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问题解答汇编》(61)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1959年 仅供学习参考】
(61)货币五个职能的相互关系如何?货币职能的发展,如何表现商品生产矛盾的增长?
货币有五种职能,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是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的。货币所以能作为流通手段,因为货币首先是价值尺度,也就是说,如果货币不能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自然就谈不上用它来作商品交换的媒介。同时,货币所以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事实上人们已借货币的媒介来进行商品交换。所以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个职能,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着两个职能如果割裂了,也就没有货币。所以马克思指出:“······一种商品的变成货币,首先因为它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1]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是紧密地与前两个职能相联系的。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直接代表,可以用来购买一切商品;同时,随着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行为:从商品到货币,再从货币到商品,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互相分离的两个独立的行为。这样就使货币有可能从流通过程中脱离出来而作为贮藏手段。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的让渡得在时间上与它的价格的实现相分离。因为各种商品的生产时间不一致,流通时间也不一致,这就是说,商品生产时间的长短、生产进行的季节和销售地的远近等等各不相同,商品生产者往往在自己所生产的商品出卖前要求购买他人所生产的商品,例如农民在粮食收割和出卖前要求购买农具、肥料等。这样,赊欠的买卖就成为必要,货币因此取得了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这个职能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及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的发展为前提的。首先,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确定商品的价格;其次,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现款买卖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发生赊欠买卖;最后,货币必须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在到达支付日期前积累相当的数量,才有可能作为支付手段。
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突破国家的界限而扩大到世界范围。随着国际经济关系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货币取得了世界货币的职能。这个职能,也是以货币的其他职能的一定发展为前提的。如果在各国国内货币没有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则货币是不能成为国际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同时,只有在货币已经成为一般社会财富的体化物,以及一部分财富已经采取货币贮藏的形态,能够从一国转移到他国的情况下,货币才能成为国与国之间转移社会财富的手段。不过世界货币的特点在于它一定要还原为原来的贵金属形态;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和世界市场上有意义的不是铸币的名义价值,而是事实上的金属成色和重量。所以马克思指出:“货币在当作世界货币时又回到它的自然发生的最初的形态。离开了国内流通,它就重新抛弃了那些由特殊范围内交换过程的发展所引起的、表现为价格标度、铸币、零钱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的特殊形态。”[2]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货币的前两种职能是最早出现的,其余的是随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陆续出现的。同时,货币不是各种职能的机械混合物,而是执行五个相互联系的职能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职能的发展,又如何表现商品生产矛盾的增长呢?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表现了商品生产矛盾的增长。第一,在发达的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这样,就出现了价格脱离价值的可能性,而且这种价格与价值的脱离,不仅只涉及个别的交易,而是立即在大批的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交易中反映出来。同时,没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处女地,也可能具有价格。在私有制条件下,价格自发地波动,有可能造成商品生产者分化,使一小部分人发财致富和另一部分人贫困破产。第二,买卖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分离,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别一个人买,谁也不能卖。但谁也不必因为自己已经卖,便需要马上买。”[3]这样就发生买卖脱节,就有造成生产过剩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更加深了商品生产的矛盾。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由于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财富的积累就由实物形式逐渐转而采取货币形式。最初还只是将剩余生产物转卖成货币加以贮藏,后来由于商品流通的扩大,货币的权力增长,人们对黄金更加崇拜,贮藏货币的欲望也就愈大。为了取得更多的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大家都力求多卖少买,发展到最高峰,造成到处追求黄金货币,这就使商品生产的矛盾进一步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闲置的货币,并不作为简单的贮藏,而是存入银行;而资本家为了尽可能多而快地把货币投入生产和流通,以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力图通过银行把所有闲置的钱都搜集起来,作为资本加以利用,以使取得利润。这样,一方面,使生产无限扩大,而另一方面,人民购买力就相对缩小,从而使矛盾更趋尖锐,促进生产过剩危机的到来。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商品生产的矛盾进一步加强。在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所潜伏着的危机的可能性,到这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因为:首先,买卖行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更加脱离;其次,用来购买商品的不是现有的货币,造成了对商品的人为需求;再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赊买赊卖,形成一条复杂的信用链条,如果有一人到期不能支付,就有使整个链条无解,造成信用危机的可能。
最后,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表现着商品经济的矛盾的发展已超出了一个国家的范围,因而一国的经济灾难可能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保留旧形式而根本改变了它的本性。货币职能的作用同私有制下的货币职能比较起来,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于生产料的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的规律发生作用,货币已成为计划国民经济的经济工具,已成为计算与监督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工具,它不会引起如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所产生的那种矛盾的发展。
注:
[1] 《政治经济学批判》,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81页。
[2] 《政治经济学批判》,1959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01-102页。
[3] 《资本论》,第1卷,1958年人民出版社版,第1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