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陕西高陵麦张村遗址调查简报

2021-10-12 11:00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陕西高陵麦张村遗址调查简报

选自《西部考古》第六辑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内容摘要:麦张村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药惠管委会麦张行政村麦张自然村北约100米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新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为研究当地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分布以及与杨官寨等遗址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前 言

麦张村遗址是西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省高陵县药惠管委会麦张行政村麦张自然村北约100米(图一),地理坐标北纬34°31′55.7″,东经109°07′10.2″,海拔约370米。从该遗址所在的地理位置来看,位于高陵县东北部,遗址所在地为渭北黄土台原——奉正原,其南约9公里处有渭河自西向东流经,平均海拔360~380米,地势平坦。遗址所在地的土壤属灰黄色疏松状垂直节理发育的砂质黄土,含盐碱量较大。该地区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冬夏季节长,春秋季节短,夏热、冬冷、春暖、秋凉,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降水量540mm左右。最高气温41.4℃,最低气温-20.8℃,平均气温13.3℃,平均相对湿度71%,平均日照2125小时,适宜农作物生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含水层深15~35米,单位涌水量6~20立方米∕时米,水质略苦涩。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遗址除东北角被西安市鸿胜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所压外,其余均为农田,主要种植麦子。整个遗址地势平坦,地面散见陶片。另外,在遗址北侧虽有局部断面暴露,但因厚度不足1米,尚不足以判断文化层厚度。从已暴露部分观察,文化层堆积呈深灰色,土质疏松,包含有少量泥质红陶片、夹砂灰陶片。在踏查过程中,我们特别对一村民在挖坑过程中翻出来的陶片进行了集中采集。本次采集的遗物以钵、罐、尖底瓶等为主,还有部分彩陶片,这表明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现将本次调查的主要收获简报如下:

一、陶质、陶色、纹饰、器型概况

1.陶质:采集物的陶质有泥质红陶36片、泥质黑陶27片,夹细砂红陶29片、夹粗砂红陶20片,夹砂黑陶10片。总计采集陶片122片,其中泥质红陶片,占29.5%;泥质黑陶片,占22.1%;夹细砂红陶片,占23.8%;夹粗砂红陶片,占16.4%;夹砂黑陶片,占8.2%。

2.陶色:以红陶为主,占69.7%;也有少量泥质灰陶,占30.3%。

3.纹饰:以细绳纹为主,还有交错绳纹、凹弦纹、凸弦纹、戳刺纹等。

4.彩陶:数量较少,仅6片,主要为泥质红陶,纹饰主要为黑彩。种类比较单一,主要为带状纹饰,有宽带黑彩、细长条黑彩、圆弧状黑彩等。

5.器型:有敛口钵、折腹钵、折沿盆、罐、尖底瓶等,其中以敛口钵的数量最多。

二、采集物的种类

1.采:1,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方圆唇,敛口,素面,残高3.1、厚0.5厘米(图二:1)。

2.采:2,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尖圆唇,敛口,外壁素面,内壁下部涂黑彩,残高3.5、厚0.5厘米(图二:2)。

3.采:3,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尖圆唇,敛口,外壁呈黑色,内壁呈红褐色,残高3.8、厚0.8厘米(图二:3)。

4.采:4,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方圆唇,敛口,腹上部施以一道宽带黑彩,残高4.5、厚0.5厘米(图二:4)。

5.采:5,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方圆唇,敛口,素面。沿下略内折,残高4.7、厚0.5厘米(图二:5)。

6.采:6,钵口沿残片,泥质红陶,尖唇,敛口,外壁残留有轮制时的细小抹痕,似细密的弦纹。残高4、厚0.7厘米(图二:6)。

7.采:7,彩陶片,无法看出器型,质地为泥质红陶,外壁饰四道条状黑彩,残高4.5、厚0.5厘米(图二:7)。

8.采:8,彩陶盆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折沿,方唇,敛口。沿及唇部施黑彩,外壁上部施一道细长条状黑彩,外壁下部亦施黑彩,似一图案的边沿部分,残高2.1、厚0.7 cm(图二:8)。

9.采:9,尖底瓶口沿残片,夹细砂红陶,敛口,尖圆唇。残高2.1、厚0.7厘米(图二:9)。

10.采:10,罐口沿残片,夹砂红陶,层唇,素面。残高2.6、厚0.6厘米(图三:1)。

11.采:11,罐口沿残片,夹砂红陶。高领,方唇,素面。残高3.6、厚0.5厘米(图三:2)。

12.采:12,罐口沿残片,夹砂红陶。高领,圆唇,素面。残高3.2、厚0.7厘米(图三:3)。

13.采:13,罐口沿残片,夹砂红陶。高领,圆唇,唇部有一道凹弦纹。残高2.9、厚0.8厘米(图三:4)。

14.采:14,盆口沿残片,泥质黑陶,卷沿,尖圆唇,敞口,残高1.7、厚1.1厘米(图三:5)。

15.采:15,盆口沿残片,泥质黑陶,卷沿,圆唇,敞口,残高2.9、厚1.1厘米(图三:6)。

16.采:16,尖底瓶口部残片,泥质红陶,可看出其为层唇。残高1.9、厚0.6厘米(图三:7)。

17.采:17,罐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敞口,口沿外壁饰黑彩。束颈,腹部外鼓,外壁饰宽带状凸弦纹。残高5.2、厚0.6厘米(图四:1)。

18.采:18,罐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敞口,尖唇,外壁饰斜向细绳纹。残高4.6、厚0.6厘米(图四:2)。

19.采:19,罐口沿残片,泥质红陶,方唇,高领,束颈,素面。残高7.2、厚0.7厘米(图四:3)。

20.采:20,罐口沿残片,夹细砂红陶,敛口,圆唇,折肩,肩部以下饰竖向细绳纹。残高6、厚0.6厘米(图四:4)。

21.采:21,盆口沿残片,泥质黑陶,卷沿,方唇,敛口,腹部呈圆弧状内收。残高4.3、厚0.6厘米(图五:1)。

22.采:22,盆口沿残片,泥质黑陶,卷沿,敞口,尖圆唇,腹部呈圆弧状内收。残高9.3、厚0.6厘米(图五:2)。

23.采:23,罐口沿残片,泥质灰陶,卷沿,圆唇,敞口,束颈,腹部略鼓,素面,残高7.9、最大厚0.5厘米(图五:3)。

24.采:24,尖底瓶颈部残片,泥质红陶,颈部以下表面施斜向细绳纹,残高4.9、厚0.7厘米(图五:4)。

25.采:25,器物底部,平底,斜直腹。质地为泥质灰陶,内外壁涂橘红色陶衣,素面。残高5、底厚0.9、壁厚0.9厘米(图六:1)。

26.采:26,器物底部,平底,斜直腹。质地为泥质灰陶,内外壁涂橘红色陶衣,素面。残高4.9、底厚1、壁最大厚0.9厘米(图六:2)。

27.采:27,器物底部,平底,斜直腹。质地为夹粗砂红陶,外壁壁饰斜向细绳纹。残高5.8、底厚1、壁最大厚1.2厘米(图六:3)。

三、纹饰

纹饰主要有细绳纹、粗绳纹、交错绳纹、弦纹、戳刺纹,其中以细、粗绳纹为主。

1.细绳纹

采:29,残片,泥质红陶,厚0.5厘米(图七:1)。

采:31,残片,夹细砂红陶,内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6厘米(图七:2)。

采:32,残片,夹细砂灰陶,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7厘米(图七:3)。采:33,残片,泥质红陶,内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5~1厘米(图七:4)。采:34,残片,夹砂红陶,内壁呈黑灰色,厚0.7厘米(图七:5)。

采:35,残片,泥质灰陶,内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5厘米(图七:6)。

采:36,残片,夹细砂红陶,厚0.5厘米(图七:7)。

采:40,残片,泥质灰陶,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6厘米(图七:8)。

采:43,残片,夹粗砂红陶,厚0.8厘米(图七:9)。

2.粗绳纹

采:38,残片,夹粗砂灰陶,厚0.6厘米(图七:10)。

采:39,残片,夹粗砂红陶,外壁呈黑色,厚0.5厘米。

采:41,残片,泥质灰陶,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6厘米。

采:42,残片,夹砂灰陶,厚0.8厘米(图七:11)。

采:46,残片,夹粗砂红陶,厚0.9~1.2厘米(七:12)。

3.交错绳纹

采:30,残片,夹砂灰陶,内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7厘米(图八:3)。

4.弦纹

采:37,残片,泥质红陶,厚0.6厘米(图八:2)。

采:45,残片,夹砂灰陶,外壁涂以橘红色陶衣,厚0.7~1.4厘米(图八:1)。

5.戳刺纹

采:28,残片,泥质红陶,厚0.9厘米(图八:4)。

从以上采集物来看,有敛口钵、尖底瓶等仰韶文化常见的器型,泥质红陶和彩陶也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从这两点初步推断麦张村遗址是高陵县东北部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填补了当地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一项空白。如果将其与同县境内杨官寨、灰堆坡等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将为这一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的分布特点提供一个全新的概念,该遗址可能属于大型聚落遗址杨官寨和灰堆坡的外围聚落,为研究渭河流域的古代聚落遗址分布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执笔:冉万里 邰紫琳

陕西高陵麦张村遗址调查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