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
陕西高陵县宝诗佳公司汉墓发掘简报
选自《华夏考古》2007年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摘要:20 0年3月,为配合陕西高陵县泾河工业园宝诗佳公司的基本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在其宿舍楼地基内发掘清理了两座汉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因它们位于汉景帝阳陵的陪葬墓园范围之内,故它们的发掘对于研究阳陵陪葬墓园的历史沿革等相关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00年3月,为了配合宝诗佳公司基本建设工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阳陵考古队对该公司的征地进行了考古钻探,共钻探出墓葬12座。同时,对职工宿舍楼基槽内编号为200BSJM12、200BSJM9(分别简化为M12和M9)的两座墓葬进行了发掘清理,现就这两座墓葬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宝诗佳公司位于高陵县泾渭镇梁村七组北塬上,东临204制药厂,西临海浪化工公司,南眺渭河,北临天维生物公司。此处属咸阳原的东端,渭河三级台地,地势高亢,平坦开阔,土厚水深。(图一)
二、墓葬形制
M9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东西向,方向126°。墓道为长方形竖穴斜坡墓道,坡度约21°,开口深0.70米,底部距地表8.20米,上端口长12米,宽1.10米;墓道西侧中部偏北有一圆形盗洞,编号D2,直径约0.70米。甬道在墓道西端,为斜坡拱顶土洞,坡角21°,长3.40米,宽1米,高2.20米。甬道前端,有一盗洞,编号D1,直径约0.60米。封门仅存中间部分,为土坯建构,宽0.30米,残高0.70米。墓室为拱顶土洞,长4.30米,宽1.80米,高2.5米。墓室前部有一盗洞,编号D3,直径约3米。墓室东北角被M12打破。葬具残存部分可看出为一棺,残长1米,宽0.80米。棺内人骨架已被扰乱无存。在墓室前端盗洞扰乱范围内,出土有陶器残片、铜器残片、柿蒂形铜饰、泡钉以及铁环首刀1件。(图二)
M12为东西向,方向60°,由墓道、墓室两部分构成。墓道在墓室东侧。墓道为长方形竖穴斜坡墓道,坡度约28°,开口深约0.70米,底部距地表8米,上端口长8米。墓室为砖拱顶洞室,长4.20米,宽1.45米,高1.70米,墓室顶部为拱顶,壁用砖横长平放错缝垒砌,共12层,高1.10米。南、北两壁每层1块砖,西壁每层3块砖。砖长36厘米,宽18厘米,厚8.7厘米。墓室底用方砖平铺,4列12排,方砖长35厘米,厚6厘米,墓壁砖压于铺地砖之上。封门已经被破坏,用残半砖及草拌泥垒筑,宽0.20米,高1.50米。墓室内有棺一具,东西向放置于墓室的南侧,较靠近墓室的后端,棺长2.30米,宽0.65米,棺板厚约0.05米。棺内人骨架大部分已朽成黄色骨粉末,仰身直肢,头向东,面向不清。人骨架口部有骨蝉1件,头部左上方放置铜镜1件,左手外侧有铜钱34枚。棺北侧与墓室北壁之间,整齐有序地放置有陶器、铁器等随葬器物。除陶灶外,随葬的陶器均为釉陶。(图三)
三、陶葬器物
M9仅在盗洞范围内出土几件陶器、铜器残片,零散的车马器以及铁环首刀1件。M12出土有陶器、铁器、铜器等近30件。
1.陶器
罐、盒、壶、灶、鼎、灯、奁、博山炉等,除特别注明胎色外,余者均为泥质红陶。
5件。形制相同、大小稍异,轮制,圆形筒状,伞状顶,圆口稍敛,圆唇。口部周围有一周细弦纹,其与项部边缘之间有六条等距分布的竖棱,直腹,三小矮足,兽形。腹部等距饰三组弦纹,每组三道。通体饰绿色釉,部分脱落。有的里面有粮食遗存。标本M12∶2,高39.50厘米,口径9厘米,唇宽0.50厘米,腹径23厘米,底径23厘米,足高5厘米。(图四,1;图版一二,1)
罐5件。形制、釉色基本一致,依据器物特征可分为两型。
A型:3件。重唇口,溜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底内凹。通体施绿色釉,大部分脱落。标本M12∶1,通高14厘米,口径6.60厘米,腹径16.10厘米,底径9.20厘米。(图四,7)
B型:2件。形制基本同于A型,底部稍平。标本M12∶2,通高14.50厘米,口径6.50厘米,腹径16厘米,底径8.50厘米。(图四,9)
盒2件。轮制,子母口,斜直腹,稍弧,平底稍外鼓,矮圈足;有盖,盖弧鼓,上部较平,盖上有一圈矮突棱。通体施绿色釉,部分脱落。标本M12∶14,通高14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9.50厘米,足高0.90厘米。盖上突棱宽0.70厘米,高0.70厘米,直径9厘米。盖径16.40厘米。(图四,3;图版一二,2)
壶 1件。标本M12∶7,直口,束颈,溜肩,圆鼓腹,高圈足,略外撇。肩部饰三道阴弦纹,并对称堆塑两铺首衔环,腹部饰三道阴弦纹。通体施深黄褐色釉。高47.10厘米,口径14.30厘米,唇宽1.30厘米,腹径3厘米,底径15厘米,足高4厘米。(图四,5;图版一二,6)
博山炉 1件。标本M12∶8,形如豆状,圆盘形底座,鼓腹较深,博山盖,镂空,子母口,圆柱状短柄,中空。盖施绿釉,炉身施黄褐釉。通高17厘米,口径4.90厘米,腹深5.20厘米,腹径9.10厘米。盘形底座直径13.50厘米。(图四,8)
鼎1件。标本M12∶12,子母口,双附耳,外撇,腹稍弧,圜底,三兽蹄足,瘦高,盖弧鼓。其上等距分布三小乳丁,乳丁中间堆塑一钮及环。通体施绿色釉。通高18.50厘米,口径13.30厘米,腹径18厘米,足高8厘米。(图四,6;图版一二,5)
奁1件。标本M12∶13,直筒身,平唇,平底,三兽足,博山盖,口部饰一道阴弦纹,通体施绿釉。通高31厘米,口径2厘米,唇宽1厘米,足高5厘米。(图四,2;图版一二,3)
灯1件。标本M12∶16,灯盘为直口,方唇,浅腹,灯盘内中央部位稍向上凸。空心柄,较短,大喇叭形圈足。通体施绿釉。通高8.80厘米。灯盘口径8.50厘米,唇宽0.70厘米,底径7.10厘米。(图四,10;图版一二,4)
灶1件。标本M12∶6,泥质灰陶,灶体平面呈梯形,前端方,后端弧圆,上有两灶眼,前后排列;后端有烟囱,粗短,外撇,中有小孔;前端有火门,直口方形,紧贴火门三面饰菱形纹,灶体置于带四足的长方形陶板上,板前端长出灶前沿6.50厘米,其下四个方形柱足,灶上置一甑一釜。通高(带甑)15厘米,长26.50厘米,宽13厘米;陶板长32.50厘米,厚0.90厘米;足高3厘米。(图四,6)
2.铁器
有釜、环首刀、削等。
釜1件。标本M12∶21,模铸,直口,圆唇,矮颈,溜肩,鼓腹,腹下斜内收,小平底。由口部至底部有两道对称的细凸棱,应为范缝。高9.50厘米,口径7.50厘米,唇宽0.40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5厘米。
环首刀1件。标本M9∶3,残断,柄部圆环粗细不均。环径约2.30厘米。残长约8.60厘米,柄宽2厘米,厚0.40厘米。刃部宽1.50厘米,厚约0.20厘米。(图五,1)
削 1件。标本M9∶4,残断,残长约7.50厘米,宽1.50厘米。(图五,2)
3.铜器
铜镜1件。标本M12∶18,胎较薄,圆形,镜面略弧鼓。圆形钮座,钮座外为八内向连弧纹,其外为两道锯齿纹,二者之间有铭文为“见日之光,天下大明”。镜缘较窄。直径7厘米,沿宽0.30厘米,厚约0.30厘米。(图六,1)
泡钉4件。标本M9∶2,头盔状盖,内为一小钉,盖径约1.60厘米,钉长约1.50厘米。(图五,3)
柿蒂形铜饰2件。标本M9∶1,铜质,模铸。柿蒂形,四瓣叶,较薄,中间有一小孔,其叶瓣长约2.60厘米。(图五,7)
4.铜钱
全为M12内出土。完好者34枚,均为五铢钱,肉好周郭,制作规整,可分三式。
Ⅰ式:标本M12∶20,“五”字交笔处直,“铢”字下横划圆折。直径2.60厘米,径0.90厘米,小端直径0.50厘米。(图五,6)穿宽1厘米。(图六,2)
Ⅱ式:标本M12∶25,“五”字交笔处缓曲,“铢”字下横划圆折,稍外撇。直径2.60厘米,穿宽1厘米。(图六,3)
Ⅲ式:标本M12∶26,“五”字交腹曲笔,上下横出头,“铢”字上下横划方折。直径2.35厘米,穿宽1厘米。(图六,4)另外,M12还出土有4枚减轮五铢,均已残断。
5.骨器
骨蝉 1件。标本M12∶19,磨制,蝉形,头部有简单的刻划,线条较粗,背上有脊,前部正中镶嵌一透明物。长3.90厘米,宽2.20厘米,重约10.10克。(图五,5)骨塞 1件。标本M12∶24,磨制,大致呈圆锥体,无纹饰。长1.7厘米,大端直
6.车马器
车1件。标本M9∶6,铅质,模铸。残,圆形,剖面呈“T”形,大端直径2厘米。中有小孔,孔径1厘米。残长1.60厘米。(图五,4)
四、结 语
M12出土的日光镜为西汉中晚期至新莽时期的典型器物[1],同时出土的陶器除灶为泥质灰陶、壶为深黄褐色釉外,其余均为绿色釉陶。棕黄色釉陶及绿色釉陶相继出现于西汉中期,主要流行于陕西地区以及黄河中下游一带。到东汉时期,绿色釉陶大为流行,并普及到长江中下游地区[2]。M12内所出的釉陶器,从其制作水平、烧造火候及施釉等方面来看,已处于较为成熟的阶段。同时,减轮五铢出现于东汉末年,此种钱是当时经济衰退、货币贬值的产物[3]。由此,M12的时代大致可以确定为东汉晚期。
M9的形制与西安市西北医疗设备厂M132、M170等西汉早期墓葬[4]较为相似。但是,其内由于盗扰严重,未出土有明确时代特征的随葬器物,故其时代难以确定。我们只能依现存的打破关系确定其早于M12。
此次发掘的两座墓葬位于汉阳陵的陪葬墓园东端,从其所处位置、时代及其规格来分析,它们并不是用来陪葬阳陵的。在阳陵陪葬墓园内诸如此类规格的墓葬分布极多,其时代也均在西汉晚期以后。这些墓葬的分布没有规律,有的在墓园里面与大型的陪葬墓距离较近,或许与大型墓葬有家族上的关系;有的距离大型的陪葬墓较远,打破墓园的围沟,显示出墓葬本身在下葬时已经没有或忽略了墓园之类的概念。由此看来,到了东汉末期,随着阳陵陵园、陵邑等设施的日趋衰落,阳陵陪葬墓园的陪葬制度已经不如早期那么严格。这对于我们研究汉陵陪葬制度以及阳陵陪葬墓园的沿革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领队:焦南峰
发掘:王保平 马永嬴 李 岗杨武站 曹 龙
照相:王保平
执笔:曹 龙 杨武站 马永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