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一千个不迷信之——五行学

2019-11-24 15:17 作者:最有价值华人  | 我要投稿

科学是可靠学,为什么说五行学说不可靠(不科学)呢?


邹衍之前的五行学说

中国战国时期的邹衍(约前305—前240)是阴阳家学派的创始人,相当于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墨家的墨子。五行学说在邹衍[1]之前跟其它多数学派一样只有只言片语:
《(尚)书》:

“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颖达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2]

(夏启在进攻有扈氏的战前动员大会上说)有扈氏违背天意,轻视五行金、木、水、火、土,怠慢抛弃了我们颁布的历法。

《孔子家语》: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3]

《左传》: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五材说) [2]

稍长的只见有《尚书》这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4]

(白话)
五行是水、火、木、金、土。
水向下滋润土,产生咸味;
火向上燃烧,产生苦味;
树木长得又曲又直,产生酸味(的果实);
金属顺从变形,产生辣味;
土支援谷物,产生甜味。

这里面水向下,是因为水支撑力弱,地球有地心引力,所以向下,要是在没有地心引力的太空中,水是不会向下的。味道咸,其实是因为水或土里有盐分,如果是干净的水和土,甚至是酸性的,则不会咸,甚至是酸(下雨有酸雨)味的。盐和水、土不是一种东西。

如果火烤东西变苦味是因为烧焦了,味道是人类的舌头长期进化而来的识别能力,人尝大部分对人有害的东西味道是苦的,使人不吃,这些东西不是火烤也是苦的。

果实的酸味是维生素C,果实里面还有大量的糖分显甜味,其放久了维生素C少或没了就会显甜味了,跟树木长得又曲又直无关,肉放旧了也呈酸味。

辣味主要在植物辣椒里,中国的辣椒是后来上千年后大航海时代从墨西哥传来的,之前只有不太好吃的胡椒。辣不是一种味道,只是一种疼痛的感觉。火烧(前面说的炎上)伤皮肤、舌头也会感觉“火辣”。

甜是糖分,在木“曲直”产生的水果、树脂[5]和蜂蜜里面也有。水生植物或现在无土栽培的植物如番薯也能是甜的。

所以《尚书》这段是对万物的简陋认知,附会五种味道,附会五类。而且这段是在“古文尚书”里的,“古文尚书”被《清华竹简》考证为后人伪作,《尚书》原文是否有这段是个疑问。

现代《尚書 註釋白話導讀: 精編現代版》偏激地在《尚书》这段下面指出:

國人喜好數字,愛用數字來作概括,玩數字遊戲。這種愛好並非始自今日,而是自古皆然,由來已久。這種偏好自然也有它的道理。你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林林總總的自然事物,竟被「五行囊括殆盡;複雜微妙的人的內心世界和言行,竟只有「五事」;瑣碎而讓人頭痛的衙門事務,也落入了「八政」之中;記錄時間也不過「五紀」。
數字是中國的魔網,可以把宇宙天地之間的一切,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外至大千世界內至隱秘的潜意識,都可以一網打盡,絕無遺漏從此,世界和人心变得簡單了,彷彿一切都簡單得一目瞭然,只要轉動數字魔方,再複雜棘手的难題都會迎刃而解。
謝謝我們的老祖先謝謝他們對秩序和條理化的酷愛,謝謝他們排除了一切偶然性、隨機性、複雜性和多元化,謝謝他們拒絕廣大的不可言說的之間地帶,引領我們走單程的直線。直線上沒有坎坷、沒有彎道、沒有后退的路。這樣,任何頭腦簡單的人都可以沿著數字的光明大道勇往直前![6]


第一个大成的作者邹衍是为其它目的而作的

邹衍大成五行学说的经过《史记》写道:

天下方务於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于是退身……
其次驺衍(即邹衍),後孟子。驺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若大雅整之於身,施及黎庶矣。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馀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於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以为儒者所谓中国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於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其术皆此类也。然要其归,必止乎仁义节俭,君臣上下六亲之施,始也滥耳。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後不能行之。……
驺衍其言虽不轨,傥亦有牛鼎之意乎?……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7]

(白话)
天下各国正致力于合纵连横,以争战为贤能,但孟子却称述唐尧、虞舜和夏商周三代的德政,因此他所到之国,都合不来不被采用,于是不再游说而著书……
其次是邹衍,后于孟子。邹衍看到各国君主更加骄奢淫侈,不崇尚德政。他认为,如果能用崇高的德行修行自身,就能推行到老百姓中间去。于是他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探究各种怪诞迂曲的变幻,作《终始》《大圣》等篇,约十余万字。他的话海阔天空,不合常理。他坚持先从细微的事物验证起,然后推而广之,以至于无边无际。他首先从现在叙述起,直至远古的黄帝,是学者共同称述的,大体随世事而盛衰,因而记载下那些祈神求福、就吉避凶的各种制度,并推而远之,直至天地尚未形成之时,飘渺玄远而不可考究其始。他首先列述中国的名山大川,深山大谷中的禽兽,水陆繁殖的生物,各种物类中的珍品,以此类推,论及海外异域人们所看不到的东西。据称天地分剖以来,五种德行相生相克,循环往复,每个时代都应采取与五德相应的政治制度,天命和人事互相感应就是这样。他以为儒者所说的中国,仅占天下的八十一分之一罢了。中国称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又有九州,就是大禹所分定的九州,但这种州不能列入大州之数。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州有九个,这才是所谓九州。在这块土地上,有小海四周环绕,人们和禽兽与外界不相通,像在一区之内,这就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有九个,九州之外有大海环绕,就是天地的边际。他的学说就是这样。但总括他的学说宗旨,一定归结到仁义节俭上来。这种学说用在君臣、上下、六亲关系上,就显得空泛了。那些王公大人最初接触他的学说,感到惊奇,并想身体力行,但过后却不能实行。……
邹衍的言论虽然越出常轨,或许也有百里奚饭牛、伊尹烹饪的用意吧!……邹衍的学说迁曲浮夸,而富于雄辩精神……[8]

也就是邹衍认同儒家所提倡的“仁义节俭”,但早于他的孔子、孟子向君王们推销的“仁政”、“王道”都失败了,且被讥笑迂阔不着边际(“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7][9]所以目睹君王们被认为是奢淫无度、不讲德行、祸及黎庶的邹衍改变了推销的方式,造出一套“怪迂之变”,也就是五行学说。

邹衍发明认为每个政权的建立都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某一德对应,得到了该德的支持。等到该德衰弱,就会被“相生”的另一德取代,政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土生木,木生火,黄帝的政权属于土德;大禹的政权则是木德;……

邹衍将这套东西拼凑出了“十余万言”,体量很能唬人。他希望拿它来节制君王们的私心私意。最开始,君王们觉得邹衍懂得推演“天运”,很喜欢他;不久发现他的真实目的是要节制王权,就对他没兴趣了。[9]

邹衍说世界地图那段的错误,也证明了五行学说是他随意编的。

现代权威的《辞海》也称:

(邹衍是)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社会历史变动发展和王朝兴替,是五行之德转移循环,盛称“禨祥度制”,后成为两汉谶纬学说主要来源之一。研究方法是“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边)”。提出“大九州说”,论证中国(他称为“赤县神州”)只是全世界八十一州中的一州,每九州为一集合单位,称“大九州”,有小海环绕,九个“大九州”另有大海环绕,再往外即天地的边际。因其语“闳大不经”,当时人称他为“谈天衍”。[1]

战国末阴阳家邹衍等提出“五德终始”的学说,把朝代更迭和阴阳消息、五行生克、五德终始进行牵强比附,以阴阳五行言人类历史,发展成唯心主义的历史循环论。[10]

《盐铁论》/论儒 也说:

邹衍以儒术干世主,(君主)不用,即以变化始终之论,卒以显名。

徐复观也说:

邹子所说的这一大套,并不是代表他的真正思想,而只作为使当时国君接受他真正思想的工具。[11]

李山也说其:

实在是孔子学问一路走下来一个不得已的选择。[12]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也看到了邹衍的用心,没有将邹衍的传记和方士放在一起,而放在《孟子荀卿列传》之中孟子之后(“其次騶衍,後孟子”),与孟子、荀子归为一类。所以第一个大成的五行学说是邹衍“政治”的产物,与追求真实的科学物理无关。

《史记》说:

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后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13]

自从齐威王、宣王的时候,驺衍等人著书立说,论述五德终始变化,到秦称帝后有齐人把这套理论奏明秦王,所以秦始皇采用了它。而自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以后都是燕国人,实行神仙道家的法术,如形解销化、依托鬼神等事。驺衍以阴阳迭主运数的理论显名诸侯,而燕齐地区海上的方士传习他的理论又不能通达,因此一些荒诞奇怪、阿谀奉迎、苟且求合的人从此兴起了,人数多不胜数。

西汉经学家刘向(约前77)作《洪范五行传》(本体失传)。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批评其:

广陈虚事,多构伪辞。[14]

现代《辞海》称其:

用阴阳灾异附会时政,屡次上书劾奏宦官、外戚专权。[15]


五行理论和现代已被证明的组成世界的元素不同

早期正宗的太极图没有后来的阴阳太极图好看


五行理论认为世间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16][2][17]:
孔子门人《孔子家语》:

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春秋·左丘明《国语》:

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18]

宋·周敦颐《通书》/理性命章:

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曰一、曰中,即太极也。

这些观点都没说他们说怎么发现天下万物是由五种元素组成的,是通过什么样的可重复科学试验验证出来的。

《黄帝内经》(后人假托黄帝)创立阴阳五行医学,这种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阴阳五行”[2],古代科技水平未发达,也没有发明出观察围观世界的显微镜和观察宏观世界的天文望远镜,全球各地的人也都看不到肉眼直接看不见的物质具体是怎样的,不知道地球不是在太阳系的中心,不知道地球以外原来有大量的星球。其中有的汉人想像出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还广泛用于风水和占卜算命(包括朝代更迭)。古希腊是四元素:火、空气、水、土,后有热、冷、干、湿的属性。古印度是土、水、火、风,人们认为这样的基础元素构建成万物[19],那时候不知道有的病是对人有害的细菌导致的。现代科学发现了约118种元素,更加微小的物质分出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和夸克等等。

外国有认为水生一切的,中国古代也有:
后人假托管仲的名字所作《管子》/水地 说:

集于天地,而藏于万物,产于金石,集于诸生……万物莫不以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

外国有认为水和土生万物的,《庄子》/在宥 认为土生万物:

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

类似各种元素的不同还有很多。[20]

现代能对古代这些元素给予可证明的即科学的解释:

比如纯水的化学分子公式是H2o,血水含有铁,其它水有各种杂质和细菌,有的水人喝多了容易生各种病,没消毒的水也是容易让人生病,但是好坏的两盆水都是无色无味的放在人面前,人是看不出区别的。高温能把金属溶成水状,熔岩也是水状,也就是“水”不是只有一个元素。

“金”是指金属,现代知道金属有很多种而不是一个元素,古代也有金、银和铜等。

“木”的简单化学分子公式是C47O46H6N。

“土”有多种,高岭石为Al2O3•2SiO2•2H2O,正长石为K2O•AL2O3•6SiO2,滑石为Mg3Si4O10(OH)2 可表示为:3MgO•4SiO2•H2O,钙沸石CaO•Al2O3•3SiO2•3H2O 。

“空气”也有很多种而不是只有一种元素,有氧气、二氧化碳、氢气、氮气和臭氧等等。

古代常见的物质还有盐而非只有那四、五个元素,古代人缺碘也容易患大脖子病。

元素周期表

目前已知的最小物质是夸克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矛盾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认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认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如《左传》/哀公九年 记有:

水克火,伐姜即可。

老子的入室弟子关尹子认为: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攻相克,不可胜数。[21]

汉代班固等人根据经学辩论的结果撰集成
的《白虎通义》/五行 记载:

五行所以相害者,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也。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也。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后汉朝的董仲舒又称:

木者.农也.农人不顺如叛.司徒诛其率正矣.故金胜木.火者.本朝有谗邪.荧惑其君.法则诛之.故水胜火.土者.君大奢侈.过度失礼.民叛之穷.故木胜土.金者.司徒弱.不能使众.则司马诛之.故火胜金.水者.执法阿党不平.则司寇诛之.故土胜水.[22]

南北朝、隋朝“养生家”萧吉《五行大义》称: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克者,制罚为义,以其力强能制弱,故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3]

宋朝刘元瑞《太上修真体元妙道经》认为:

以一炁化水而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也。

南宋朝陈元靓《事林广记》认为: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24]

《五行通论》认为:

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生害。生克循环,运行不息。


下面说说这种相生相克理论的矛盾之处,有的人说他们不是现代认为的金、木、水、火、土,而是五种属性,那:
①为何要用这五个字让人误解又不说明呢?现代的元素表并不会这样用字让人误解。
这里提出的这五种东西也符合这五种属性,为何不是对应的相生、相克呢?不是对应相生相克的话,这么重要的事情,发明人为什么不说明呢?

五行相生相克认为木生火,现代科学知道火是氧气和可燃物到达燃点产生的,[25]木不是唯一的可燃物,石油、天然气(西方四元素理论有气元素)和一些燃点很低的物质都能生火,如初期火柴上面的助燃物用过黄磷、硫化磷,现在一般价格的火柴盒的侧面涂有红磷(发火剂),三硫化二锑(Sb2S3,易燃物)和玻璃粉;火柴头上的物质一般是KClO3、MnO2(氧化剂)和S(易燃物)等。如中国人个人最常用的打火机里面是看起来像能克火的元素“水”一样的液态的丁烷(CH3CH2CH2CH3)。

火生土是木头烧完变成“土”,实际上木头烧完剩下的是草木灰是碳酸钾,碳酸钾是强碱弱酸盐,跟实际上的土的化学分子式是不同的,之前微博说过不同的土有不同的化学分子式。草木灰在古代包括美洲都用来做肥料,也就是“土”应该还能生木,而不只是五行理论的土生金,木是水和土都生,而非五行理论认为的只是水生木。

金生水认为金属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结水。金属自身并不制冷,摸金属觉得冷是金属导热比较快,摸导热快的水也会冷,冷是人需要热量,太阳的热没传过来给人足够接收到,所以人觉得冷,所以应该是无太阳光易生水,夜晚和凌晨有雾水,木、土、植物叶片上和人放在那里都会沾到水“生水”。

水克火认为水灭火,实际上水和火是互克,古代人常常用火烧水喝,如果忘记熄火火一直烧水水就蒸发“没”了,就是火克水了,把一盆水浇到火海或火山里水也会迅速变成气态蒸发掉。现代灭火也不不只用纯水,有效果更好(成本也更高)的化学制品,消防用水也是添加了化学制品。石油等起火了也不能用水浇灭,可以用沙灭,也就是土克火了。有的人炒菜油着火了,想着水灭火结果油水溅射出来导致全身烫伤。[26]

燃烧三要素是有可燃物、氧气和燃点温度,水能灭火是消除燃烧的要素,当把水泼倒向燃烧物体时,水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蒸发带走热量,降低了燃烧物的温度,燃烧物高达不到燃点温度,火就被熄灭了。

火克金是认为火可以融化金属,实际上火还可以克木和水,烧木和烧水也比烧金属容易,古代用火炼金要放大量的木头或木炭(“木”)等可燃物火才能达到很高的温度烧溶金属,没有可燃物火是不存在的,也就是木和火克金。

金克木是金属可以砍断木,金属之所以好砍木是硬度高,现代科技用水枪也能把木和金属切割开,火能烧木同样也克木。

木克土是认为树木可以防止土壤沙化 ,实际上土沙化了还是“土”,只是小了,化学元素并没有变化,并不是让土没掉,沙漠地区种树是把沙抓紧了变成土,如果把沙子和土当做两个东西,树木还生土了。现代建筑用水调和水泥,还生了“土”出来。

土克水认为水来土掩,实际上是利用土的密度隔离水,要说密度高,金属的密度更高更适合隔离水,现代的大坝就是放了钢筋,以前的人也有用同木盆子、木桶和铜脸盆盛水的,只是用土隔离更适合在特定的环境,但是土做水坝隔离水时也要种树木来抓紧土,所以木也克水。土是不能扔水里克水的,黄河以前尤其泛滥,重要的原因是河里的沙子多。现代人们也用塑料盛水和做成软管利于压差洗东西,古人不知道有塑料这号不金不木的物质。

东汉班固收集而成的《白虎通义》/五行 说:

木非土不生,火非土不荣,金非土不成,水非土不高。

这个木是包括植物,水上的植物和无水栽培地植物就不用土也生。火不需要土也能大。水让它高,金属器皿也行,不是只有土才行,金属不容易漏水,不吸水,高的效果更好。

现代的《辞海》也指《白虎通义》是:

自古文经传出现后,在文字、思想、师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家展开了剧烈斗争,今文经学派感到有必要通过皇帝制成定论,以保持其思想上的统治地位。《白虎通》的思想是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派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的延伸和扩大,也是今文经学的政治学说提要。[27]


相关应用的无效性

邹衍忠心为燕惠王服务,却被燕惠王囚禁,其大哭。[28]《汉书》记载其著作“邹子四十九篇、邹子终始五十六篇”《史记》记载其著作《终始》《大圣》《主运》[7],但这些书籍文章自身难保,除在其它书中引有只言片语,都失传。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22]也失传。

五行学说继续被后世发展,秦国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用阴阳五行说的基本观点讲音律和历数,进而推测天体运行、万物生长和历史演变。[29]书完稿后,吕不韦将其公布在秦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告天下只要有人能在书中增删一字,就赏赐一千金。[30]证明吕不韦很自信,但是吕不韦自己被秦始皇逼死[31],吕不韦没能利用其推测出自己的演变得以生存。

刘安是淮南国王,其主编的《淮南子》将道分阴阳的宇亩图式与五行生克的社会体系进行整合,阴阳家正式确立,刘安有“方术之士数千人”,但被告谋反,失败自尽,亲属被族灭,淮南国数千人都伏诛,淮南国灭。[32][33]

汉武帝时,学儒学出身的董仲舒神化儒学(汉朝时道教的三大创始人也是神化老子、庄子的学说),用“五行”来解释一切现象,认为木代表仁、火代表礼、土代表信、金代表义、水代表智。提倡“天人合一”。如董仲舒认为人“有小节(指骨头[34])三百六十六”对应天每一年有366日[35],人的骨头数很好数有多少个,天数也是,这么简单的数据董仲舒都写错了,如此随意也证明他的这些著作也是“政治产物”。

董仲舒的神学引起汉武帝的关注,其通过“天人三策”,促成汉武帝进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他自己则被汉武帝任命为“江都相”,但董仲舒当了九年的江都相,出色的措施不多。相反,他以《春秋》为依据,经常推演阴阳的运行,作一些求雨祈神之类的事而没有多少成效。后高园“火灾”,他上奏章说这火灾是上天发怒,汉武帝大怒,要问罪董仲舒,甚至处死。幸亏他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弟子等人求情,免了死罪[36],出狱后“不敢复言灾异”。

现代《辞海》也指董仲舒:

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试图论证“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假借天意把封建统治秩序神圣化、绝对化。认为人的认识就在于与天意相符,天意“唯圣人能见之”。……[37]

现代《汉语大词典》也指其:

将天道和人事牵强比附,提出“天人感应”说。[38]

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被主流医学采用,《黄帝内经》是第一个(或者说第一个大成者),其认为:

黄帝问曰︰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何如而从,何如而逆,得失之意,愿闻其事。
歧伯对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39]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肝主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黄帝内经》有大量牵强附会“天人合一”,也拿数字五对应各种: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乎五,人亦应之。
……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40]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难经》/六十一难)

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国语》/周语下 说:

天六地五,数之常也。

世间万象被各种牵强附会成五分类: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无常:义 仁 智 礼 信
五色:白 青 黑 赤 黄
(首先颜色远不止这几种,其次现代发现的几色生各色只有红、绿、蓝(RGB)三元素和青、品红、黄、黑(CMYK)四个元素,人类视网膜也是红、绿、蓝三种感光细胞[41])
五位:西 东 北 南 中
五时:秋 春 冬 夏 长夏
(强行多个长夏)
五气:燥 风 寒 热 湿
五味:辛 酸 咸 苦 甘
(少了鲜味)
五脏:肺 肝 肾 心 脾
五贼:怒 喜 哀 乐 欲
(强行多了个欲)
五窍:鼻 目 耳 舌 口
(为什么是舌而不是菊花、尿道口和女阴?)
五志:魄 魂 志 神 意
五养:臭 色 声 味 饮食
五欲:欲臭 欲色 欲声 欲味 欲饮食
五声:哭 呼 呻 笑 歌
五液:涕 泪 唾 汗 涎
五元:元情 元性 元精 元神 元信
五物:鬼魄 游魂 浊精 识神 妄意[42]

五行理论被应用于各种:

  • 用于预测:《为什么说〈易经〉不可信?》《一个曾经喜欢玄学的人说算命》

  • 用于医学:《科学医学的胜利数据》《〈神农本草经〉中的糟粕》《〈本草纲目〉中的糟粕》《〈千金要方〉中的糟粕》。

  • 用于天文:《“五星连珠”的不靠谱》

  • 用于战争:《战争中令人窒息的阴阳五行学》

国外同样也把其几元素论附会到医学里,传入中国影响本地医学,南朝陶弘景《肘后百一方》说:

佛经云,人用四大成身,一大辄有一百一病。

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

经说:地水火风,和合成人。

唐朝王焘《外台秘要》说:

身者,四大所成也。地水火风,阴阳气候,以成人身八尺之体,骨肉肌肤,块然而处,是地大也;血淚膏涕,津润之处,是水大也:生气温暖,是火大也;举动行来,屈伸挽仰,喘息视暝,是风大也。四种假合,以成人身。

清初王宏翰《医学原始》中采纳了古代西医的“三魂说”(草木之生魂,禽兽之觉魂,人类之灵魂),试图把四元素四体液说和中医五行五脏学说相结合:气、火、土、水对应肺、心、脾、肝肾。把肝肾并为一个以对应水,正如中国古代主流医学把一年四季加一个长夏以对应土,都是生搬硬套的为了对应而对应,是拍脑袋缺乏实验验证的产物。[43]

古代主流医学第一书《黄帝内经》的作者不是黄帝,是不知名的后人多次所作[34],“黄帝”二字是托古,这是当时的一种潮流,《汉书》/艺文志 所载书目有十三家十九种挂靠在“黄帝”名下,黄帝的时候要写字也就写在甲骨文上面,不可能写上万字这么多,现代发掘出的甲骨文文字内容都很简单,所以不是黄帝所作。《黄帝内经》继承了董仲舒的学说,很多词句抄自《史记》[9]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而又不说明。其本身也有核心错误,见《〈黄帝内经〉六大错误》。

《汉语大词典》指阴阳五行说:

战国时邹衍把朝代更迭和阴阳五行作牵强比附,西汉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解释天地起源和万物生长。[44]

此说对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天文学、化学和医学等方面,都曾依据阴阳五行的理论进行某些实际观察和经验总结。[29]

老子的入门弟子关尹子有说五行相生相克理论,道家的老子、老莱子和庄子都是拒官避世的,没有用五行或五行相生相克的方式解决当时诸侯力量过大的问题,现代我们知道现代法治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法治与五行学说无关。

道教三大创始人之一的张角按《太平经》中“顺五行”的思维方法,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选定于甲子年甲子日发动暴动,史称“黄巾起义”,但病死,以失败告终。[45]死后被剖棺戮尸,传首京师。[46]

我在《“人心”和“天下”》也写了朝代更迭与缺德有时有关,有许多时候无关,最有关的是武力,武力与五行学说无关。

所以说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出现在观察微观世界的显微镜和地球外世界的天文望远镜都没发明得出来的古代是正常的,而用现代的化学和微观学的角度看相生相克理论,会发现它是简单牵强附会的。

现代科学医学上基于一百多个元素,效果比全球所有的古代主流医学(包括五行医学)都要好得多(《科学医学的胜利数据》),屠呦呦试验的从两千多治疗疟疾的药方筛选出来了604个药方验证,无一达到治疗标准,也证明五行学不是真理。[47]

中国古人乃至原始人的平均寿命与外国相比并不特别,证明五行医学古代并无特效,美国癌症学会官方期刊发表了《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数据》报告显示,中国的癌症发病率和去世率全球第一。[48]中国脑中风死亡率全球第一,高于欧美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49]如果五行医学等中国古代主流学说是真理的话,为什么这样呢?

历代名人批评五行学说

战国思想家、教育家荀子(前313年)批评孟子和孔子的孙子子思将五行附会到仁、义、礼、智、信上: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犹然而材剧志大,闻见杂博。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说,闭约而无解。案饰其辞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之,孟轲和之;世俗之沟犹瞀儒,嚾嚾然不知其所非也,遂受而传之,以为仲尼、子游为兹厚於後世,是则子思、孟轲之罪也。[50]

宋代时,心学创始人陆九渊(1139年)对五行学说予以批评,还引证沙随先生程迴的话予以互证。[51]

清朝翻译家、教育家严复(1854年)也批评五行学说:

□九流之学,如堪舆、如医药、如星卜,若从其绪而观之,莫不顺序;第若穷其最初之所据,若五行支干之所分配……其例之立根于臆造,而非实测之所会通故也。[52]

清朝医学世家[53]、(葛明)家、思想家章太炎(1869年)是清代著名医生俞樾的主要门生,留下不少医学论著。

他认为《尚书》、《周礼》中拿五行来配五脏,只是为了祭祀,跟治病也没有关系。《黄帝内经》超过四分之一的内容大谈五行与脏腑的关系,进而推演出种种治病之法是谬论。[54]其主张尽废五行学说,废弃《黄帝内经》。又否定与《黄帝内经》同期的经典《难经》:

五行之论亦与哲学何与?此乃汉代纬候之谈可以为愚不可以为哲也。

五行之说,昔人或以为符号,久之妄言生克,遂若人之五脏,无不相孳乳,亦无不相贼害者。晚世庸医藉为口诀,则实验可以尽废,此必当改革者也。

自《素问》、《难经》以五行内统五脏,外贯百病,其说多附会。

今即不言五行亦何损于中医之实耶?[55]

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1873年):
阴阳五行为两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直至今日在社会上犹有莫大势力。今当辞而辟之。[56]

诊病应该用这种严密的检察,不能像中国□那些“阴阳五行”的瞎猜。[57]

清朝著名医生叶古红(1876年)说:

经验之言为碎金,而五行谬说则砂砾。今欲整理旧学,殆犹披沙拣金。五行相克说,在所必废。而司天在泉诸神话,尤宜拉杂摧烧,不能使民生寿夭、种族强弱所关之学术,笼罩于蛮云妖雾之中以终古也。

宇内凡百事物,其真理未经发现者,无不可强以生克之义通之。五行说在我国一日不废,大足障碍一切人生日用,使永久不能与实地沟通。

历史学者刘师培(1884年)在《先秦史》写道:

《易经》一书,始于伏羲,成于文王孔子。伏羲之时,未有五行之说,文王孔子不奉五行。故《易经》一书,无一语涉及五行。西汉焦京之流,以《易经》说灾异,杂糅五行学说,已与经文相违,而郑君之注《周易》也,则以金木水火释四象;马融作注,复以四时生五行说《系辞》,宋儒作先天后天图,至谓河图洛书,皆以五行为主,可谓岐中之岐矣。

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周作人(1885年)说:

“以天地五运六气配人身五藏六腑”与西洋中古之以七曜十二宫配人身各器官,阴阳湿燥之说与病源体液说(Humoral'ism)等,药物之形色数的意义与表征说(Theory of Signature),根本上是一致,这种例不必等我外行人来多举,只要请去查世界及中国医学史就可看到很多。

华北名医富雪厂说:

五行生克实为医术障碍。尝考五行之说,起于周末,盛于两汉,唐宋诸儒,谓《内经》一书,全出于汉人伪造,余谓此得半之论也。《灵枢》《素问》与《本草经》,黄帝神农时代实有此书,盖天地有阴阳之气,人受之以生,加之父母之遗传,家庭之习惯,其气质不无偏盛之气质。感触天地阴阳偏盛之气而生病焉,古圣人为之理阴调阳,有效则笔之于书,以为规范,故于人之脏腑营卫,以及方药,无不本阴阳以立说,无所谓五行生克者。汉人迷信五行,乘机窜入,于是医学为之一厄;暨张仲景起于后汉,以六经治百病,其不取五行可知矣;乃叔和搜辑颠倒,又复羼以伪说,于是医学又为之一厄;宋元后医者,未见华元化解剖之书,未经实验,闭门而高谈五行,以饰智惊愚,于是而医学更为之一厄。余未冠时,即承家学,究心脉法,诵习经验,垂数十年,自问于医学稍得门径,窃思著成一书,一以扩古经微义,一以作后学津梁。五行腐说,铲除净尽,精义至言,足以医医,乃授之学者,而告之曰:此黄农仲景之家法也,亦吾之家法也,珍之珍之。[58]

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国学大师梁漱溟(1893年)说:

用心用差了路,即是方法不对。……中国人无论讲什么总喜欢拿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去说。……拿金、木、水、火、土来与五脏相配属,……譬如这个人面色白润就说他肺经没病,因为肺属金,金应当是白色,现在肺现他的本色就无病。又姜若泡黑了用,就说可以入肾,因为肾属水其色黑。诸如此类,很多很多。这种奇绝的推理,异样的逻辑……实在不只是论理的缺乏,竟是“非论理的精神”太发达了。非论理的精神是玄学的精神,而论理者便是科学所由成就。从论理来的是确实的知识,科学的知识;从非论理来的全不是知识,且尊称他是玄学的玄谈。但是他们的根本差异,且莫单看在东拉西扯联想比附与论理乖违……他是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为他根本的道理,而‘阴’、‘阳’、‘金’、‘木’、‘水’、‘火’、‘土’”都是玄学的流动抽象的表号,所以把一切别的观念也都跟着变化了。……中国人既然无论讲什么,都喜欢拿阴阳等等来讲,其结果一切成了玄学化,有玄学而无科学。[59]

用缺乏证据、虚玄而不加界定的抽象词语,在牵强附会自圆其说的框架内,进行似是而非的推理的产物。

陆渊雷(1894年)是民国时提倡“中医科学化”的领军人物,与中医界关系相当密切,曾与主张彻底废除中医(中国古代主流医学)的代表人物余云岫激烈论战。但陆同样也认为中国古代主流医学的“理论基础”(也就是包括五行学说)乃是“凭空结撰”而来,惟药方因有数千年不断试错的经验在其中,尚值得学习总结。[54]

医学家章次公(1903年)说:

五行生克,本来与医学实践毫无牵涉,羼杂到医学里去的桥梁人物,大概是邹衍吧。

杨宽(1914年)《战国史》说:

他(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是从原始的唯物论出发的,结果仍然陷入神秘的宗教迷信中去。

其它相关文献:

  • 《汉书》/五行志。

  • 章启群《秦汉思想史与占星学》,商务印书馆,2013年。

  • 吕思勉《辨梁任公阴阳五行说之来历》。

  • 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

  • 李零《从占卜方法的数字化看阴阳五行说的起源》。


相关阅读:
《阴阳学的问题和未来》
《意念直接改变结果的想法》
《谶纬,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玄学》
《为什么古代主流医学不适合做为现代主要医疗手段?》
《近代名人批评阴阳五行医学集》



来源及释义:

  1.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4/第2868页/驺衍。 ↩ ↩

  2. 《(尚)书》/甘誓。 ↩ ↩ ↩ ↩

  3. 《孔子家语》/五帝。 ↩

  4. 0《(尚)书》/洪范。 ↩

  5. 方舟子《唠科 | 蜂胶,没什么神奇》,科学猫头鹰,2019年3月2日。 ↩

  6. 孔子《尚書 註釋白話導讀: 精編現代版
    》,谷月社,2015年/49页。 ↩

  7. 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 ↩

  8. 此处白话多自百度知道。 ↩

  9. 谌旭彬《阴阳五行”用于治病,是历史开了一场荒唐的玩笑》,短史记,2019年1月25日。 ↩ ↩ ↩

  10.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4/第2546页/阴阳五行说。 ↩

  11. 徐复观《阴阳五行及其有关文献的研究》,《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三联书店,2001年。 ↩

  12. 李山《先秦文化史讲义》,中华书局,2008年。 ↩

  13. 《史记》/封禅书。 ↩

  14. 《史通》/杂说篇。 ↩

  15.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1321页/刘向。 ↩

  16. 台湾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五行:
    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我國古代視為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五者相生相剋,使宇宙萬物運行變化,形成各種現象。
    《百度汉语》/五行:
    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我国古代思想家用这五种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中医用它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 ↩

  17. 李永乐《这个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五行论与元素论有什么区别?李永乐老师讲原子说(2018最新)》,李永乐老师官方,B站,2018年7月16日。 ↩

  18. 《国语》/郑语。 ↩

  19. 第一军医大学中医系 唐铁军 蔡卫华《西方四元素说与中医五行学说之比较》,510515,《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第11期。 ↩

  20. 认知圣经《不证明的话……》,2019年。 ↩

  21. 《关尹子》/八筹 筹者,物也。 ↩

  22. 《汉书》/卷30 艺文志。 ↩ ↩

  23. 《五行大义》/卷2/第四论相生 和 第十论相克。 ↩

  24. 《事林广记》/续集/卷11/卜史类。 ↩

  25. 柴知道《火到底是什么?》,B站,2018年9月14日。 ↩

  26. 认知圣经《认知非越简单越好》,2018年。 ↩

  27.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1》/第71页/白虎通。 ↩

  28. 《后汉书》/刘瑜传 引《淮南子》:
    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为之下霜。 ↩

  29.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4/第2546页/阴阳五行说。 ↩ ↩

  30.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 咸阳 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31.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 第二十五:
    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鸩而死。 ↩

  32. 《史记》: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淮南王安自刭杀……国除为九江郡。 ↩

  33. 《汉书》/卷44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 第十四:
    王闻,即自杀……诸坐与王谋反者皆诛。国除为郡。 ↩

  34. 认知圣经《〈黄帝内经〉六大错误》,2019年。 ↩ ↩

  35. 董仲舒《春秋繁露》。 ↩

  36. 幸福的银《董仲舒的故事》,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2010年8月24日。 ↩

  37.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1/第462页/董仲舒。 ↩

  38. 《汉语大词典》/董仲舒。 ↩

  39.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卷/藏气法时论二十二。 ↩

  40. 《黄帝内经》/灵枢第九卷/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

  41. 《女性能嗅出懦夫味道 挑选与父亲体味相近的男性》,人民网 转 广州日报,2012年11月17日。 ↩

  42. 《五行属性详细解说》,华夏经纬网 转 老黄历网,2010年11月22日。 ↩

  43. 余向东《中医思想剧变3:恽鉄樵的脏腑虚拟化》,2016-03-01。 ↩

  44. 《汉语大词典》/阴阳五行说。 ↩

  45. 曹丕《典略》:
    灵帝熹平中,妖贼大起……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后角被诛,修亦亡,及鲁在汉中,因其民信行脩业,遂增饰之。 ↩

  46. 《资治通鉴》/卷58:
    角先已病死,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

  47. 认知圣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不是从《肘后备急方》得到的方法——获奖的前世今生》,2018年。 ↩

  48. 《2018全球癌症统计数据出炉,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列第一》,医谷网 转 人民日报,2018-12-21。
    《2018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小心这些致癌因素!》新浪财经头条 转 科普中国。
    大阅哥《2018全球癌症年报:中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全球第一【附《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18》全文PDF】》,丁香园,12月6日。 ↩

  49. 杨广《中国脑中风死亡率全球第一 夏季高发应及早防治》,中国新闻网 转 羊城晚报,2010年6月24日。 ↩

  50. 荀子《非十二子》,见 庞朴《竹帛五行篇与思孟五行说》。 ↩

  51. 王士禛《池北偶谈》/五行。 ↩

  52. 严复 译《穆勒名学》,1905年。严复按语。 ↩

  53. 《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学会,2006年/卷36/页45。章太炎:“我(的学问)是医学第一”。 ↩

  54. 谌旭彬《废除中医是民国历届政府共识 阴阳五行理论是凭空杜撰》,短史记,2017-1-21。 ↩ ↩

  55. 章太炎《论五脏附五行无定说》,《医界春秋》,1926年。 ↩

  56. 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1923年5月,《东方杂志》。 ↩

  57. 1926年6月2日北京《晨报》副刊。 ↩

  58. 朱良春 主编《章次公医术经验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3月/28页。 ↩

  59. 梁漱溟,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梁潄溟全集》/第4卷/603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 ↩

一千个不迷信之——五行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