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上海大学202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复习笔记

2020-11-30 06:31 作者:识库学习网  | 我要投稿

 

上海大学202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复习笔记

 

 中国新闻传播史

1中国古代报纸

(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唐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是最早的报纸。最早的官报的雏形是这些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的书面报告,这些报告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因此,唐朝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开始。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在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或留邸、邸。进奏官是进奏院的负责人,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由于唐代的进奏官由地方派遣,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由朝廷管辖。这些进奏官们既呈递章奏给他们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对朝廷下达的文书进行接受和代转,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最早的官报的雏形就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在当时,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并没有固定的名称,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3)中国古代报纸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的原因

从唐至清的中国古代报纸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先后出现“邸报”、小报和报房京报等类报纸。从官员办报扩展到私人,再到成为社会上的一种行业,从以官办为主到以民办为主,从手抄品到活字印刷的小册子,从非卖品到沿街叫卖,总的趋势是逐渐进步的。但是它最终走上了没落之路,没有演进成近代报纸。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①政治方面。古代报纸在封建专制统治中,被严格定位在有利于专制统治的框架内,内容长期囿于朝政信息,只是简单地抄传官文书,在质上没有取得变化和发展,始终是封建专制体制内的事物。这种与封建专制政府相适应的古代报纸形态,随着封建专制政府的倒台必然走向终结。

②经济方面。古代报纸与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在世界新闻发展史上,近代报刊的产生在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步。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产生近代报纸的。

③客观上,中国古代报纸自主演变为近代报纸的可能性被鸦片战争后外报的进入切断了。鸦片战争打破了封建的闭关锁国政策,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打入中国市场。开始出现了近代化新式报刊,内容兼有新闻、评论、广告和文学作品等,信息量较大、可读性较强、新闻时效性较强,中国古代报纸无法与其竞争,必然走向没落。

总之,由于中国古代报纸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信息传播工具,具体反映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制度,因此它不可能演进成近代报纸,只能陪同封建制度走向终结。

2中国近代报刊

(1)外国人在华办报

①外报产生的历史条件

随着对华贸易量的日益增长,资本主义国家在18世纪60年代后更迫切地想要打开中华帝国的大门,多次向清政府提出放宽限制、扩大贸易交流。英国为了抢占中国广阔的市场,打破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率先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主要是采用办学、传教、行医、出版书报等方法进行,配合其经济和武力侵略,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跟进。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外报产生。

②外报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原因

a.中外新闻传播发展环境和程度的差别

第一,中国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以农为本,商品经济和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迟缓,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邸报、京报等古代报纸直到19世纪仍然是主要的新闻传播媒介。

第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相对先进的国家制度和文明的社会环境,其报刊受产业革命的推动,迅速实现了近代化与大众化,有先进的办报方法和印刷设备,报刊面向社会大众,报业运用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经营管理方法,成为独立的社会行业之一。中国古代报纸相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报刊,竞争力低下,与此同时,国人自办的近代报纸未出现或形成相当的实力,所以外报能够一度在中国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b.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和殖民统治的建立为外报的刊行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19世纪,英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热火朝天地开拓商品市场、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政客、传教士、冒险者来到中国。他们带来了鸦片等各类商品、西式的学校、医院、报馆,还有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就新闻业务而言,这些以提供情报和新闻信息为主的外报,在采、写、编、评各方面都有较高的水平。

c.报刊迎合中国人的需要

外报中的中文报刊多由传教士创办,编辑对中国语言文化很熟悉,报刊迎合中国人的性格和阅读习惯,结合儒学和宗教,引介大量先进的科学知识,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吸引了有识之士。外文报刊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外商云集,大量出现。

③在华外报网的形成过程

除香港、上海外,来华的外国传教士、商人、其他各界人士在鸦片战争后,也在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等通商口岸办起了一批近代报刊。通商口岸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遍及中国更多的城市,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从东南沿海逐渐扩展到中原腹地。

a.鸦片战争后广州、澳门的外报

广州在办有外报的城市和地区中,是仅次于香港、上海的重要基地。鸦片战争后,《广州探报》是在广州出现的第一份近代报刊;台仁特主编的英文《中国之友》在1860年从香港迁往广州,它是鸦片战争后在广州出版的第三份近代报刊。19世纪60年代,外报《中外新闻七日录》《广州新报》在广州出版。广州报业在19世纪70年代后,较大规模地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报业发源地之一的澳门,其报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日渐衰减,但仍有所发展。1893年7月18日,《镜海丛报》创刊,它是第一份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澳门报刊。

b.近代报刊在其他东南沿海城市出现

宁波是最早出现外报的城市之一。1854年,由外国传教士主办的宗教性报刊《中外新报》创刊,内容包括宗教、科学、文学、新闻等,“以圣经之要旨为宗旨”,1861年停刊。

在福州,《福州信使报》最早创刊,它于1858年10月12日创刊,由英国人主办。继而出版的有《福州广告报》《福州每日广告与航运报》《福州捷报》《福州每日回声报》《中国纪录报》等英文报刊。

在厦门,19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外人的办报活动。英文《厦门航运报道》是第一份近代报纸,1872年创刊。1886年,《厦门新报》创刊,是当地出版的第一家中文月刊,用闽语方言写作,内容主要是新闻及教务方面信息。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中国腹地的扩展

汉口和天津的报业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的通商口岸中最发达的。天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英、美、法等国先后在天津设立租界。由于天津毗邻朝廷所在地北京,因此外国人在天津积极开展办报活动。

 

 




上海大学2021年新闻与传播硕士《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复习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