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2021-10-12 11:04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6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马家湾遗址南邻渭河,北界泾水,西接梁村塬,向东不远即为泾渭汇流处(图一),位于渭河北岸二级阶地,行政区划属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泾渭工业园西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厂区内。2004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该厂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近15000平方米,清理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房址、灰坑和战国至唐代墓葬147座。现将发掘所获新石器时代遗存简报如下。

一、地层堆积及遗迹分布

该遗址地层堆积简单,因早期文化层已遭到破坏,耕土层之下为近代文化层,近代文化层之下即露出龙山时期的遗迹。现以T1北壁剖面为例,简介如下:

第①层:现代耕土层。厚30厘米,灰褐色,土质疏松,包含有植物根系。

第②层:近代文化层。厚70厘米,灰黄色,土质较疏松,包含有植物根系和少量碎砖瓦。

二、遗迹

本次发掘共清理龙山时代的房址5座,陶窑1座,灰坑4个(图二),从各遗迹单位的出土物判断,这些遗迹均属同一时期同一文化的遗存。

(一)房址

5座房址编号F2~F6,均为半地穴式。现分

述如下:

1.F2 位于厂区西北,开口于②层下。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三)。房基平面形状为圆角方形,略呈袋状。上部南北长300、东西宽260、底部南北长340、东西宽280、残高100~108厘米。房内地面及壁面施有白灰,中部有一圆形烧土面,直径82厘米。房址北端中部发现柱洞3处。门道位于南侧偏东,长86、宽76厘米。门道之南发现有活动面,由北向南倾斜,北端呈弧形,东西宽320~450厘米,南北长610厘米,地面有踩踏痕迹,较坚硬。活动面南端发现有道路和渗井,道路位于活动面南侧偏东,东南走向,呈斜坡状,长300、宽200厘米,路面垫有14~18厘米厚的草木灰。渗井位于活动面南端偏西,口径80、深320厘米,井内上部填五花土,下部为淤土。房内填土可分两层:

第1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厚52~62厘米,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第2层,黄褐色土,质疏松,厚46~48厘米,包含夹砂陶片,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可辨器形有罐、盆。

为搞清房址施白灰情况,对房基残存墙壁和地面进行解剖。通过门道西壁解剖可知,壁面先涂抹1厘米厚草拌泥,再涂抹厚0.2厘米白灰,后抹光表面。通过房内中部地面解剖可知,地面可分3层,第一层为草拌泥和厚0.3~0.5厘米的白灰面,其下为草拌泥,厚2~4厘米;第二层为黄褐色土,质坚硬,夹杂有烧土块,厚8~14厘米;第三层为黄褐色土,质坚硬,厚7厘米,有黑色烧烤痕迹,发现陶片一块,可能为早期居住面。由解剖观察,该房址后期在原居住面垫土,长期延续使用。

2.F3

位于厂区西北,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四)。房基平面形状为圆角长方形,略呈袋状。上部南北长320、北宽253、南宽268、残高90厘米。房内地面及壁面均施有白灰,厚5厘米。房基中部偏西发现有一圆形柱洞,直径30、深30、底部填有10厘米厚的碎陶片。中部有灶坑,近圆形,直径80厘米。

门道位于南侧,长45、宽110~130厘米,门道出口东西两侧均放置有不规则石块。门道之南发现有活动面,宽窄与房基基本一致,呈斜坡状,地面有踩踏面,呈黑褐色,质坚硬,厚2厘米,西侧被一晚期灰坑打破。房内填土可分两层:

第1层,红褐色土,厚0~85厘米,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第2层,黄褐色土,厚37~45厘米,包含陶片和石块。陶片多为夹砂灰陶,少量泥质灰陶,素面居多,纹饰可见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罐、斝。

3.F4 位于厂区中部偏东,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五)。房基平面为长方形,四壁呈弧形内收,略呈袋状。上部南北长326、北宽295、南宽288厘米,下端南北长330、东西宽318、残高140厘米。壁面与地面均施有白灰,房基中部偏北有圆形灶台,直径106厘米,表面有黑色烧烤痕迹。门道位于南壁中部,北宽110、南宽90、深60厘米。活动面位于门道南端,呈扇形,东高西低,东西宽460、南北长320、踩踏痕迹清晰。门道东南发现道路,残长360、宽100厘米,踩踏面坚硬,厚6~10厘米。房内堆积可分两层:

第1层,红褐色土,质坚硬,厚60~70厘米,包含少量夹砂陶片。

第2层,黄褐色土,质疏松,厚70~80厘米,包含陶片、红烧土、草木灰。陶片多为夹砂,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纹饰以绳纹居多,可辨器形有双耳罐、鬲。

4.F5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被M49、M53打破。由房基、门道、院落组成(图六)。房基平面为圆角方形,略呈袋状。上口南北长346、底部南北长352、北宽240、南宽320、残高120厘米。房内壁面与地面均施有厚1厘米的白灰。房基中部偏北有椭圆形灶坑,直径90~110厘米,面呈黑褐色,周有一圈红烧土。门道位于房基南部,平面呈梯形,北宽90、南宽104、深130厘米。门道南侧发现有活动面,平面呈扇形,东侧被M49打破,残存部分南北残长212、北宽210、南宽405厘米。

5.F6 位于厂区南部偏西,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半地穴式建筑,由房基、门道、活动场地组成(图七)。房基平面为长方形,四角呈圆弧状,东西长340、南北宽275、残高30~36厘米。房内地面及壁面均施有厚4厘米的白灰。房基中部有一灶坑,近似圆形,东侧不规则,长71~130厘米,残存红烧土和烟熏痕迹。房基西侧部分出现坍塌现象,底部凹凸不平。门道位于东壁偏北,平面呈方形,东西长44、宽66~70、深15~18厘米,北端东西两侧各放置有不规则石块。活动面位于门道东侧,部分被打破,南北残长290~304、东西残宽60~92、底部凹凸不平。

房内堆积五花土,质疏松,杂有少量红烧土块、草木灰,包含有少量陶片和兽骨。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素面居多,纹饰可见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斝、鬲、盘等。

窑室:平面呈扇形,南北150、东西130厘米。窑床被火道分隔,长122、宽30厘米,底部呈东低西高的斜面。南北两侧各有一条8~10厘米宽的支火道,上有不同形状的烧结面残块。

火膛:位于窑室与火门之间,东西96、南北130厘米,壁面均为青色烧结面。

火门:位于火膛与操作间之间,平面呈扇形,宽40、高30、深20厘米,壁面为红色烧结面。

操作间:平面近似瓶形,西高东低,东西长242、南北230、深218~238厘米。填土包含有草木灰、陶片等,以夹砂灰陶为主,次为夹砂红陶,少量泥质灰陶,素面居多,纹饰有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斝、鬲等。另在操作间西南部发现一斜坡路面,长140、宽70厘米。

(三)灰坑

共4个,编号H1~H3、H6,均为袋状。

H1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圆形袋状,平底,口径410、底径460、深60厘米(图九,1)。坑内堆积为灰褐色土,土质松软。包含有少量陶片,以夹砂灰陶为主,少量红陶,素面居多,纹饰有绳纹、篮纹,可辨器形有夹砂侈口罐、鬲、斝。

H2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椭圆形袋状,平底,口径275~300、底径600、深330厘米(图九,2)。坑内堆积为五花土,质疏松,夹杂有草木灰、碳屑。包含有少陶片和兽骨,夹砂陶较多,少量泥质陶,灰陶数量多于红陶,纹饰主要有绳纹、篮纹、方格纹,可辨器形有罐、鬲。

H3 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

(二)陶窑

仅1座。Y2位于厂区中部,开口于②层近代文化层下,由窑室、火膛、火门、操作间组成(图八)。型单位(H1、H2、H3、F2、F3、F4、F6、Y2)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陶器夹砂灰陶数量最多,占总数的73.4%;次为泥质灰陶,占14.4%;夹砂红陶再次之,占8.6%;泥质红陶、夹砂褐陶数量最少,仅分别占到3.2%、0.4%。

纹饰中素面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数的39.1%;绳纹次之,占总数的35.5%,多饰于罐类器物的腹部,均纵向排列;篮纹也占一定比例,占总数的25.2%,多饰于罐类器物的腹部,多横向排列;其他纹饰如方格纹、弦纹,均较少见,各分别占0.1%。

陶器制法有手制、轮制和模制,多为手制,部分陶器器形不太规整,陶胎厚薄不太均匀,少量经过慢轮修整,口部留有同心圆纹路;模制法仅用于三足器的足部,部分袋足内壁发现有“反绳纹”;轮制较少,仅用于小型陶器,少数陶器内壁可见清晰的凹槽,底部可见细密均匀的同心圆纹路,制法已相当成熟。

(二)陶器器形

陶器器形主要有罐、鬲、斝、盆、鬶等5类。

1.罐为数量最多的器形,共25件,占总数的44.6%。形式多样,根据口部形状可分为侈口夹砂罐、喇叭口罐、双耳罐三类。斜腹,平底,颈饰两道浅凹弦纹,肩部磨光,腹饰斜向篮纹。口径12.6、肩径19.4、底径9.6、壁厚0.7、高28.4厘米(图一一,7;封三,6)。

双耳罐 F4∶1,泥质灰陶,侈口,圆唇,束颈,鼓腹,平底,口、腹部由带状耳相连,下腹饰横向篮纹。口径12.3、腹径17、底径9.3、壁厚0.8、高21厘米(图一,8;封三,1)。F4∶7,夹砂褐陶,陶色不纯,侈口,尖圆唇,束颈,鼓腹,口、腹部由带状耳相连,颈饰横向篮纹,腹饰纵向绳纹。壁厚0.7、残高18.2厘米(图一0,9)。H2∶2,泥质灰陶,表面磨光,口部已残,鼓腹,腹下斜收,小平底,腹内壁留有轮制留下的清晰凹槽,底部有细密的同心圆纹路。腹径10.8、底径4.6、壁厚0.4、残高8.6厘米(图一0,10)。

2.鬲 数量较多,共19件,占总数的33.9%。均为夹砂陶,多为口沿残片,可复1~4.侈口夹砂罐(F2∶、F4∶6、Y2∶5、H3∶1) 5~7.喇叭口罐(H1∶1、Y2∶4、原者较少。H6∶1,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F3∶1) 8~10.双耳罐(F4∶1、F4∶7、H2∶2)

侈口夹砂罐 口外侈,颈稍束,腹部圆鼓。F2∶1,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束颈,圆腹,平底,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13.6、腹径18.6、底径11、壁厚0.7厘米,高23厘米(图一0,1;封三,5)。F4∶6,夹砂灰陶,侈口,方圆唇,束颈,圆腹,腹饰纵向绳纹。口径13.6、腹径17.2、壁厚0.7、残高17.6厘米(图一0,2)。Y2∶5,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束颈,花边口沿,腹饰纵向粗绳纹。口径14厘米,壁厚0.6厘米,残高13厘米(图一0,3)。H3∶1,夹砂灰陶,口微侈,尖圆唇,领较高,束颈,腹饰纵向绳纹。口径10、壁厚0.5、残高11厘米(图一0,4)。

喇叭口罐 口外侈呈喇叭状,领部较高。H1∶1,夹砂红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领,呈喇叭状。口径20.8、壁厚0.6、残高9.5厘米(图一0,5)。Y2∶4,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领,颈饰几道浅凹弦纹。口径10.8、壁厚0.6,残高8厘米(图一0,6)。F3∶1,夹砂灰陶,侈口,圆唇,斜直高领,领饰横向篮纹。口径22厘米,壁厚0.8、残高11.2厘米(图一0,7)。F4∶4,泥质灰陶。侈口,尖圆唇,斜直高领,呈喇叭状,折肩,敛颈,下接三袋状足,袋足外鼓。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16.2、高30.8厘米(图一一,1;封三,4)。H2∶1,夹砂灰陶。侈口,尖圆唇,颈微敛,下有三袋状足,足跟较钝,一侧有一宽带状耳,由颈下部起至腹部饰纵向绳纹。口径14、高25厘米(图一一,2;封三,3)。F4∶5,夹砂灰陶,仅存口部,侈口,尖圆唇,束颈,圆腹,口、腹部由桥形耳相连,颈以下饰纵向细绳纹。口径18、壁厚0.7、残高24.4厘米(图一一,4)。F4∶2,夹砂灰陶,下部已残,仅存口部,侈口,圆唇,敛颈,颈部抹光,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19.5、壁厚0.6、残高13.6厘米(图一一,3)。Y2∶3,夹砂灰陶,仅存口部,侈口,圆唇,敛颈,口腹之间有一耳相连,颈以下饰横向篮纹。壁厚0.8、残高15.6厘米(图一一,5)。Y2∶2,夹砂灰陶,仅存口部,口微侈,圆唇,颈微敛,沿外附一带状耳。壁厚0.8、残高11厘米(图一一,6)。F4∶3,夹砂红陶,形体较小,侈口,尖圆唇,敛颈,下有三袋状足,一侧上有一带状耳,颈以下饰纵向绳纹。口径8.2、高13厘米(图一一,8;封三,2)。

3.斝 共9件,占总数的16.1%,多为斝足,口部残片较少。H1∶2,夹砂灰陶,直口微敛,方唇,一带状耳与口齐平。壁厚0.8、残高8.6厘米(图一一,9)。H1∶3,夹砂灰陶,袋足肥大,足尖较钝,表面饰斜向篮纹。残高10厘米(图一一,10)。Y2∶6,夹砂灰陶,袋足呈锥状,足尖较钝,饰斜向篮纹。残高8.4厘米(图一一,11)。H3∶2,夹砂灰陶,锥状袋足,足跟较高,足尖较锐,内壁光滑。残高

19.7厘米(图一一,12)。

4.鬶 数量较少,仅1件,占总数的1.8%。H3∶3,泥质红陶,器壁薄,平口,前端有流,呈葫芦形,高领,下接三袋足,一侧有一带状耳,略高于口部,耳饰六道纵向凹弦纹。口径11.4~12.4、壁厚0.3、残高15厘米(图一一,14)。

5.盆 数量较少,仅2件,占总数的3.6%。F6∶1,泥质灰陶。敞口,方圆唇,斜腹,平底。口径16、底径8.7、高4.5厘米(图一一,13)。

四、结语

发现为进一步认识客省庄二期文化的内涵提供了新的资料的整理,我们对这批遗存的文化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

清理的5座房址均仅残存房基部分,平面为圆角长方形或近方形;房内中心处设灶,地面与墙面均普遍涂抹白灰;门道多朝南,门外有可能是院落的踩踏面,有的还与聚落中的道路相连。从结构方面看,残存的墙壁均向内弧收,房基四周及居住面少见柱洞。相似结构的房址还见于陕西旬邑下魏洛龙山时代遗存[1],故很可能是窑洞式建筑。

遗物方面,陶器以灰陶(87.8%)为主,兼有少量红陶和褐陶;陶质以夹砂(82.4%)为主,泥质较少;纹饰有素面(39.1%)、绳纹(35.5%)、篮纹(25.2%)、方格纹(0.1%)、弦纹(0.1%);器形有的罐(44.6%)、斝(16.1%)、鬲(33.9%)、盘(3.6%)、鬶(1.8%)等。上述特征均与陕西长安客省庄遗址二期[2]、临潼康家遗址[3]相同或相近。因此,该遗址文化性质应属渭水流域的客省庄二期文化。

马家湾遗址的发掘,出土了一批客省庄二期文化的遗迹和遗物,特别是这批房址的。该遗址位于关中中部的泾渭交汇处,新的发现对于进一步探讨客省庄二期文化的时空分布及区域性特征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领队:焦南峰

发掘:焦南峰 王保平 马永嬴 杨武站 曹 龙

绘图:刘君幸

照像:张明惠

执笔:马永嬴 杨武站 曹 龙 邸 楠

陕西高陵县马家湾遗址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