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导读 晁岳佩】011 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

本文讲述的是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其中涉及到宋国十年前的君位继承的事情。宋宣公传位于弟弟公子和,是为宋穆公。宋穆公传位于宋宣公之子与夷。不立自己的儿子公子冯。之后,继位的与夷,是为宋殇公。与夷为了消除公子冯的潜在威胁,十年十一战,不得人心。
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讲述的就是鲁桓公二年,鲁、齐、陈、郑解决宋督弑君事件的故事。除此之外,导读还探讨了目逆而送之、忠君与革命、君位传承传子还是传弟等问题。
本文主要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导读部分的第三节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部分的内容。资料为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的慕课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学习。

左传导读——以王父之字为氏
这里有三节经文,我先读一下。《春秋·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纳于大庙,这三条经文讲的是同一件事,我把这经文首先先解释一下。宋督,这个督在下文称华父督,在传文中称华父督。在《左传》中,他的称谓有一个特点,往往名和字连称,并且是字在前名在后。
华父督,因为父我们知道是美称,对男子的一种美称,所以更多情况下称华督。而华是他的字,督是名,所以宋督就是宋国的华督。但是要注意,这是后人的追记,《左传》是追述,在当时是不称华督的。他的后人以华为氏,因为他的字是华,这叫以王父之字为氏。
就是说在君主后裔中,公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能再与公有联系,要自立氏。这个自立的氏,往往以王父之字为氏,所谓王父就是爷爷、祖父。以祖父的字来作为你这一支,这一个分支的氏。这个氏实际上是我们后来的姓。所以因为这个督他的字是华,所以他的后人被称为华氏。
我们在《左传》当中,会看到很多的华氏,都是他的后人。宋督弒其君与夷,与夷就是宋殇公。及其大夫孔父,孔父,通过《左传》我们知道是孔父嘉。所以关于孔父这个前人讨论很多,所谓的孔父是字,也有的说孔父是名。
其实孔父两个字应该分开来讲,孔是字,父是美称,嘉是名。这样与华父督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个人本来名嘉,他的字是孔,因为他字孔,当时的人们称名,称他的字,字后边又加一个美称,变成了孔父。所以他的字应该是孔,所以他的后人按照这个原则,也是以王父之字为氏。所以他的后人变成了孔氏,这就是圣人的六世祖。
左传导读——以成宋乱
三月,公会齐侯、陈侯于稷,以成宋乱。这个成,杜预说,成,平也,那平就是平定宋乱。公羊、谷梁认为成是成就,是成就宋乱。杨伯峻先生也主张,把它理解为成就宋乱。如果按照这种理解,这一次四国诸侯聚会,目的就是为了成就宋乱。就是专门去开一次会,成就它的宋乱,承认它的这个乱是合理的。
我觉着这样不太对,还是应该按照杜预的解释,目的是平定宋乱,结果是成就宋乱。为什么结果是成就宋乱了呢,因为在开会过程当中,宋国的华督给各个诸侯送礼了。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短。因为送礼了,所以就好,承认既成事实。
所以这就是下条经文,取郜大鼎于宋,纳与大庙。也就是宋华督把郜大鼎作为礼物,送给鲁国,鲁国接受了这个郜大鼎,回来以后放到了祖庙中。郜大鼎是郜国的大鼎,郜也是西周初所封的国家,地址大致在今天的成武一带。
宋灭郜,取郜大鼎。取了大鼎,这时候又把大鼎,作为礼物送给了鲁桓公。鲁桓公认为,这是一个很值得夸耀的事情,所以把郜大鼎放到了太庙中,太庙就是祖庙。
左传导读——目逆而送之
这是经文,我们下边看传文。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这里我们顺便讲了它,作为导读的内容我们讲一下。我不太讲文学,我觉得这一点很值得讲一讲。我觉得这里边,目逆而送之这五个字,写的水平太高了。
什么叫目逆而送之,逆者,迎也。咱这样比划一下,从南到北过来一个女人,老远的就看见了,迎着看这叫逆,对不对。一直迎着看,慢慢慢慢她从这里眼前过去,从老远迎过来 又送出老远。目逆而送之五个字,我说这是一个经典画面。我说一直到看不见了,我说这时候华督才来得及感叹美而艳。
这样说的是,什么是艳,你们说艳是什么,如果艳也是美,那为什么美而美?不通吧,我想美强调的是貌,她形象长的很漂亮。艳似乎我觉着应该理解成,打扮的妖艳,打扮令人惊艳。所以我说就干脆把它翻译成时尚,人长的非常漂亮,打扮的又很时尚。所以杨伯峻先生说光艳照人,我说光艳照人还是美,我说干脆理解成打扮吧。好像前人没有这个解释,但我好像这样更通一些。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左传》作者用这么,目逆而送之、美而艳八个字,所内含的东西太多了。我说目逆而送之,我们看到了,华督那种呆滞的 热辣辣的眼光,我说艳羡得,表情呆滞而热辣的目光,通过这五个字我说跃然纸上。我说似乎用我们现代汉语,很难准确的把这五个字说清楚,美而艳,只有美艳两个字。
但是她如何的美 如何的艳,不着一字,我说一切尽在想象中,给你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你有多大的想象,多丰富的想象力,你就可以想出多丰富的内容,我说这才叫文学的典范。似乎我们今天的文学家们,缺少《左传》作者的,这种文学描写才能,我说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左传》不仅是好史书、好经书,也是好文学书。
左传导读——华父督是怎么见到孔父之妻的
但是由此涉及的还有问题,前人讨论这个问题很多。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华父督是怎么见到孔父之妻的?在那个时代,华父督是太宰,所谓太宰就是国家的行政主管,孔父是司马 是军事最高长官,这都是国家的最重量级官员。
华父督在那儿站着看,他没事吗,他没坐车吗,孔父之妻自己出来的吗。她坐车没坐车,她怎么提供了给华父督,目逆而送之的一个机会呢。所以大家说此事不可信,因为孔父之妻出门应该坐车,车上应该有帘,甚至还有前呼后拥,华父督也应该是前呼后拥的坐车。怎么就能够目逆而送之,呆傻地看着她。我说如果历史上真的没有这件事,反过来又证明了,《左传》作者的想象丰富对不对。更进一步提高了《左传》作者的,这种创作功力的证明。

左传导读——三从四德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来评说,因为好多学者说这个事情,比如毛奇龄,包括章太炎都提到这个事情。因为首先是杜预说的,杜预说经文当中的孔父是名。他根据《春秋》(《左传》),贤者称字这个原则,他认为孔父称名,经文中含有对孔父的批评。
圣人为什么批评孔父呢,因为治闺门不严。治闺门不严就是对老婆约束不够,对老婆约束不够的理由就是。她出去无意当中勾引了华督,并且由此引来了杀身之祸。也就是说你要是不让你老婆,打扮的很漂亮出去,那华督就看不见。华督看不见回来就没有下边的,杀孔父而取其妻。所以杜预把这一切归罪于,孔父治理闺门不严,对老婆缺少管束,圣人垂教之义是男人要管好老婆,不要让她招灾惹祸,这是杜预的注。
所以有些学者,就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说,冶容诲淫,妖冶,也就是说很妖艳的妆扮等于诲淫,诲淫就是教淫,你打扮的非常妖艳等于勾引别人,勾引其他的男人,这也就是说,美而艳是孔父之妻的一个罪状。
那在这里他们进一步引申,圣人的垂教之义是,后世的女人,不要过分的打扮去勾引男人。好像大家都知道,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三从四德,德 容 言 功,也就是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这就是所谓的四德。所以大家说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当中的很多内容,大家现在还知道的不多。
妇德当然首先强调的是品德,但是在讲这个品德的时候,最重要的妇德是什么。不妒,对,要容许丈夫纳妾。这是最重要的妇德之一,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妇言,说话要委婉,要温柔,特别不要做女汉子。妇容就是打扮。修饰,但是前提是,打扮是打扮给丈夫看的,绝对不能打扮给外人看,打扮给外人看就叫冶容诲淫。打扮是为了讨丈夫欢心,不是为了勾引其他男人。
功,针线活,所以这里的冶容诲淫和这个是,同样都是容。但强调的是在家打扮,而不要出外打扮。像孔父之妻出外打扮招灾惹祸,所以圣人对此是进行批评的。这是《左传》学者,对此做的另一个层面的解读。
左传导读——杀孔父而取其妻
二年春,宋督攻孔氏。像这个孔氏,这都是历史追述者的称谓,在当时并不称孔氏。所以《左传》当中很多的称谓,是后人使用的称谓,而不是当年的称谓。在当时称孔,这是字,嘉是他的名,称孔氏是后代才有的事情。杀孔父而取其妻,这个娶,《左传》当中有时候用带女字,有时候不带。
这和上面的传文是相连的,因为他看到了这个女人的漂亮,于是就把女人的丈夫杀掉,而娶了孔父之妻。所以正是从这一点上大家说,孔父之妻为丈夫招来了灾祸。
公怒,督惧,遂弑殇公。因为一个是最高行政长官,一个是最高军事长官,为争一个女人发生了血案,所以公怒。怒的有道理,因为君主之怒,意味着要处理彻查这件事,所以就有了督惧。他害怕要惩罚他,先下手为强。遂弑殇公。在你杀我之前我先把你干掉,这是一个自我防卫,但是过当。
左传导读——弑其君及其大夫孔父
君子以督为有无君之心,而后动于恶,故先书弑其君。这是解经语,《左传》作者引用君子之言认为,作为史实,华督是先杀了孔父后杀殇公。但是在经文当中,是先说弑其君及其大夫孔父。《左传》作者认为,《春秋》如此书写,含有对华督的批评,那就是说华督先有无君之心。
所谓华督的无君之心就是指,华督眼中 心中已经没有了君主,不把君主放在眼里,所以他才起弑君之意。《春秋》为了体现,他这种先有弑君之意,所以先书弑其君,这是对经文的解读。但我想这个解读,也未必是《春秋》本文的含义。
如果我们说这句话鲁国史官写的,而鲁国这时候的君主鲁桓公,就是杀哥哥而篡其位的,夺其位的。他的史官愿意直接的去批评,宋国的弑君者吗。我想这里边可能含有,《左传》作者的过分解读。当然你如果把这个,理解为圣人之意,也通。
左传导读——民不堪命,司马则然
会于稷,以成宋乱。为赂故,立华氏也。所以我说从这一句传文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成应该是平。也就是四国为了讨伐,宋国的弑君者,大家开会。目标是平定宋国,讨伐宋国的弑君者。但是因为华督给大家都送了礼,所以四国最后决定,承认宋国的既成事实,立华氏。所谓立华氏,就是让华氏做宋国的执政者。
宋殇公立,十年十一战。这是一个历史的回顾,宋殇公只做了这十年君主,在这十年当中打了十一仗。民不堪命,不堪命是不堪忍受君主之命。因为君主给他们下达,去打仗的命令太多了,年年打,老百姓受不了了。
孔父嘉为司马,督为太宰。故因民之不堪命。先宣言曰,司马则然。打仗是司马的事,打仗太多了,是司马惹的祸。老百姓的不满,有理由发到司马身上,所以这个华父督说司马则然。今天的状况都是司马造成的,已杀孔父而弑殇公。你看,大家看到,注意到,这里的解说,和上面杀孔父的理由完全不同,我们下文再讲。
以成宋乱——召公子冯于郑而立之
已杀孔父而弑殇公,召庄公于郑而立之。庄公就是公子冯,我们下边再讲。这时候的公子冯居住在郑国,华父杀了宋殇公以后,请来了公子冯来做国君,这就是宋庄公。以亲郑。因为他和郑国一直在打仗,从此以后缓和了与郑国的关系。以郜大鼎赂公。齐、陈、郑皆有赂,故遂相宋公。这就是所谓的立华氏也的内容。

左传导读——华父督的两种形象
我们刚才已经提到,在这一段传文当中,华父督出现了两种形象。我说因为看着孔父之妻漂亮,就杀其夫而夺其妻,我说这是一个典型的坏人形象,对吧。但是后边他又有了一个好人形象,这就是所谓因为十年十一战,华父督杀孔父、弒殇公,是解民倒悬。因为老百姓受战争之苦太多了,而受战争之苦的根源,是国君及司马。华督把他们杀掉,迎立亲郑的公子冯,缓和了与郑国的关系。所以在这里他杀孔父和弒殇公,都有解民倒悬的功效。所以在这里,我说华督又变成了一个好人形象。
这两种形象并存,反映的是什么呢。我想第一,《左传》作者是史学家,史学家可以保存异说。就是他在收集材料的时候,遇到不同的说法,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可以存异。这也是史官可以采取的,一种写作方式。我说如果再换一个角度看的话,那可能反映着作者的思想。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忠君是各诸侯国之间,从周天子、周王室,到其他各诸侯国,公认的弒君是大罪。弒君不可以容忍,忠君是臣僚的基本职责。
从这个角度说华督弒君不可容忍,凡是弒君者都应该受到惩处,都应该受到诛讨。那么在这个前提下,华督就是一个坏人,就是一个弒君之贼。那作为一个坏人,他就总会做坏事,所以杀孔父而夺其妻,和坏人形象是吻合的。我说于是《左传》作者,保留了这样一种说法。
左传导读——对坏君主还要忠君吗
我说再换一个角度,忠君是不是应该绝对的忠君。当君主不好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对坏君主还要忠君吗。我们在《左传》中看到,凡是被弒的君主,《左传》作者往往会找到一些,这些君主坏的一面,来作为他被弒的理由。害民、打仗,都是坏君主的一些表现。我说在忠君的时候,对这些坏君主应该怎么办呢。
我说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当中,一直很难解决的一个问题。一方面要求忠君,这是必须的。另一方面,如何惩治坏君主也是必须的,但又不好说。关于这一点,我曾经专门想过这个问题,写过几段忠君和弒君,究竟应该如何对待。
弒君我们把它看成革命,革命一词出于《尚书》。革命的本意是变革天命,因为在那个时代大家认为,君主之所以能够做成君主,是上天所命。当他做的不好的时候,上天就可以变革天命,撤销他的君主之位或者王位,换一个王来取代他。
因为天不会说话,所以这些成功者,这些造反者,就被称为革命者。他们代表天意变革天命,灭夏桀、武王灭殷、弒纣、杀纣,这个后人被称为革命,称这些行为为革命。所以这些革命与忠君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呢。
左传导读——忠君与革命之间的关系
我不知道,大家在听《史记》的时候,讲没讲这一段,黄生与辕固生的讨论。那个讨论讨论的什么问题,就是这个问题,忠君与革命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说商汤、周武是弒君者,一个说他们是革命者。最后是景帝吧,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也。这个问题不要讨论了,为什么不要讨论了,为什么讨论不清楚。再讨论下去就到了,刘邦取得王位的合理性问题,他是革命者还是造反者,他是一个圣人还是一个弒君者。
我说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的时候,问题就没法讨论下去了。但是如果我们沿着这个思路,进一步地思考的话,我们会看到,所有的王朝更替的时候,都称自己是革命者。当王朝确立之后,他们都反对革命者。他打天下的时候讲的是革命,坐天下的时候要求的是忠君。所以如果我们把看似矛盾的二者,放到一个历史过程当中去看的话,就很简单了。
凡是打天下的时候,他都强调汤武革命。一旦天下稳了,他避免别人再搞汤武革命,必须讲忠君。所以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论点,在历史中总是在重复地使用。王朝初期讲革命,王朝中期以后讲忠君。谁坐了天下,都不希望别人再革我的命。所以我说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当中,一直没有说清楚的问题。
我把它认为是,不同阶段所强调的不同内涵。那么《左传》作者,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忠君是必须的,但是革命也是必须的。所以他为弒君者,往往会找很多理由,来说弒君的合理性,同样也是说君主的种种不好。
华督弒君,杀孔父,解民倒悬。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利于宋国的政治稳定,也解脱了老百姓打仗之苦,从这个角度说他又是一个好官。于是《左传》,就又给了他一个好的形象。所以我说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反映着《左传》作者,对忠君和弒君的一种矛盾心态。
我说在整部《左传》当中,强调君主应该被弒这种内容很多。所以后来的经学家们,往往从这一点批评《左传》,认为《左传》违背圣人之道,违背忠君之道,鼓励弒君者,为乱臣贼子开脱。这是经文学家们,普遍批评《左传》的,一个最重要的理由。
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当代的史学家们,从史学思想的角度来研究的时候,往往给予《左传》作者很高的评价。时代不同了,评价的标准变了,所以对《左传》的评价也变了。所以这就是历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标准,也就产生了不同的结论。
历史追溯——宋殇公为何十年十一战
下边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再讲一下十年十一战。在宋殇公做君主的十年间,打了十一次仗,为什么呢。我说这还应该从十年前,他继承君位的时候开始。大家看引文,宋穆公疾。宋穆公生病的时候,召大司马孔父而属殇公焉。属借为嘱,也就是托付。宋穆公生病了,他觉着他活不了了,他希望传位给殇公,殇公就是与夷。因为他怕这个事情做不成,所以特来召大司马孔父,来主持这个事情,实际上这叫顾命大臣。
曰先君舍与夷而立寡人,寡人弗敢忘。先君,宋宣公,舍与夷是舍弃与夷,与夷是宋宣公之子。舍与夷是说,没有把君位传给他的儿子与夷,而立寡人。穆公是宣公的弟弟公子和,就是说宋宣公死的时候,没有把他的君位传给儿子与夷,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公子和。现在公子和要死了,所以他想把君位再传给与夷。
说寡人弗敢忘,我对这件事是不会忘的,不能忘的。若以大夫之灵,得保首领以没。以大夫之灵。灵者,名也。其实我说不如直接翻译成,用今天的话说托您的福,得保首领以没。保住首领,没就是死。也就是说我死的时候,能够留下个囫囵尸首,不被杀头。保首领以没那就是不被杀头。
实际上这句话,所谓保首领以没指的就是善终,是病死,是老死,而不是被杀死,这就是所谓的善终。这句话连起来就是说,我若能托您的福能够正常死亡,能够得到善终。这客套话,但是这种客套话里边,体现出是对对方的尊重。
先君若问与夷,其将何辞以对。也就是假如我死了,见到宣公的灵魂,问起来与夷,我怎么回答呢。君位本来应该是与夷的,我做了这么些年,为什么不传给与夷呢。他说到时候我死了以后都没话说。请子奉之以主社稷。所以这就是说,为了让我死后能够说起话,请你尊与夷为君,以主社稷。所谓以主社稷,实际上是主持社稷的祭祀,也就是做国君了。寡人虽死,亦无悔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死了以后也没有遗憾。

历史追溯——群臣愿奉冯也
对曰,群臣愿奉冯也。孔父说,但是大家都愿意尊公子冯为君。公子冯,宋穆公的儿子。也就是说,大家希望你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不是传位给与夷。公曰,不可,先君以寡人为贤 使主社稷。这里是说,宣公当年是认定我是贤者,才把君位传给我,让我继承君位,以主社稷。
若弃德不让,是废先君之举也,岂曰能贤。我如果现在,我死后不把君位还给与夷,而是把君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这叫不让。我如果不这样做,我还是一个贤者吗。如果我不是贤者的话,先君举贤是不是举错了,传贤是不是传错了。那先君传贤传错了,就有损于先君的名声,所谓岂曰能贤,是说先君传贤之名就不对了。
这里的说法有点曲折。我不贤不要紧,但是不能影响先君传贤之名。所以为了保证,先君的传贤之名是正确的,必须我是贤者。如果我要成为贤者,就必须把君位还给与夷。光昭先君之令德,可不务乎。光、昭都是明,令德是美德。也就是这句话,这个事情,就是传位这个事情,重要到明先君之美德。
提到这样的高度,这样的事情可不务乎。务是努力,我们能不努力去做吗,能不努力这样做吗。为了保住先君的美德之名,传贤之名,我们必须这样做。我必须把君位传给与夷。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请你一定要努力,保住先君的这个传贤的名声。使公子冯出居于郑。穆公为了堵住大夫们,立公子冯为君的这个后路。可能也是为了,避免公子冯以后与与夷争位,所以他驱逐公子冯到郑国去居住,把自己的儿子赶走。
历史追溯——十年十一战
八月庚辰,宋穆公卒,殇公即位。这就是十年前发生的事情,因为十年前有这个事情,就有了下面的十年十一战。宋殇公为了消除自己的潜在威胁,不断地和郑国打仗,想把公子冯干掉,以除后患,的的确确是这样。同时在郑国那里,公子冯也是一个砝码,郑国也希望能帮助公子冯,回国夺取君位,来提高宋国对郑国的依附度。我帮你夺了天下,你不给我点什么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郑国确实有,帮助公子冯回国争位的意图。所以这十年十一战当中,十一战中有十战是宋郑之间交战,也就是几乎年年和宋国打仗。我说像这样的战争,能得到老百姓支持吗。我说宋人本来就愿意,尊公子冯为君,现在却要听命于君主,去除掉公子冯,是不是宋人本身心里就不舒服。
所以我说这可能是,导致殇公被杀的真正的历史原因,同时我们也可以把这理解为,鲁 、卫、齐、郑在平定宋乱的旗号下,承认了宋国的既成事实。也是大家都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的宋郑关系,最后才承认了华督的行为,认可了华督的行为。这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十年十一战的问题。
君子之论——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最后还想讲一点君子之论,咱这个引文上没有。在这段引文的最后,还有君子的一段话。他是从宋宣公把君位传给弟弟,弟弟死的时候,又把君位还给了儿子,《左传》中的君子以此立论。评价说,宋宣公可谓知人矣。宋宣公没有看错,把他的弟弟看成贤者,他弟弟的确是贤者。这是《左传》当中,君子对宋宣公这件事的评价。
但是到了《公羊传》中,事情完全不是这样。引文上我引了这么两句。宣公死,穆公立,穆公逐其二子庄公冯与左师勃。就是《公羊传》当中,宋穆公又多了一个儿子,左师勃。终致国乎与夷,庄公冯弑与夷,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
他是从与夷被杀这个角度,认为与夷为什么被杀呢,是因为他破坏了君位传承制度。本来应该传给儿子,他却传给了弟弟,最后导致了他儿子的被杀。他认为与夷之死是宣公为之也,是他爹没有坚持传位原则。所以他对这条经文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君子大居正。
君子大居正就是圣人大居正,大居正就是以居正为大,以居正为最重要。何为居正呢,居者,守也,居正就是守正。何为正也,传子就是正,传子为正,传弟为不正。所谓君子大居正,就是圣人主张在君位传承方面,必须坚持传子,而不能传弟。
公羊传——君位传承传子而不传弟
也就是说,《公羊传》通过这条经文,又阐释出了一条,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君位传承必须传子,而不能传弟,传弟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这和《左传》当中君子的评说,完全不同,但是他所得出的君子大居正之义,却极其有意义。所以后世的君主基本上都是传子,很少有传弟者。
我们知道,先秦还有过两种制度并存,兄终弟及是传弟,嫡长子继承是传子。在先秦时候这两种制度还有并存,宋国传弟的情况也不少。但是《公羊传》明确把传子,认定为圣人垂教后世的大义之后,传弟基本上结束了。
但是我们还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典型的传弟案件,传弟事件。宋太祖赵匡胤,皇位的传承除了太祖之外,都是在赵光义一系中传承。孝宗是太祖的重孙是吧,反正我知道这个理宗是的。民间找的也是太祖的子孙,对了,也就是说如果他也是太祖的子孙。
到了南宋以后,因为赵构,宋高宗没有儿子,从民间找了一个小孩。因为他在整个北宋灭亡的时候,赵氏宗室全部做了俘虏,所以找一个赵家的本族小孩,都找不到。最后在民间找到了,赵匡胤的十世孙还是九世孙,已经完全沦落为平民。因为传弟,弟弟的这一支世代做皇帝,而他的子孙这一代就变成,十代后就变成了平民。
你说传子和传弟都一样,一样吗,对你也一样 对我也一样,但是对他的儿子是不一样的。所以这就是《公羊传》,所释大居正的意义。避免了很多君位之争,都传子,不准传弟,使历史变得稳定了很多,减少了很多政治动乱的可能性。

以上便是山东大学晁岳佩老师《左传导读》第三章第第三节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部分的文字版内容。如果对你有所帮助的话,点个赞吧,十分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