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庄子随感
1
读陈鼓应注释的《庄子》,又结合最近所读的《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胡适谈治学方法》,深感庄子的自然主义倾向——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庄子那个年代并没有“自然主义”的说法。庄子的思想在自我塑造上,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所以《逍遥游》《齐物论》中的“天人一体”、“万物无别”才频频被人提及。然而庄子的思想又天生与文字相悖——既然“道”是不能言说的,不能辩论的,甚至不能思考的。《庄子》一书的作成,反而是如同庄子本人所说的“因治而乱”了。同时庄子思想在政治上,又几乎没有实质功效:庄子的理想世界是小国寡民,人口固定的晚期原始社会,因而其言论在今天看来是“反知识”、“反智”的,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总而言之,我初读《庄子》,觉得这是很矛盾的文本,对于我这样的普通人,或许只能“弱水三千,但取一瓢”而已,虽说如此,陈鼓应先生及各种学者,对《庄子》文本去伪存真,考据注释的努力,依然是我敬佩的。如今的世界,离《庄子》的理想是越来越远了,读一读《庄子》,自己意会而不与人辩论,或许能让自己稍微接近《庄子》中的那个理想世界。
2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社会出现问题,是“道德败坏”的缘故。然而庄子说:世间万物本来是没有分别的,是人造的概念制造了人与物,人与人的隔阂。“仁义道德”出现的时候,世界就已经走向堕落了,为了维护仁义,又产生了“法律”这种东西,束缚了人的天性,于是世界就陷入“治乱”的死循环里。
庄子的观点是否正确?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见解。而我想的是,为什么庄子的后继者那么少?为什么不是庄子主导中国的思想世界与政治体制,而是孔子?
或许是因为人们都害怕“不确定性”,所以哪怕是“注定变坏”的制度,也能给人带来短暂的“麻痹感”,这种东西,过去是政治、是烟酒;将来可能就是元宇宙,赛博反乌托邦。
公众号@罐头企鹅九九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