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高考常考文言词语“既”“属”“与”的用法详细例示

2021-03-05 11:59 作者:真相大白的小白  | 我要投稿

一、既

动词

(1)〈文言〉尽;终尽。

《庄子·应帝王》:“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李纲《理财论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

(2)〈文言〉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3)〈文言〉指终了;整个。

韩愈《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

(4)〈文言〉失掉。

《史记·太史公自序》:“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

(5)〈文言〉指安定。

沈亚之《梦游仙赋》:“忽发寤以无睹,魂迷念兮情既。”

(6)〈文言〉至,及。

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

副词

(1)全;都。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谷梁传·襄公六年》:“家有既亡,国有既灭。”

(2)〈文言〉表示动作、情况已经完成。相当于“已经”。

《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初刻拍案惊奇》卷六:“既得陇,复望蜀,人之常情。”

(3)〈文言〉表示事情和动作发生之后时间相隔不长。

《荀子·强国》:“既,楚发其赏。”梁启雄释:“既,旋,不久之后。”

(4)〈文言〉即;便。表示前后两件事紧相衔接。

《逸周书·克殷》:“王既以虎贲戎车驰商师,商师大败。”

(5)〈文言〉其;将。表示测度或推度。

《尚书·西伯戡黎》:“天既讫我殷命。”

连词

(1)表示因果关系,提出已成为现实或已得到肯定的前提,据以推出结论。

《庄子·齐物论》:“使同乎若者止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止之?”

杨靖宇《中朝民族联合抗日歌》之一:“国既不保,家何能存。”

(2)与“又”“且”等呼应,组成并列关系,表示两种情况兼而有之。

大厅既美观又大方。

《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

(3)〈文言〉连用表示并列关系。

董仲舒《春秋繁露·山川颂》:“水则源泉混混沄沄,昼夜不竭,既似力者;盈科后行,既似持平者。”

名词

(1)〈文言〉通“饩”。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仪礼·聘礼》:“日如其饔饩之数。”

二、属:

(一)属shǔ

(1) 形声。繁体字从犀省,从蜀,蜀亦声。“犀”指“一种难以归类的动物”。“蜀”本指“带孔眼的网罩”,引申为“独立系统”、“独立体系”。“犀”省与“蜀”联合起来表示“从大类漏网出来而自成一类的动物”。本义:特殊动物种类。引申义:种类,类属。

(2) 种类,类。亦特指牲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左传·庄公十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3) 又如:金属;属禽

(4) 亲属

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5) 又如:家属(户主外的家庭成员);军属;眷属;属从(指按亲属关系而从其丧服);属党(亲属);属姓(同宗);属疏(宗族关系疏远)

(6) 侪辈。指同一类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7) 官属;部属

徒属皆曰:“敬受命”。——《史记·陈涉世家》

六卿分职各率其属。——《书·周官》

府吏胥徒之属善阴阳,上官百相欺骗也,即座师陆公为公(袁可立)虑之。——明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海瑞传》

(8) 又如:下属(部下);属名(南北朝时,壮丁为了逃避繁苛的赋役,多投身于豪门势族为附隶,称为属名);属别(下属的类别);属官(属下的官吏);属佐(指下属佐助人员);属役(仆役,佣人);属部(部下,部属)

(9) 生物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动植物分类以种为单位,相近的种合为属,相近的属合为科。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其上是属、科、目、纲和门等。

(10) 特指在十二属相中的归属。如:属相

(11)神情与苏黄不属。(选自核舟记)属:一样。

(12) 归属;隶属;属于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小孤属舒州宿松县。——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13) 又如:属邦(附属国);属心(诚心归附);属车(随从的车辆。也称副车);属城(隶属的县城);属妇(指妾);属僚(属下,部下)

(14) 系;是

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5) 又如:查明属实

(二)属:zhǔ。

(1) 属:同“嘱”,叮嘱,嘱咐。

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东坡先生墓志铭》

周王宠爱次子,属周公使辅翼之,将来必有夺嫡之谋。——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

(2)邀请

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3) 继续;连接(侧重于互相衔接)

亡国破家相随属。——《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冠盖相属。——《史记·魏公子列传》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江水》

挽炮车者,络绎相属。——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4) 又如:属纩(用新棉放在临死病人鼻前,验其是否有气);属界(毗连地带);属连(相连缀);属志(犹连心);属引(连续不断);属文(连缀字句为文章);属读(连读);属聚(聚集);属丝(连续之丝);属好(结好);属怨(结怨);前后相属

(5) 缀辑;撰写

屈平属草稿未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衡少善属文。——《后汉书·张衡传》

(6) 又如:属文(撰写文章。属句;属章;属笔);属辞(撰写诗文。属咏);属书(著作);属对(诗文对仗);属缀(著作);属稿(起草文稿);属诗(作诗)

(7) 使聚集在一起;集合

齐师将兴,陈成子属孤子,三日朝。——《左传》

(8) 又如:属民(聚集民众);属兵(调集士兵);属役(聚集下役);属神(会聚群神);属游(聚游);属行(集结军队)

(9) 通“嘱”。托付;委托

属孟尝君。——《战国策·齐策四》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属巡盐御史。——《明史》

(10) 又如:属请(请托);属调(寄托的情调);属累(托付);属国(委托国事);属邦(付托国事);属任(委任,任用);属寓(寄托);属吏(交给执法官吏处理);属命(委身托命);属情(寄情)

(11) 推托;借口

[房法乘]常属疾不治事。——《资治通鉴》

(12) 又如:属国(委弃国家;委托国事);属疾(托病;生病)

(13) 通“瞩”。关注

师属之目。——《左传·定公十四年》

则恐国人之属耳目于我也。——《国语·晋语五》

坐者皆属目卑下之。——《汉书·盖宽饶传》

(14) 佩带

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橐鞬,以与君周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5) 关连 神情与苏、黄不属。——明·魏学洢《核舟记》

(15) 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17) 通“注”(zhù)倾注。

酌玄酒,三属于尊。——《仪礼·士昏礼》

水属不理孙。——《周礼·考工记·匠人》。郑玄注:“属,读为注。”

是时天雨,虹下属宫中。——《汉书·燕剌王旦传》

三、与

(一)与yǔ

(1) (会意。小篆字形,“一、勺”合起来,表示赐予别人东西。“与”,从与,从舁,共同抬起,与,给予。合起来表偕同、朋友。本义:赐予,施予,给予)

(2) 同本义

与,赐也,通作“与”。——《正字通》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 亚父。——《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则与斗卮酒。

取与者,义之表也。——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4) 又如:赠与(赠给);交与(交给);与人方便;与受同科(行贿和受贿的人受到同等的处罚);与虎添翼(给老虎添上了翅膀。比喻给力量或才能很强的以助力,使其更强)

(5) 交往;交好

孰能相与无相与。——《庄子·大宗师》。释文:“犹亲也。”

生与来日。——《礼记·曲礼》。按,犹交也。

(6) 又如:相与(彼此往来;相互)

(7) 奖赏

上以功劳与,则民战;上以《诗》《书》与,则民学问。——《商君书》

(8) 又如:与奖;与津贴

(9) 帮助;援助

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战国策·齐策》。注:“犹助也。”

匈奴壤界兽圈,孤弱无与,此困亡之时也。—— 汉· 桓宽《盐铁论》

(10) 又如:与助(赞助);与点(谓孔子赞赏曾点的想法。后用以指长者的赞助)

(11) 随从;随着

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国语》

(12) 又如:与世推移(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与世沉浮(随波逐流);与时偕行(变通逐时)

(13) 合乎。如:与人(合乎民意者得人心);与地(凡合乎地道者,则得地利);与天(凡合乎天道者,则得天助)

(14) 等候,等待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阳货》

(15) 如:岁不我与

(16) 允许

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论语》

(17) 又如:与告(准假)

(18) 交付,偿还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

(19) 又如:与利息

(20) 亲近

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管子》

(21) 党与;朋党

与,党与也。从舁从与。与声。——《说文》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彊。——《史记》

群臣连与成朋。——《汉书》

(22) 盟国,友邦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疆夺之地。——《荀子》

(23) 又如:与国(盟国;友邦)

(24) 类;同类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光节而已,少曲与焉。——《国语》

(25) 跟;和;及

与臣而将四矣。——《战国策·魏策》

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与城为殉。——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6) 又如:这所房子与你刚才看过的那一所完全一样

(27) 为,替。如:与我想想

(28) 离开。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29) 对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30)和;同。如:父亲与母亲;人群是何等兴奋与激动;成与不成,在此一举

(31) 与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学而》

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

岂非士之愿与?——《史记·蔡泽传》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二)与:yù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三)与:yú

同“欤”

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高考常考文言词语“既”“属”“与”的用法详细例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