的陈规以及支持这些陈规的看不见的统治者发出的愤怒抗议”。许多读者认为该小说撕碎了“美式自由”的虚伪面纱,暴露了美国政治“扑克脸下的暴政”,无情职责了美国在黑暗的时代里并没有当好“自由的灯塔”。小道消息说好莱坞明星柯克·道格拉斯正与作者取得联系,请求获得改编权,而美国的许多学校却将此书列为禁书。有些读者则调侃:“卧槽我tmd还寻思着11月份把选票投给艾森豪威尔来着。”

在全美的文学爱好者开始《飞跃疯人院》的同时,美国的民权运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些分离主义盛行的南方地区如伯明翰、阿拉巴马开始出现大规模游行示威,数以万计的民权人士,无论肤色,都走上街头大声疾呼种族平等、社会正义。虽然示威、抗议游行是以和平的方式进行的,但当地的执法部门却毫不客气,阿拉巴马警长尤金·“公牛”·康纳迅速阻止了一大批防暴警察前去镇压示威人群,导致和平的示威游行迅速演变成街头的大规模警民冲突。这起事件很快被电视报道至全国。许多自由派倾向的媒体将此次事件类比成纳粹德国在过去几十年的行径,评价警方的粗暴执法与镇压与法西斯如出一辙。消息自然是很快传入了白宫,尼克松这下彻底明白,留给自己骑墙的事件不多了,他得迅速在分离派与民权派中做出抉择。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月2日,国际媒体报道了一则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的消息——现任帝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帝国总理府正式宣布任命莱因哈特·海德里希作为他的继承人。熟知纳粹政治的人都清楚,海德里希不过是希姆莱帐下的一具傀儡,如果德国的命运被掌握在那样一号人物手中,那将不仅仅是德国人的末日,更是全人类的灾难。消息一出,大日耳曼帝国的多个地区便发生了小规模暴动,这些狂暴的人群扬言要“轰入日耳曼尼亚,解救被SS操控的元首”。白宫方面收到消息后,在惊讶之余还怀疑希特勒是否已经完全精神失常。


2月4日,同样数以万计的人为了回击伯明翰的民权人士,开始挥舞着联盟旗,走上街头进行反民权游行示威,一些人甚至还拿出了纳粹的万字旗与“迪克西”们肩并肩地走在街头。“奴隶永远只配当奴隶,那帮北方的蠢货永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副总统约翰·肯尼迪敦促总统尽快采取行动。据报道,肯尼迪已成功说服尼克松将阿拉巴马州警察联邦化,之后以行政命令恢复阿拉巴马州的秩序。
命运对美利坚的审判,似乎也在前方不远处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