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世智:走近市民社会的西安地区校园戏剧
相对于个人和家庭而言,校园本身也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从校园戏剧社团内部来看,戏剧社团是校园中最具社会性的社团,从校园戏剧与社会的关系来看,校园戏剧本身也具有一定程度的社会化。但校园与校园戏剧毕竟与校外现实社会始终保持着一定距离,在整个戏剧界(戏剧场域)中,与主流戏剧和商业戏剧相比,校园戏剧始终是“象牙塔”里的艺术。

与校外戏剧界和现实社会之间既保持一定距离,又存在双向动态的融合与交叠恰恰是校园戏剧应有的生存状态。因此,社会化始终是校园戏剧中的一个现实问题。不论是从主体性还是艺术规律的角度来看,校园戏剧都应该走出校园,到市民社会中反映现实社会,展示艺术创造,传播戏剧艺术。也就是说,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化程度即是校园戏剧的发展动力,也是戏剧艺术规律的基本要求。
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一直在追求社会化。但自五四时期以来,除了抗日战争初期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外,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校外演出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参加戏剧节和各个学校戏剧社团之间的交流。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社会化程度较高的校园戏剧,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在文化性质上虽然也是现代戏剧,但从戏剧活动的社会化程度来看,仍然是“校园中的戏剧”。

在2007年首届陕西省校园戏剧节的举办过程中,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开始集中进入普通市民的视野,走贴近市民社会的发展道路。陕西省校园戏剧节至今已举办了七届,给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提供了一个展示实力、传播戏剧艺术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发展。
但陕西省校园戏剧节一直没有采取集中会演的方式,戏剧节期间的大部分演出活动还是在各个戏剧社团所在学校内进行,没有真正走出校园,走进市民社会演出。而北京、上海等地举办的戏剧节,如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和上海市大学生话剧节,都是在市内大剧场集中会演。与北京、上海地区的校园戏剧相比,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的社会化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校园戏剧社团在戏剧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也没有凸显出来。

2013年10月至12月,陕西省戏剧家协会和陕西省教育厅等部门联合举办的“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这次话剧节不仅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社团提供了一次走进市民社会演出的最佳机会,也成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创新能力与综合实力的一次集中展示。在这次话剧节上,报名参赛的30多个戏剧社团大部分都是西安地区高校的。
它们在经过初赛后,选出15个戏剧社团的15个剧目进行复赛,并于11月16日至12月10在大华•1935剧场举行公演。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在这15个戏剧社团中,西安交大剧团和陕师大剧团从成立之日起就定位较高,运营高效,一直走贴近市民社会的道路。小黑剧社和紫香槐话剧社都是西北大学的戏剧社团,它们也一直在演剧实践中探索运营方法,并努力到校外传播戏剧艺术。

冯从吾剧社和西外话剧社管理不规范,但它们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坚持正常运营。在它们中间,成就最大,影响最大和社会化程度最高的是西安交大剧团和小黑剧社。西建大剧社、西体剧社和假面话剧社演出的剧目和走出校园公演的次数都较少;不仅社会化程度不高,而且社团属性弱化,不符合一个正规戏剧社团的基本要求。在它们的参赛剧目中,西安交大剧团的《抉择》,小黑剧社的《武贰》,冯从吾剧社的《家里的玩偶》和西建大剧社的《秦家院子》是其中较优秀的剧目。
除了各种“戏剧节”外,西安地区常年不断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各种艺术节也为西安地区校园戏剧走近市民社会提供了较大场域和较多机会。西安地区众多剧院剧场也为本地校园戏剧社团走进市民社会演出提供了方便。

这里不仅有易俗社大剧院、人民剧院、五四剧院、新城剧场和东风剧院等众多历史悠久的剧院剧场。新世纪以来建成的西安音乐厅、大华•1935剧场和陕西大剧院也成了西安地区重要的戏剧演出场所。而且“西安市目前登记在册,具有演艺资格的小型场所大约有30 多家。” 因此,西安地区校园戏剧在社会化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多的选择机会。只要不断努力,完全可以赶上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校园戏剧的社会化程度。
这个时期,在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的同时,西安地区的校园戏剧中也出现了一些艺术价值较大的剧目。生如夏花剧社的《爱,不殊不忘》,西法大剧社的《牡丹亭》和比较戏剧工作坊的《契诃夫笔下的爱情》可以分别作为原创剧目、改编剧目和后现代戏剧的代表。《爱,不殊不忘》不仅选择了普通市民家庭生活题材,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老年人物形象,是较有深度的现实主义剧目。

《牡丹亭》不仅成功地把戏曲改编成了话剧,而且把正剧改成了悲剧,是校园戏剧改编剧目中难得的创新之作。《契诃夫笔下的爱情》巧妙解构、重新安排了契诃夫剧作中的三段故事。原作中的内容在剧中被撕裂、解构,即使观众能看出某些片断也不再具有原来的内涵。该剧在相互没有联系的事件拼贴中呈现出的是编导新的思想观念和美学追求,是西安地区校园戏剧中最优秀的后现代主义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