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左传导读 晁岳佩】012 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2022-02-20 17:49 作者:眼晕的账号  | 我要投稿

       本文讲述的是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也就是历史上的繻()葛之战,或长葛之战。周桓王讨伐郑庄公,却被郑庄公打的打败,而且周桓王还被射了一箭。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导读部分的第四节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 左传导读——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

       《春秋・桓公五年》,秋,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左传》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这件事。王夺郑伯政,这时候的王是周桓王。夺郑伯政,夺是免去,郑伯现在是周王室的左卿士,也就是执政者。夺其政就是罢免他的左卿士之职,这一职务。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所以这个周桓王,也有点太把自己当回事。因为郑庄公不朝,他就去找了三个国家来共同伐郑。

       郑伯御之。王为中军,王为中军是周桓王亲自率兵,为中军。这就是下文当中的王卒,王卒就是由周人构成的军队。也就是周桓王亲自率领,周人组成的军队,下文称王卒。虢公林父将右军,蔡人、卫人属焉。虢公林父就是西虢君主,这时候他担任周王室的右卿士。周桓王罢免了郑庄公之后,所以虢公林父就成了,周王室的主要执政者。所以他率领一支军队,这个右军是由蔡人和卫人组成的。

       周公黑肩将左军,周公名黑肩。所以我们在《左传》当中,会看到不少的周公。这个周公不是周公旦,是周公旦后裔当中,留在王室担任王职的那一支。他的儿子伯禽分封到鲁国为君,他其他的儿子,还在周王室当中担任职务。这就是历来的,历代的周人当中的周氏,多数称周公。

       这时候的周公率领左军,他的军队由陈人组成。这就是所谓的蔡人、卫人、陈人。三国军队分属于虢公林父,和周公黑肩。

  • 左传导读——陈乱,民莫有斗心

       郑子元请为左拒,以当蔡人、卫人,为右拒 以当陈人。请注意这里,首先公子元就是公子突,也就是后来的郑厉公。这时候他提了一个建议,为左拒,不是他自己去组织左拒,而是他建议,郑国的军队分为三部分。

       所谓左拒是左队的方阵,对应的是周人的右军。因为对方,对攻的时候,他说要分左边一个方阵,以挡蔡人、卫人,所以他的左拒,正好对的是周人的右军,因为对面,对不对。为右拒,以挡蔡人,同时右边一个方阵,对付对方的陈人。

       曰陈乱,民莫有斗心。若先犯之,必奔。这里所谓的陈乱,是说在此年的春天,陈国发生了一件事。陈国君主去世的时候,他的弟弟杀死了太子免。因为我在做《礼记注》的时候,我知道这个字往往读wèn,但是在这里应该读wèn 读免,我也不太清楚。杀太子免而夺其君位。所以这又来了一个,弟弟和儿子争君位的事情。

       所以这时候陈国的政局发生动乱,所以这就是所谓的陈乱,民莫有斗心。因为政治局面不稳定的时候,战士也不愿意真心打仗,因为他似乎不知道为谁打。若先犯之,犯之就是攻击。也就是如果我们首先,对莫有斗心的陈国军队发动攻击。必奔,奔就是逃了。

  • 左传导读——萃于王卒,可以集事

       王卒顾之,必乱。这个顾之杨伯峻先生解释说,是照料、照顾、帮助。也就是当陈国军队乱的时候,周人的军队,周桓王带的那个王卒,率领的王卒会去帮助他们,在帮助他们的时候,必然会出现自己军队的混乱。我说这个解释也通,但是我想换一个解释也通。那就是把顾训为看。因为陈国的军队一乱,王卒,大家都会偏着头去看,顾是有看的意思对不对。如果把它理解成看,大家都去看陈国军队被打,那自己也会乱,是不是。我想这个理解成,把顾理解成看好像也通。

       蔡、卫不枝,固将先奔。他断定蔡国和卫国的军队,也支撑不住。这个枝就是支撑,支持,支撑不住,支持不住,他也一定会先奔。既而萃于王卒,可以集事。所以我觉得从这一句话来说,似乎这个王卒,不是去帮助、照料陈军。

       如果他都跑到那边去照顾照料了,那就没必要再集中精力,来对付王军了。我觉得现在萃是集中,就是三股军队,就是郑庄公所率的军队,和他的左拒、右拒,合起来再攻击王卒。我想从这个角度说,似乎王卒没有主动地出击,去帮助陈军。如果直接帮助陈军的话,直接打起来就完了。

       所以三股部队在合起来攻击王卒,我说王卒应该没有乱。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把顾理解为看似乎更好一些。集事就是成事,可以集事,可以成事,可以成功,可以打胜仗。从之,郑庄公接受了这个建议。

  • 左传导读——祭仲足为左拒

       祭仲足为左拒,为左拒实际上是祭仲足率领左拒。这就和王为中军一样,是王率中军。在这儿我们需要说一下祭仲足,我们前面见到的是祭仲,祭足,这里又出现了祭仲足。我们后边还会讲到,祭也不是他的姓,因为他是封人。祭地封人,他是祭地的一个地方官,这是以地为姓。他是那里的官员,所以大家用这个地名来称他。

       他的本姓是姬姓,所以祭是他的氏。这个姓氏大家要慢慢地,讲多了就明白了。姓是先祖的姓,后来形成自己的氏。所以祭仲他的本姓是姬姓,但是他因为在祭地做官,所以大家称他祭氏。当后人称他祭仲的时候,称的是排行。

       我们前代的很多学者都认为,先秦的时候,有以排行为字的这个原则,以排行为字也就是。如果按照这种理解,祭仲的仲就是字,虽然是排行,也是字。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字,就是排行。在春秋时代,大家把排行作为一种尊称,后人延续下来用了这个尊称。在当时并不都是字。

       所以我前面我曾经举过例子,比如说赵盾。赵盾之后,四世的赵氏都称赵孟。我说他不能说他的字都是孟吧,他就是赵家老大。为什么他是老大,因为他的卿位传承也是长子,在他们赵家都是老大。都称老大,所以就被大家都统称为赵孟,所以明显的不是字。

       所以这里的这个祭仲的仲,也是排行,而不是字,所以有时候称祭仲是以地为氏,加上他的排行,而他的名是足,祭仲足,也是先字后名,这又是《左传》当中的称谓问题。

  • 左传导读——曼伯为右拒

       曼伯为右拒,曼伯是公子忽。因为他是老大 所以他称伯。这是郑庄公的大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郑昭公。所以郑庄公,接受了公子突的建议之后,命公子忽率领右军,祭仲率领左军。

       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实际上也就是郑庄公亲自率中军。为鱼丽之陈。陈就是阵,在《左传》当中阵统统写为陈,这是陈借为阵。这个鱼丽之阵是什么阵呢,不知道,真的,前人说法很多,但可信者很少。所以正是从这一点上我说,我们读《左传》者,一定不要事事求解,有些东西是不可解的,无解。

       所以你带着各种各样的解法,往往也都是各种各样的猜测,究竟哪一种符合历史的真实呢,无从定论。像鱼丽之阵就是其中的一个。我看了一些解释,我认为都没有过硬的根据。所以像这一类的我说存疑可也。不必要想的太明白,以后万一有其他的材料再说。

       因为这个丽,丽有附义,依附的。所谓的附,一个跟着一个,就像鱼群。后边一条咬着前条的尾,这样一个跟着一个,大家有这样理解,有道理,但是具体是什么阵法不知道。

  • 左传导读——先偏后伍,伍承弥缝

       下边说的是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杨伯峻先生认为这就是鱼丽之阵。这个偏是指的车兵,是根据《司马法》,说是二十五辆兵车为一偏。但后边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十辆兵车为一偏。所以这个也不是(定论)。因为《司马法》,是春秋末年的一个东西,和春秋初期的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现在这个解说,因为没有更多的证据材料,来说这些东西,所以大家根据《司马法》来说。

       《司马法》说是,二十五辆兵车为一偏,但是后来我们还会讲到,还有的地方以三十辆兵车为一偏。所以这些东西,有很多地方我们说不清楚,《左传》自己没有更清楚的解释,其他材料又不能证明。

       现在我们只知道偏是指的兵车。这个伍呢,先偏后伍,先偏,前面是兵车,后边是伍。这个伍有人说是兵车上的人,有人说是步兵。对了。但是也有说是车上的,就是先偏后伍应该说,前面是车兵,后面是步兵,对不对,这个理解应该是没问题的。

       但是我们知道车兵走的快,他是马车拉着的,步兵怎么跟上呢。他说伍乘弥缝,也就是步兵随着车兵跑,在车兵中间查漏补缺。弥缝,也就是车兵,这些兵车出现了漏洞的时候,由步兵去弥补。但是步兵能跟上兵车吗,步兵,我想跑也跑不过兵车吧。所以像这些东西,我们对古代的这些东西,我们还是有很多地方说不清楚。

  • 左传导读——繻葛之战

       战于繻葛。繻()葛就是,在《左传》当中也叫长葛,现在河南长葛市就是指这个地方。命二拒曰。命二拒这是郑庄公,对左右方阵下的命令。旝动而鼓。这个旝我们的课本上,取的是贾逵说,是发石机,是飞石。

       大概像利用杠杆原理,头上绑个石头,这边一压那边弹出去,来攻击敌人,在当时这是有很大杀伤力的。所以贾逵的意思呢,这个旝动是指的发石机。发石机开动以后把敌人砸懵了,这时候再击鼓进击,攻击。因为击鼓就是为了发动攻击,击鼓就是进攻。

 

       但是杨伯峻先生认为,这个旝还是理解为旗好。郑庄公所用的军旗,就是我这边旗一摆,就开始击鼓发动攻势。我认为还是以旗解旝更好。

  • 左传导读——繻葛之战

       蔡、卫、陈皆奔,王卒乱。在这里,《左传》省略了很多很多的东西,没有具体的描写战争状况,只是在讲对战争的布置,然后就是战争的结果。蔡、卫、陈皆奔意味着,周王军队的左右两部分都逃了,都败了。左右两军都败的时候,所以王卒乱,他自己也支撑不住了。

       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就是郑国的一个人叫祝聃,他在射箭的时候,射到了周桓王的肩膀上。周桓王虽然中了一枝箭,但他伤的并不是很重,仍然可以指挥军队,能军。所以我说,这就是冷兵器时代的好处,有时候受点伤不要紧,不要命。但现在如果枪子,打在肩膀上也够呛,因为炸子。所以在冷兵器时代,有时候受点伤问题不大。

       祝聃请从之,从就是追击。在《左传》当中,描写战争过程的当中,凡用从者皆为追击。公曰,君子不欲多上人。这里的君子是人格上的君子,是道德上的君子。我说在《左传》当中的君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地位上的君子,贵族,一个是道德上的君子,人格上的君子。

       你像这里的君子,指的是道德上的君子。作为君子不欲多上人,上人是为人之上。不愿意凌驾于别人之上,况敢陵天子乎。就是作为君子,连普通人都不愿意凌驾于其上,我们当然对天子更不敢凌驾。

       苟自救也,社稷无陨,多矣。如果能保住我们的国家不灭亡,多矣,在《左传》当中好多处多矣,都是足矣。我们不是为了把周王室彻底打垮,把周天子干掉,我们是为了自保,我们打仗是为了自卫,把他打败了,我们能保住我们的国家不亡,够了,这就够了。如果再去追击那就不对了,不要对天子太强硬。

       夜,郑伯使祭足劳王。王卒失败了,他还派祭足去慰劳一下天子,慰问一下天子。伤的怎么样,且问左右,左右都没事吧,典型的猫哭老鼠。

  • 繻葛之战——战争艺术

       《左传》历来以善于描写战争,为后人称道,这个我们在中学课本里边都知道。这里的传文反映的,正可以反映这一点。首先战争的起因,是周桓王彻底免去,郑庄公担任的左卿士职务,郑庄公因此不再去朝见天子,周桓王因此用三国之师伐郑。其次,交代了周桓王所率军队的,列阵情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三,是公子突对王师的准确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作战方案。攻击没有斗志的陈国军队,造成王卒的混乱,吓跑蔡、卫二军,这是计划,然后集中兵力攻击王卒。第四,一切按计划进行,王卒大败,周桓王受伤。

       第五,郑庄公虽然胜了王师,但也不愿意承担背叛天子之名,不仅没有乘胜追击,且派大臣去慰问桓王。在这一段简略的叙述中,虽然《左传》省略了不少内容,但是战争的起因 过程及结果,都非常清楚。我说似乎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画卷,如此简洁而清晰地描写之艺术,我说值得后人模仿、学习。就是他对战争的描写非常简练,但也很清楚。

  • 繻葛之战——唯一一次的天子讨伐诸侯的战争

       第二个小问题,我们想说一下战争的意义。在整部《左传》中,也就是在整个春秋时期,这是唯一的一次,天子讨伐诸侯的战争。这次战争充分反映了,东迁以后的周王室地位。我们知道按照理论上说,诸侯是天子任命的臣僚。天子来讨,诸侯理应听命请罪。郑庄公却率领军队对抗王师,说明此时的周天子已经没有了,管控诸侯的地位和权威。

       我们知道商周之际,周人的军队可谓所向无敌,故能一举灭殷,而取得天下共主之位。据《史密簋铭文》记载,在西周中期,周天子派了一支军队远赴东方,帮助当时的齐国,抗击各个夷狄部族的,戎夷部族对齐国的攻击,并且取得了胜利。说明在西周(春秋)中期,周王室的军队,还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他可以从陕西跑到山东来打仗。

       但是在这一次战役当中,王卒似乎没有了战斗力,就是连一个郑国他也打不过,还要请来其他诸侯国来相助,最后结果还败了。所以从这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出来,东迁以后,周王室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低,他没有了掌控天下的军事实力。这是第二小点。

  • 繻葛之战——拱卫王室?

       第三小点,我们看到其他诸侯国,也没有了拱卫王室的使命感。我们知道,在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目的,就是镇压安抚当地的原住居民,部族邦国,拱卫王室。但是在这次战争中,陈、卫、蔡三国的军队,加上王卒一起,都没有打过郑国的军队。

       实际上蔡、卫、陈这三个诸侯国,在平常每一个诸侯国,都可以和郑国抗衡。但是这一次三国军队加上王卒,反而被郑军打败了。说明什么呢,说明他们不想打。对,要么派的军队很少,要么不愿意为天子卖命。

       所以我说,从这次战争我们可以看出,诸侯国已经没有了,拱卫王室的这种愿望。我说周初的那种局面,已经成为过去时。

  • 繻葛之战——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第四点,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王室的地位衰弱,实力衰弱。但是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仍然存在,郑庄公因为失去在周王室的卿职,而大为恼怒。这说明,他是看重周天子的这个平台的,周王室这个平台的。

       我说如果他不把周天子,看作天下共主,看作王,他就没必要,为失去这个职位感到难受,也不必要打这一仗。同时因为他没有去朝见周天子,周桓王就率领军队打他,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在当时,应该有一些诸侯去朝见天子,但具体哪些诸侯去朝见天子呢,文献没有记载,我们不知道。

       但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当时是有一些诸侯去朝见天子的,天子的地位还存在一部分。战争结束以后郑庄公仍然表示,不敢凌驾于天子之上,也就是他从内心里仍然是承认,天子地位不可侵犯的。

       直至后来的齐桓公 晋文公,以及晋国的历代霸主,直到后来的夫差、勾践,他们在称霸中原的时候,总仍然需要打着共扶王室的旗号,共尊天子的旗帜。虽然他们确实,都有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嫌疑。但是毕竟尊王,是当时都普遍承认的一个旗帜,一个口号。

       所以从以上这些方面我们可以说,周王一方面,被尊为至高无上的天下共主。另一方面又没有了权威和实力。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王者,这种局面延续整个春秋时期。就是我们以往经常说是衰落衰微,衰落衰微。但是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大家仍然承认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王者。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第第四节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左传导读 晁岳佩】012 蔡人、卫人、陈人从王伐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