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谈用叠

2023-08-14 09:13 作者:木刀之刀  | 我要投稿

木刀:谈谈用叠


    用叠是汉字独有的一种文字技法。然而,自从泰西语法传入我国,并在理论上逐步成了我们语法界的一尊神明之后,除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领域外,用叠作为一种技法,就逐步陷于停滞。之所以造成这种局面,是因为根据泰西语法建立起来的现代汉语语法,不能用建立起来的语法规则去解释,用叠属于一种什么语法结构,就好比不能解释成语是何种语法结构一样。


    大致而论,用叠有三种主要形式,其一,叠字;其二,顶针;其三,排比。后两种是可以纳入现代汉语语法中去的,这里不论,本文主要谈谈叠字。


    叠字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AA式。如,最最。

2、ABB式。如,红彤彤。

3、ABA式。如,走一走。

4、AAB式。如,么么哒。

5、AABB式。如,高高兴兴。

6、ABAB式。如,研究研究。

7、ABAC式。如,一摸一样。

8、ABCB式。如,有样学样。


    这其中最不能解释,也是用的最多的,是第一种。


    之所以解释不了,是因为泰西语法要求,单词必须事先确定词性。虽然有些词是可以解释的,但相当大的多数都是解释不了的。在实际的使用中,一个词的词性会随着其使用作用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清末明初的马建忠,在他写的中华第一本系统性语法著作《马氏文通》中说,词性随用而定(非原文)。在实际使用中改变词性,是文言文中一种惯常使用的文字技法。在文言文的顶峰——古典诗词中,更是屡见不鲜。比如著名的王安石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将形容词作动词使用。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举了“风风雨雨”的例子,认为前风前雨是作了动词使用。显然,如果我们放下对泰西语法的膜拜,承认汉字这样的表意文字,可以不必遵守表音文字的语法规则,可以不必事先认定词性,使用叠字这个文字技法,就会得到彻底解放。同样地,如果我们承认,表意文字允许在不致产生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和变动词在句子中的常规位置,我们也就可以轻松地解释成语。


    下面简单的探讨一下各类词在用叠是的语法作用。


    用叠之所以得以产生的大致原因,在于表意文字(汉字)本身具有的表意性。正是由于汉字具有表意性,其构造句子的语法就可以十分简单。大致来说,汉字构成词组与构成句子的方式是相同或类似的。从表达的角度来说,词组或句子的构造无非四种:


1、叙。即,谁,在干甚;或,谁,怎么样。前者对应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谓句,后者对应名词+形容词。

2、述。即,作用影响了谁。它对应谓宾结构。

3、饰。即,修饰某个词,这个词可能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4、并。即,两个独立的语法成分并列,我们经常会用“和”,“与”等连词,将这两个成分连接起来。


    也正是由于有这样简单的语法结构,才使得叠字成为可能。其次,省略也是造成叠词的一个重要因素。


    使用叠字的目的,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种。


1、起增强作用。例如,好好学习。前面的“好”强调了后面的“好”,大致是“更加”的意思。

2、由于省略产生的。例如,走走。它应该是“走一走”的省略。前面的“走”是动词,后面的是量词。

3、使文字生动。例如,气喘嘘嘘。风风雨雨。

4、强调每个个体。例如,人人,前面的“人”相当于“每一个”。


    可以说,任何词都可以用叠。下面就各类词举例,作为本文结束。


1、名词。山山水水,年年,月月,天天

2、代词。卿卿我我

3、量词。个个,趟趟,排排

4、动词。看看,作作

5、介词。在在

6、助词。最最,略略

7、序词。每每

8、数词。三三两两,七七八八

9、形容词。苦苦,甜甜

10、副词。好好学习

11、叹词。嘻嘻

12、连词。暂缺


谈谈用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