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力量对比
最近正在思考全球力量对比格局,写了一段稿子,请网友们帮我指正补充一下,还有哪些重要的指标有遗漏或者错谬。谢谢。
当今世界的国力对比来看,中美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而两者同其它强国的差距正在拉大。如果分解到具体的国力指标来看,中美在许多指标上各擅胜长。
首先,有很多指标中国已经或者正在超越美国。比如制造业的增加值,商品和服务的总出口量,以该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经济体的数量,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汽车年销售量,智能手机产销量,互联网用户人数,线上经济B2C的规模,理工科大学生人数,国内消费市场规模,能源和资源的消费量,全球五百强企业的数量,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等塑造新一代战争形态的武器装备,高铁,5G,数字货币技术等等。
也有很多指标,仍然是美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紧追其后。比如,GDP规模,互联网巨头的数量和市值,线上经济B2B的规模,独角兽企业数量,人工智能的论文和技术,全球排名靠前的一万所大学中的份额,高被引学者的分布,博士生人数,高被引论文与国际专利数量,公私部门研发总支出,中央政府的财政支出规模,军费支出规模,海军舰艇的总吨位,航母和隐形战机的数量,卫星导航系统,等等。上述各个指标都是美国第一,中国第二,而其它国家则(已经或者正在)与这两者拉开巨大差距。
当然,还有一些指标,美国排在第一,而中国连第二还没有排到。在这些指标上,某些经济体排在中国之前。比如,对国际留学生的吸引力(英国),货币国际化份额(欧元、英镑、日元),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法国),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英国、俄罗斯),核弹头数量(俄罗斯),飞机、高级机床和芯片等高科技工业制成品(欧洲、日本)的设计生产能力,等等。
概括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国竞技场上,中国已经被世界上多数观察者视为同美国一个量级的全能选手,而欧洲、日本和俄罗斯等玩家则是在个别指标上还能吃老本。中国领先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硬件,而美国领先的指标主要集中在软件;中国以规模取胜,而美国在高质量领域仍然有优势;中国以增量追赶,而美国以存量见长;中美之间一旦脱钩,美国目前领先的那些指标也将出现坍塌。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超过美国的那些指标,未来美国追回来的可能性非常小;中国落后于美国的那些指标中,有许多可能在2035年之前陆续追赶上,比如GDP、财政开支、军费开支、高科技投入等等。
(关于中等收入和中产阶级的定义方式,学界有很多争论。我认为卡内基基金会的2015年的一项研究很有启发:凡是拥有家用汽车或者类似生活水平的,就属于广义的中产阶级。这个定义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货币购买力的国家间差异和年份差异,具有较好的国际比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