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F15, F16甚至F22都无法做出像歼20一样的落叶升动作。
首先,我声明一下,落叶升动作是歼20首创(至少以前没有过相同的表演动作),那什么扯F15,F16甚至F5都做过的,不用多说,肯定是假的的。所以某视频宣称的美国某著名侵略者中队的飞行员(冒牌货)出来说什么F15,F16都能做,而且做起来轻轻松松,绝对是扯犊子的。
所谓落叶升,其实就是在垂直(或者倾斜)方向上做爬升时同时做绕速度矢量滚转。从目前的视频来看,歼20做这组动作的当地迎角应该在20-30度左右,并没有太大,因为太大的迎角加上垂直爬升时向下重力的影响,对发动机推力的要求过于苛刻,实际上是没有谁能做得到的,否则转不了两圈飞机就得往下掉了。
【航展歼20新视角。这个角度,非常完美,唯一的缺点就是看不到失速飞控阶段。-哔哩哔哩】 https://b23.tv/1esL8yi
从视频种可以看出,歼20滚转一周的时间大概是3秒钟,也就是说这时候的滚转率达到120度左右,在大迎角时,这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滚转速率。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往下看。
换成F15/F16/或者F22,下面这张图是洛马公司高级工程师查尔斯.威尔逊在弗吉尼亚大学做学术演讲时的PPT材料,给出了不同迎角下F15/F16/F22对应的滚转率。

我们先以歼20做落叶升时的迎角下限来算,当迎角为20度时,F15的滚转率只有大约40度,也就是说这时候滚转一周需要约9秒钟, 9秒钟歼20至少已经转了3周。F16在20度迎角时滚转率和F22差不多,约为100度左右,滚转一周约为3.6秒,看起来与歼20相差不大,但是这只是歼20的下限,如果以30度迎角的上限来看, F15滚转率只有约---10度/秒,基本可以忽略不记了。图中F16在28度迎角时大概可以以60度滚转,按照下降轨迹推测30度迎角时滚转率可能在45度左右,那么滚转一周需要8秒左右,F22在30度迎角时大约可以以70度/秒进行滚转,滚转一周需要5秒左右,这还是在推力矢量加持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推力矢量,其实比F15也好不了多少(上图中已经分别给出了F22有矢量和无矢量下的滚转率曲线)。
由此可知,F15是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做出落叶升动作的,否则他就会从天上掉下来,和外网那个F15飞行员说的一样。F16和F22倒是有做这个动作的潜力,但是只能做到歼20下限的程度,无法做出更大迎角的动作,否则滚转率太低,就有点难看了。
下面看下某人宣称的F16做落叶升的视频:
【F-16表演剪辑 High-G Turn+“落叶升”-哔哩哔哩】 https://b23.tv/obMeEaE
首先这个爬升角度说是落叶升实在是有点勉强,滚转前基本上是水平飞行状态,几乎在滚转开始前一秒增加迎角才有一点爬升的迹象,看起来高度在上升,其实是镜头焦距变化拉出来的距离感而已,而歼20是先大仰角爬升然后才开始绕速度矢量滚转。视频中F16滚转一周大概是2秒,也就是说180度/秒的滚转率,因为该视频F16飞行速度比较大,所以看起来转的动作很大,实际上迎角是比较小的,按照上面图表中不同迎角下滚转率看对应的迎角大概12-13度的样子,离落叶升的迎角实在是差的有点远,我估摸着也就和下图八一表演队的歼10S做的大仰角爬升滚转时迎角差不多大。

可以说歼20目前独创的落叶升机动,很好地体现了歼20大迎角条件下各轴极佳的稳定性和操控,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过失速机动的基本条件,那为什么目前还没有看到做出更大迎角的过失速机动呢。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在纵向配平上,由于没有矢量发动机,虽然歼20实际上具备在更大迎角下的低头能力,但是为了保证在做大迎角机动时有足够的机头下俯余量,目前的飞控实际上对最大可用迎角还是有限制的。这从歼20做落叶升动作后半截鸭翼的下偏角度可以看出,此时为了配平抬头力矩,鸭翼已经有较大角度的下偏。因此要想继续加大可控迎角,实现过失速条件下的无忧虑操作,估计矢量推力还是必不可少的。

到这或许某些人又开始要聒噪歼20不行了,说不能像F35,F18那样无矢量做过失速机动,但是乃们别忘了,F35和F18能做无矢量过失速机动是以牺牲超声速性能为代价的,而这恰恰是歼20最看重的性能部分(注: 其实大迎角矢量滚也是过失速机动的一种, 歼20飞行员在采访中也明确说过歼20具备超机动性)。

而且和歼20同样注重超音速性能的F22其实也是不具备无矢量做过失速机动的能力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图是来自与前面那张图同一个PPT的F22的配平能力图表。

图标上没有给出坐标刻度,纵轴是迎角坐标,横轴是配平力矩,在中间轴左侧表示机鼻上仰,在中间轴右侧则表示机鼻下俯,内侧阴影部分是没有推力矢量时的配平(最内侧是单纯机体,不考虑发动机喷流引射气流影响(JET EFFECT)的情况),外侧的轮廓线则是有矢量时的配平力矩,我们可以看出,在不考虑发发动机气流引射效应(JET EFFECT)的时候,中纵轴中间的某个位置(红色箭头处),F22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低头配平的能力(配平轮廓线处于中线左侧),当考虑发发动机气流引射效应时,F22在某些迎角下才勉强具备一定的低头力矩。但是,作为一架作战用到飞机,必须要考虑做大机动时有足够的下俯余量,因为很多时候在做剧烈机动时还会产生一些动态条件下附加的气动力矩和惯性力矩。我们都知道F16的最大迎角被限制在25度左右,而且必须是在平飞时才可以,做9G机动时限制迎角则变为了15度,这就是因为要考虑足够的下俯余量的需求。
从下图可以看到,F16在25度迎角时下俯余量还是足够的,下俯余量力矩系数大约-0.1左右。 而进入深度失速(即无法下俯)迎角大约在45度左右,但是,要注意到,此图中F16在0度迎角时实际上是静稳定的,也就是平尾无偏转时会产生机头向下的力矩(F16的重心位于重心后限时才是中立稳定,也就是说F16在大多数情况下其实都是静稳定的)

同样,我们看到,前一张F22的配平能力图表中当平尾不偏转时机体也是中立稳定的,这可能是F22某种负载的试验条件下气动中心刚好与重心重合,但是我们都知道F22实际上是大幅放宽静无稳定度的飞机,最大静不稳定度高达-15%MAC(重心位于重心后限时),那么可以认为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处于静不稳定状态的,需要平尾上偏一定角度才能达到中立稳定,因此,上面的低头配平力矩还要减去静不稳定度带来的抬头力矩, 不带矢量时原本就小的可怜的下俯力矩余量可能就已经被完全吃光甚至在某些迎角下进入深度失速而无法下俯。因此,可以确定,F22在没有矢量的情况下,也是做不出过失速机动动作来的,更做不出落叶升的动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