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企业梯度培育体系
“专精特新”是一个宏大的梯度培育体系。它是在国务院中小企业促进发展领导小组亲自指挥下,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大力建设的“百十万千”工程。它包括四个层次的企业:在2025年之前,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000家单项冠军。
全国目前总共有企业4600万家,其中99%都是中小微企业。截止2021年11月,入选这个梯度培育体系的企业有多少家呢?
首先,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工信部还在研究制定中,所以,目前没有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明确数据。
目前已经公开明确了的,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完善的评选标准主要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包括各省市的“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11.7万家、省级“专精特新”4万家左右,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4762家,以及单项冠军596家。具体评选标准,工信部网站上都有,我在此不一一赘叙。
可以畅想一下,2025年前后,中国量大面广、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将被重组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从上到下,分别是:大冠军(类似格力、三一重工这样的龙头企业)、单项冠军(有独门绝技的、全球市场名列前三的)、小巨人、一般性的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通的路人甲型企业。
所谓的大冠军,中国从来没有提出或者使用过这个概念,它来自赫尔曼·西蒙教授的《隐形冠军》。指得是那些年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甚至超过50亿欧元的以前的“隐形冠军”,例如,SAP等。在中国,最典型的大冠军就是福耀玻璃。2015年以前,华为在进入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之前,也是典型的大冠军。但是,华为现在已经是一个生态系统。
有了这样一个金字塔的组织形式,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可以分层施策。而工信部抓的就是其中的牛鼻子——专精特新四类企业。按照中国产业政策的一贯特点和中国社会“赢者通吃”的特点,越到塔尖,企业得到优惠和扶持的力度就越大。所以,这里面有巨大的机遇和利益。
说一句很残酷的话,越晚明白过来,越晚行动的企业,越难挤入这个金字塔的上层。对于稍微有点雄心壮志的企业来说,好歹也要跻身百万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队伍中去,否则,将很难有生存空间,会活得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