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宁箫语·第45期·再谈学箫误区·20200627
根宁箫语是我的日常随笔,当然,内容主要是关于乐器和音乐的。

《自学箫常见误区》列出了常见的三种学箫误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复习一下。——在此三误区之外,还有一些常见的其他误区,危害不小,值得关注:
1. 错把方法当做理论。由于某些器官的运动是封闭于体内的,除了指法而外,箫的气法、口法、舌法,都存在大量不能通过视觉演示来直接教授的细节。这些细节的操控知识,无疑要通过语言描述、实验启发等间接的办法,来传授和学习。有些朋友错误地认为,只有视觉听觉教学是实操教学,文字形式的描述则一概是理论。这当然是粗疏的错误认知——理论可以通过文字讲述,同时,理论也可以借助视觉听觉和实验的方法进行证实与传授;而上述的各种以封闭于体内器官运动为基础的箫法技术,则必须借助于文字描述和实验描述来传授,如果误把这些文字都当做所谓的“理论”,不去仔细消化吸收,而一味地闷头练习,在了解方法的细节方面,当然就会大大吃亏了。
2. 忽视本质偏爱噱头。这种现象在业余学习者中非常普遍。例如,气法的本质是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并使之纯熟、内化;口法的本质是在保持气道畅通的前提下,建立正确风门形态,并建立巨大的灵活性,以适应各种音准、音量、音色的需要……等等。很多朋友不去利用长音练习、各种实验、徒手操等等有效的针对性训练,来获取这些本质性的能力,而整日热衷于倍高音、特殊颤音指法、花舌、循环换气等——后面这些技术当然具备各自独特的价值,绝不应被忽视,但掌握这些技术,应建立在已获取本质能力基础之上,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换句话说,在已经获取本质能力的基础上,掌握这些技术的难度已经最小化,可说是随用随取;反过来,如果没有获取本质的能力,即使勉强摸清了这些技术的一些细节,演奏者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并不会由此得到什么真正的提升。
3. 对知识源缺乏鉴别。在这个所谓“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获取任何信息似乎都是手到擒来的事儿——搜索一下,社交网络问一下——很快捷。不过,对乐器学习者,尤其是自学者来说,一定要养成对知识来源进行鉴别比较的习惯,所谓“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面对关键的疑难问题,一定要多方求证比较,并抱持怀疑精神,在实践中鉴别、选择正确的方法。在社交网络上最常见的现象,就是自称学习经验缺缺的学习者,前脚还在慨叹自己学得多么艰难,存在多大多大的问题,后脚就去向其他“萌新”传授“经验”了——面对这样的“经验”(当然不是说这种经验毫无价值),自学者若是不加鉴别,照单全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学箫请看 → 根宁说箫视频教程1-6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