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自由选择”——何谓“选择”以及何谓“选择的自由”?
最近跟某位老师探讨了一些关于人生选择之问题。尽管这个话题有点老套,但似乎比“与荒谬共存”更加有实用意义上的紧要。因此今天打算就两个问题浅谈:人们的选择是从哪里来的?以及人是否可以拥有有自由选择? 逻辑论的信奉者们试图相信,作出合理的选择是基于某些理由——我为什么要去做与我去做间存在清晰完整的逻辑链条。换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以为只要知道了一个人背后行动的理由,就必然能够推断出其行动本身。然而,这种看法是割裂的。行动人本身是否能把握到逻辑论者所谓的“原因”是非常值得怀疑的。人类做出决定来源于某种先验的直觉。这种直觉取决于人所处的环境的一手资料。证据是,当人们做出决定后,他们一定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然而,相对于结果的唯一性,做出选择的理由却是要多少有多少。一个较为后现代的理解方法——人们真正作出选择的原因是依照直觉排除掉了其他的选择。成立的条件基于我们相信我们只拥有有限的选择,且除了选择我们的选择之外别无他法。 关于自由选择,我首先想从大家似乎都耳熟能详的“电车难题”始。几日前分享过赫拉利与齐泽克的对谈开篇便提到过这个问题。赫拉利认为“电车难题”其实是一种假两难的思想陷阱,在人类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大概率”会有更多的选择。齐泽克对此问题没有直接回应。但作为一个意识形态论者,大概率可以猜想齐泽克的回答应当是:“是的,我应当基本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要强调尽管人们拥有更多选择,他们依旧是不自由的。”事实上,齐泽克每每提到自由选择,他都会说:“I would prefer not to”——人类恰恰没有不选择的自由。齐泽克曾举过的一个例子是当你站在商店的柜台前,面前充斥着玲琅满目的洗发水。你当然有选择无数种洗发水的自由。然而从更根本上说,这些选择却是早就被规定好了的,而你对此根本无能为力。依照齐泽克的观点,这样的自由是在掩饰人们没有选择的事实,从而造成一种“自由的幻觉”。因此,他才需要强调“I would prefer not to”,以一种肯定的姿态宣称“不选择”之自由。这种“不选择”实则是对意识形态强加预设的一种质疑与反问:“凭什么我只能选择这些而不是其他”——真正的“自由选择”是人类能够选择“选择呈现方式”的自由。然而尽管如此,结论依旧是悲观的:人们还是必然要不断地在本质上相同的有限选择间消耗自己的精力与智慧。 而后,我们的话题依旧会回到西西弗斯。人们常常会后悔于自己的选择——“如果当时那样那样就好了”——我也曾被问到是否会这么想。然而可悲的是,人们从不会且根本把握到问题的正确选项,因为我们都活在环境中,一个荒谬的预设里。我们做的不过是尝试把石头一次次推向山顶,也须面对它一次又一次向下滚落的事实。那么,到底又有什么好后悔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