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褐藻】特殊的马尾藻、卷起来的团扇藻

写在前面的话:
本系列专栏是关于常见的水族观赏藻类的介绍、展示、饲养要点、个人体会
参考书籍《在日本可以看到的388种海藻写真+生态标本》等
参考网站:algaebase.org 、Wikipedia等
图片来源见水印
由于个人感情包含较多、体会和饲养经验主要来自玩家交流讨论整理,并不具有学术严谨性。但本着快乐饲养的前提,应该是勉强够用来参考。同时由于个人整理,可能会出现错误,欢迎大家指出,欢迎大神拍砖,一同交流学习。
特别提醒:
这是茉莉某天突发奇想开着挖掘机挖的一个大坑,因为茉莉临近考研,本系列专栏随时面临长期不更新、停更甚至断更,大伙们看着图一乐呵就行

接上期
马尾藻科下特别有意思的另一个属:喇叭藻属 Turbinaria
与常见马尾藻气囊分明不同,喇叭藻的气囊与叶达到了腰马合一合而为一的程度,锯齿状的叶加上后凹的气囊让喇叭藻名如其实,如同挂上了一串喇叭一样。在饲养上和其他马尾藻属类似,但喇叭藻定水后生长更慢,更加耐造,但也相对其他马尾藻属来说更加不容易定水

顺便贴其他两种常常被当做马尾藻的藻



这个中文没查到,茉莉是废品,呜呜呜
接下来就是这次专栏的主角
去海边赶海时,常常见到潮间带中部乃至潮下带,生长着一群盘曲折叠的如同米黄色连衣裙裙摆般一样的生物,堆叠在一起如同一朵朵花在浪花激溅的后方绽放。这些“花朵”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动物还是植物?

有人说我知道,这是某种苔藓虫,之前在dy上看无穷小亮赶海那期讲解过

然而真正的苔藓虫长这样,确实有点像

显然这并不是苔藓虫,也不是动物,而是一种植物,一种名叫团扇藻的藻类
你这话说出来要是给张辰亮老师听见了,你信不信第二天藏狐坐飞机过来揍你?

团扇藻Padina
隶属于褐藻门(Phaeophyta)褐藻纲(Phaeophyceae)网地藻目(Dictyotales)下的独苗苗科——网地藻科(Dictyotaceae),而网地藻科常见的属便是网地藻属和团扇藻属,全世界仅有不到20种,而我国差不多有其中一大半品种的分布。
团扇藻的藻体呈褐色,常因为藻本身不同程度钙化灰白色,圆扇形,藻体薄而脆,成簇生长以粘丝假根固着在基质上。藻体生长时从最外缘开始,圆弧状往外长,内侧较“老”的部分生长缓慢,常应曲折的张力差而导致藻体不同程度的纵裂,让生长圆弧的藻体裂开形成扇形,同时裂片边缘应力卷曲,让整个簇生的藻体形成团状褶皱的姿态。钙化往往从底部开始,局限在单个叶片。
在饲养上
世界范围内(其他几个知名鬼佬的论坛都翻过了,根本没相关帖子)都极少玩家能拍胸脯说自己养定团扇藻的,其一是本身藻养定困难,其二是的确玩团扇藻的少之又少。
但实际上,仔细想想,能在潮间带纵横的褐藻,真的有那么脆弱吗?实则不然,团扇藻生命力强,生长迅速,虽然不如同个大家族马尾藻和隔壁蕨藻等一众绿藻,但生长速度也算在潮间带的佼佼者了,在死珊瑚成为相对的优势物种遍布这片碳酸钙质区。
那就引出了团扇藻的饲养需求特点,水体高钙和高kh,喜好附着在碳酸钙基质上的团扇藻自身也会囤积钙质部分片状钙化以增加自身韧性,好在浪涛击打下的潮间带里稳坐一席之地。
一般要求其实和饲养小水螅体的硬骨珊瑚类似,kh维持在7.5—9间,水体游离钙含量最好维持在400—420ppm间。pH值同时尽量不要跌破到7.2以下。
团扇藻的生长扩殖时间多在我国的夏末冬初,团扇藻生长需要温度,但是并不能耐热,因此水箱维持在常规的20—24摄氏度即可。在营养方面,因为大量钙质的狂暴吸收,团扇藻对其他元素的需求量也稍大,应在水族箱中做到定期检测补足。同时在两大常见营养盐上,团扇藻和马尾藻一样的对高p环境并不耐受,对高n(非水体)则着重吸收。
在另一方面,团扇藻生境的水流激勇,而且团扇藻的叶片随水流摆动性并不好。因而在水流要求上则为强大的循环环流但避免对吹。稍微轻松的是在光照上,团扇藻对光照要求并不严苛,基本正常水族照明即可。
这样看下来是不是其实和马尾藻一样并不是太超规格的饲养条件?仍然处于just Soso水平。
那为何团扇藻难以养定?其原因是团扇藻抗逆性并不强,且叶片薄脆。这意味着按大多数玩家常规的购入方式—快递运输对团扇藻来说便成为了一个一睡不醒的噩梦,快递的长时间运输和沿路的颠簸摇晃,让大多数玩家在收到团扇藻的时候拥有极差的开包体验:一包藻的碎片。就算偶有完整的部分,在下缸几天到一周时间内也会逐渐碎完。
对于这种情况的的解决办法有两种:一是一次性购入大量的藻种,比如你一次买它个十斤八斤,就算外面的碎完了,也不至于在包装里一片完整的都找不到是吧。另一个就是让买家合理打包,采用纤维网兜(就搓澡球那个网就行)兜住后采用袋内固定湿点(比如固定保湿棉)的方式干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货的成活率和后续的养定几率。而自己采集的,完整的则比这些更加容易养下来,前提是自己运输也得注意。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如何彻底解决团扇藻运输的问题,茉莉也没试过,也没办法实验,说不定哪天有个富萝莉包养茉莉了就有机会尝试解决这个问题呢(笑)
接下来展示常见的团扇藻属下种,还有常见类似团扇的其他藻类。

正如其名,很大的玩意,可以轻松超过18公分(无端)

有大自然有小啦

东海常见

台海、南海常见

南海常见

粉团扇藻的特征是团扇周围有一圈绒毛。它比其他团扇藻更加耐造,可以分泌特殊脂质成分来锁水保湿,抗晒的佼佼者,也因为这个特殊成分,很多化妆品和医药对这方面也有研究利用。
接下来是一些非团扇藻属的也常被当做团扇藻的小可爱



团扇藻其实有点像山里树上的银耳,也确实是有将团扇藻称作海木耳的别名,但常规说的海木耳并非团扇藻,也没谁见说拿团扇藻来吃的,长得像可以吃的但没人拿来吃,相必不好吃吧。

不过茉莉对这个更多想到的是著名小吃:猫耳朵

那么这次专栏就到这里结束啦
下次专栏应该是巢沙菜什么的啦,咱们下期再见(咕咕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