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口与牛庄1861.4.3营口开埠
近日,笔者查阅营口邮政资料,发现很多与营口相关的记载,如一些官方机构、老建筑等,均以“牛庄”来冠名。难道早年营口称牛庄?牛庄与营口是什么关系?带着一串疑问,笔者又进行了相关资料的查找。
据《营口市志》介绍,后汉三国时期,营口称辽口,东晋时期称历林口。据《明史·地理志》记述,明代营口称梁房口。另据《奉天通志》记载:“营口在奉天省西南,辽河入海口处,闭关时代,僻处海滨,极目荒渺。有等游牧人迁移此地,张幕而居,厥名窝棚。窝棚相连形似军营,因名营子。此地有一潮水沟(西潮沟现已改暗渠,笔者注),潮落而涸,涨则沟地浸于水。然潮之涨落,无损于士人之居处,故又名以没沟营称之。”由此可见,清代初期,营口时称没沟营。那么营口之名,何时起用?经查《清实录》,1866年以后,官方谕旨,派兵等直称营口(没沟营口岸的简化)。这也是官方文史的明确记载。但在民间,营口地名早已使用。笔者见到一封1860年5月,营口兴顺公商家通过民信局寄往山东黄县(今龙口)的家书,信封背面写有“营封”字样,即表示在营口发出。1867年6月的一封家书背面,也清晰地写有“营口封”字样(图1)。
据《营口港史》记述,牛庄又称牛家庄,距营口辽河上游45公里处,位于辽河、浑河、太子河汇合的三岔河附近(图2),是一个较大城镇。明初,置牛庄海州卫,设牛庄驿,归辽东指挥使统辖。牛庄港口活动的最早记载见《明实录》:“明代辽东戌军,仍需从山东、江苏、浙江等地海运粮食,以供军队粮饷。”另据《高丽史·辛隅世家》记载:“牛庄港转运漕粮至辽河腹地襄平(辽阳)、海州(海城)、沈阳、开源等处坚守城池。”由此可见,牛庄早在明代清初,已是东北唯一的海河交汇港口,知名度较高的贸易口岸,南北物资交流中心。众多资料表明,营口与牛庄在地理位置上是两个不同的地方,营口从来没称过牛庄,牛庄也从来没称过营口。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两个地名的混乱使用呢?
经查《营口通史》记载,“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下丧权侮国的中英《天津条约》,其第十一款规定,增开牛庄、登州、潮州、南京、台湾(台南)等为通商口岸。”1860年11月6日,清政府在北京街头贴出告示。1861年4月3日,辽河解冻之时,牛庄港正式对外开埠。1861年5月23日,英国首任驻牛庄领事托马斯·泰勒·密迪乐乘斯福因库斯号军舰,到辽河入海口至牛庄港进行航道勘察。他发现牛庄港的地理位置不如营口,河道浅窄,大船难已出入。营口靠城近海,水深河阔,一切具备天然良港优势,条约中的开埠牛庄是失误。于是,他找到办理通商事宜的中方大员乌勒洪额、山海关监督福瑞、牛庄防守尉毓昌、海城知县张鼎镛等人,以牛庄距海较远,航道太窄大船出入不便等,要求条约中的开埠牛庄改在营口。又以开埠潮州改在汕头、开埠登州改在烟台,已有先例为由,强行开埠牛庄改在营口。并以条约不便更改,“唯按约文”执行,将营口又强加了牛庄之名。从此,在西方侵略者的文书档案及领事馆、港口、海关、教堂等处的称呼中,均将营口以牛庄来冠名,造成当时中方称营口、西方称牛庄的地名混乱现象。
营口是中国邮政发源地五处之一,自1878年3月海关试办邮政始,便被称为牛庄邮政。1878年8月1日,中国首枚大龙邮票在营口发行,因营口海关西方称牛庄海关,故被称为在牛庄发行。再如大清政府所设的邮政局由洋人把持,称营口邮政局为牛庄邮政局,使用牛庄邮戳(图3)。直到1931年,根据《交通部邮政总局648号通谕》,才把经营了53年之久的牛庄邮政改为“营口邮政”。
看到这里,读者们应该明白了,那些营口官方机构及老建筑以牛庄冠名的现象,是帝国主义强加给我们所造成的。
(作者系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