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发生在田间地头——济南市长清区归德坦山小学以劳动教育激发乡村教育活力
济南市长清区归德坦山小学很偏,地处长清区归德街道东南13公里的边远山区;坦山小学很小,104名学生多为农家子弟和留守儿童,6个教学班均为单班教学;坦山小学办学很难,许多人不愿到山村任教,年轻教师受不了山村学校的艰苦,两年之内就走了6人。繁华的城市吸引着人们奔赴而去,不少山里人也在城里买了房,加入迁徙大军,留下老人和孩子空守大山。作为乡村教育工作者,看到的却是现象背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有学校,乡村才有生机和生命力。

坦山小学位于长清区第一党支部所在地,拥有深厚的革命传统和山里人本身具有的厚道、淳朴、实在的优良传统。立足本土文化,坦山小学提出了“厚雅”教育。师生为人有雅怀、处事能雅量、言行要高雅、知识求博雅,是学校的办学愿景。坦山小学在“厚雅”教育理念的引领下,立足农村实际,把农耕劳动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师生开荒垦地打造“半亩田”,聘请具有丰富农耕劳动经验的劳动者教学生磨面粉、播种、浇地、割麦……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旨在引导学生重温农耕记忆,热爱本乡本土,立志于农村现代化建设。这种农耕教育抵近劳动教育的本质和灵魂,对学生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打造农耕文化校园 让“老物件”重放异彩
为了了解学生对农耕劳动的认识,学校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结果显示,90%的学生不了解农耕劳动知识,95%的学生从未参加过农耕劳动。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学生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愿意参与农耕劳动、不会使用农耕工具等现象普遍存在,农耕劳动教育弱化乃至缺位,失掉了劳动人民的底色。由此,开展农耕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学校依据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农耕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低、中、高年级分别以认识农耕工具、使用农耕工具、体验农工劳作等内容开展系列活动,让农耕劳动教育落地有痕。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作用不言而喻。于是,学校先在校园环境创设上“做文章”。走进校门,便能看到一条蜿蜒的长廊,长廊两边载有葡萄、葫芦等植物,藤蔓攀上长廊顶部形成天然凉亭,颇有曲径通幽之感。在长廊尽头,是学校在2020年10月添置的两个“老物件”:石碾、石磨。学校的粮食丰收时,学生均可用此磨面。在长廊不远处,是学校的“农耕展厅”,这里农耕文化的展示更为立体。展示墙上,筛子、耧、耙、木杈、锨……数十种农耕用具排列整齐,每种农具旁,都贴有文字标签,详述农耕用具的用途、用法。这些农具大多是家长在学校的倡议下捐赠的。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这些来自周边农村的学生也并不常常接触、使用这些农具。这些不常见的“老物件”,让学生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农耕文化之根。除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农具,坦山小学还着重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环境。漫步于原生态的校园,一面画有凤凰图案校徽的文化墙格外醒目,如墙上的标语“教育改变命运”所言,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引导学生做那扶摇直上,飞出穷山沟的金凤凰。移步换景,一墙一文化,《农耕劳动教育三字经》记录了学校开展农耕劳动教育的实景;农业进化三部曲的简图,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阶段的农耕变化,激发学生对农耕劳动的兴趣和创新意识;“二十四节气歌”阐释着节气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校园环境创设作为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微型课堂,学校以此为支点向学生传递“厚雅”文化理念,教育学生“知道雅”“发现雅”“欣赏雅”“感受雅”“学习雅”“做雅士”。学校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级部推行“雅”的标准,一年级“践雅行”、二年级“说雅言”、三年级“修雅情”、四年级“存雅志”、五年级“立雅学”、六年级“做雅士”。
在田间地头锻造学生品行 半亩田里做出大文章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一副朝气蓬勃的“乡村劳动图”跃然眼前,然而对于当下不少学生而言,却鲜有在田间地头劳作的体验。要想引导学生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就要深入田间地头去实践,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农家子弟,更不应脱离土地和自然。坦山小学坐拥“天时地利人和”,校门口有广阔的农田,校内有半亩地闲置,全体师生拿起锄头开荒,开垦出“半亩田”作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深秋,“半亩田”里两排大葱郁郁苍苍,茄子地里茄瓜长势正旺,播种的麦粒已破土而出,生发成嫩绿的麦苗,这些庄稼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用勤劳的双手所耕种的。不久前,学校刚刚组织过一次采摘。学生把“半亩田”里成熟的玉米掰下来晒干,剥离成玉米粒,拉到“劳动基地”石碾、石磨处。把玉米粒放到石碾上,然后在碾架上放好拉杠,学生分小组推动碾滚在碾盘上转动。随着学生推着石磨旋转,细腻的玉米粉就磨好了。磨面粉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石磨、石碾装上木棍,一人就能推动的杠杆原理。在“半亩田”里,学生可以实现真正的“当家做主”,每个年级分管一个区域田,在各自的区域田里种植蔬菜,当前,半亩田种有茄子、辣椒、西红柿、甜瓜等12个品种。浇灌方式上,“半亩田”采用喷灌和滴灌相结合的方式,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学生也了解到现代农业的喷灌方式。自从有了“半亩田”,大家都主动参与蔬菜管理,懂得了什么时候种,几天出苗,什么情况下浇水,用什么工具锄草,西红柿多长时间开花,秋葵多长时间结果……学生在这里种下一粒粒种子,栽下一棵棵幼苗,记录下它们生长的点点滴滴,既感受着劳动的辛苦、不易,也在品尝自己亲手种植的果实时收获着成功、喜悦。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开展劳动教育课,学校聘请了具有丰富农耕劳动经验的劳动者为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引导学生松土、起垄、开畦、种植,学习栽培技术,观察蔬菜的生长过程,计算发芽率。如今,坦山小学用“半亩田”做出了大文章。学生在这种实践性、体验性的新型课程形态中,开始明了其父辈们与干旱的天地斗,与起伏的山峦斗,只为一口粮食,在平凡中造就伟大的形象。学生开始敬爱父母,尊重劳动者。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心中建设家乡的责任意识渐渐被激发出来。学生亲历种地之艰辛,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习得了劳动知识和技能,历练了劳动合作能力,还培养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厚雅”学生所应有的品质。
创新出“劳动教育+”模式 让新式教学有趣有料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基于以上认识,坦山小学创新出“劳动教育+”模式,通过促进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融合,举办农耕劳动教育专场,推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等方式,把“劳动教育+”发展为“和雅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深度融合是坦山小学的创新举措。语文课上,学生用生动的文字记录下幼苗的生长过程,并背诵与劳动有关的古诗词,从全阅读到全写作,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数学课上,教师教学生如何计算种子的发芽率;美术课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田间观察植物生长,引导学生写生;当气温低雨水不足时,科学教师教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调整种植方案,先浇水,后种植,再覆膜……这种跨学科融合式劳动教育,让学生对劳动有了专业化、系统化、全面化的认识。为了将学生在劳动教育课上所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坦山小学不定期举办各种农耕劳动教育活动。2021年,在坦山小学举办的“长清区劳动教育现场推进会·归德街道专场”上,学生诵读的《农耕劳动教育三字经》,演唱的《劳动最光荣》将农耕劳动教育活动推向高潮。活动现场还组织了捞小麦、磨小麦、碾小麦、推车接力赛等活动,这种有趣有料的新式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到场的教育部门领导称赞坦山小学“用劳动教育筑牢了立德树人基石”。坦山小学还充分挖掘劳动基地的功能,利用现有的石磨、石碾、手推车等资源,开展以“石磨和石碾”为主题的传统农耕体验和农产品加工活动。经过捞小麦、磨小麦、碾小麦、罗面粉等工序,麦粒最终变成了面粉。学生在劳动教育指导师的指导下,用面粉进行加工,制作出馒头、水饺、菜饼、单饼等各式各样的食品。孩子吃着自己制作的食品,感受着劳动的快乐与辛苦。围绕着农耕用具,坦山小学开展了“寻劳动之根”活动。引导学生主要对石磨、石碾、扁担、小推车等农耕劳动工具进行探究,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及演变过程。学校还通过开展“畅想未来的劳动工具”主题活动,以手抄报、绘画、演讲的形式,培养学生在农耕劳动中的创新意识。远去的“农耕文化”渐渐重新回归到校园中来。

经过两年的农耕劳动教育,学生的变化有目共睹。学生深入体验,储备了农耕知识;餐桌上的剩饭剩菜不见了,他们更加懂得粮食来之不易;主动参与到学校和家庭的劳动中,他们的责任感及独立生活的技能得到了提升……通过深入一线进行劳作实践,学生渐渐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逐渐被唤醒。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立足这片乡村热土,坦山小学先后获得了长清区“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均衡发展先进单位”“长清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等荣誉称号。“厚雅”教育的发展规划逐渐实现,坦山小学将继续践行农耕劳动教育,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把农耕劳动文化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一种需要。(文/顾业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