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营口辽河码头(上)1861.4.3营口开埠
1861年营口在东北地区最早开埠通商后,英、法、美、日等国先后在此地划分势力范围,沿辽河建立码头仓库,经营航运和商业,再加上营口本地原有国内商号码头的持续发展,到19世纪末,营口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物资贸易集散中心。

据《奉天通志》载,当时营口“舶来之品,土产之货,水陆交通,皆以此为总汇”,是当时辐射东北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驰名中外的水陆商埠,海河转运枢纽。到民国时期营口仍然是东北三省的重要贸易良港,辽河两岸码头林立,星罗棋布,南北商客云集于此,东北的物产、南方的杂货,在此输出输入,是东北河海运输的枢纽城市。
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营口辽河两岸可利用的码头河岸极长,约17000余尺(约合5公里),陆续由各洋行、公司、商号建筑自用辽河码头。营口辽河两岸的码头,共有30余处,以日商、英商所有者建设较为完备,上游三家子、牛家屯及河北车站亦有少数码头,但规模比较小,设施比较简单。
2014年,营口市政府实施大辽河营口市城区渡口至成福里小区段防洪治理工程,及大辽河营口市渡口至成福里小区段景观改造工程。目前除营口老港、渡口码头等几个少数码头外,辽河南岸已经改造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河岸景观带。
营口辽河码头历史追溯
据史料记载,营口在清雍正、乾隆、嘉庆兴盛时期已经是进出粮食的国内贸易口岸。当时,营口被称为“粮商囤积之地”、“商船云集之区”,是“帆樯林立、商贾辐辏”商品交汇集散地。据雍正四年(1726年)天后宫(西大庙)《重建碑文》记载:“没沟营(当时营口称没沟营)……通郡渡津,舳舻云集,日以千计。”这说明在清雍正年间营口早已是远近闻名的水陆商埠。
清咸丰八年(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牛庄(后改营口)等通商口岸。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英国驻营口领事密迪乐到营口勘查后,提出开辟没沟营做为通商口岸以取代条约上的牛庄。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月3日营口开港,此后,英国人、日本人、德国人、美国人等还有国内的山东、江苏、福建等地商贾相继在营口沿河修建码头开展航运货物贸易。
营口当时的码头总体分成中外轮船两部分:一是轮船、西洋式帆船停泊区域,归东海关(洋关)管辖;二是中国帆船停泊区域,属西海关(常关)管辖。海关内设港务部,主持港务、船籍、证书、航路标志、检查船货、卫生等行政事项。船舶出入港口时间,由日出起到日落为止,夜间为避免危险,禁止船舶出入。
当时进出口的货物多数是通过水上运输的,而营口码头便是主要的转运站。这些码头最初设施非常简单。每当船只靠岸只须搭桥板,便可装卸货物,后来水面系一只船或浮标箱(趸船),多数码头以木桩,少数码头以混凝土、钢筋修筑。营口各码头不同,吞吐货物也不同,有装卸建材的,有专运豆饼的,有专运食盐的,有专运煤炭的,有专运输煤油的,有专卸水产品的,有专运卸粮食的,也有专运卸杂货、山货的,还有专运输旅客的。停泊在码头的船只各异,有铁甲轮船、帆船、槽船、舢板等。而中国人多使用木制船。这些船只其装载重者达上千吨,轻者几吨。外轮多载中国东北的土特产品,如煤、盐、木材、豆类、粮食、中药材等重要物资出口。而进口的货物则是外国过剩的产品,如日用品、化妆品、西药、煤油等;还有毒品,如海洛因、鸦片、吗啡等,可以说凡是当时人们习惯上称呼带“洋”字的东西均为“舶来品”。而国内船只所载卸的土特产品有的是从南方运来,有的则从辽河上游运来,如大豆、高粱、山货等。
当时,营口港内水深平均三十尺,下游多浅滩,吃水十七尺以上的船只,必须乘涨潮的时候才能航行,因此,河水减退,营口航运业也随之衰落。辽河口涨潮落潮相差非常巨大,最高与最低相差十六尺之多,河水流速,一小时二三里,常常随着风力而定。据当时水文测定,在河北火车站附近落潮时平均深度40尺,最深处75尺,新市街附近50-60尺深,上游牛家屯附近20-40尺深,亚细亚油库附近20-30尺深左右。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穿梭于辽河水面积和停靠在码头的船只仍然是帆樯林立、群舟舣集、遮荫蔽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他们采取各种手段排挤民族航运业,加之辽河航道逐年积淤,码头失修致使营口辽河港口吞吐能量日益减少,直至营口解放前夕营口码头基本停运。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营口辽河码头建设情况
《营口市志》(第一卷)记述:“1930年辽河两岸码头共有30余处,河南从东向西有日本满铁码头、英国东太古码头、北票煤矿码头、招商局东码头、英国旗昌洋行东码头、肇兴公司东码头、毓大行东码头、东海关码头、怡和码头、广隆码头、东和码头、大通东码头、东永茂码头、小寺码头、北方航业码头、西海关码头、英国旗昌洋行西码头、肇兴公司西码头、大通西码头、英国太古洋行西码头、英国亚细亚火油公司码头、毓大西码头、东宁码头、海昌码头、东记油坊码头、国际公司码头。辽河北岸有河北火车站码头、美国美孚火油公司码头、河北西海关码头。外国人码头岸线长度占码头岸线总长的80%。在各国码头上的仓库堆场中,日本小寺洋行占有的为外国人占有总数的一半以上。”
据1933年出版的《东北地理总论》记载,当时营口码头主要分为三部分,包括港市码头群、辽河上游码头群、河北码头群,为我们研究当时的情况,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港市码头群
1、南满铁道会社码头石造者长2808尺,木造者长734尺,设有满铁支线,专为运输鞍山制铁所之铣铁而设。
2、营口仓库汽船株式会社码头,木造长370尺,有满铁支线相通。
3、太古洋行码头,为英商太古洋行所有,木造,在新市街长312尺。
4、旗昌洋行东码头,为英商旗昌洋行所经营,为日本邮传会社所有,长306尺。
5、肇兴公司东码头,日商东和公司所有,租给肇兴公司者也,长315尺,设备完整。
6、肇兴公司中码头,该公司租用日商小寺洋行者也,长360尺。
7、盐运使公署码头,原为东生怡油坊所有,其后归大清银行。现由盐运使署收买,长约450尺,已不堪用。
8、吉黑榷运局码头,专用运盐,不供普通商人所用,长600尺。
9、远来洋行码头,为英商怡和洋行经营,该公司现已停业,将码头租于亚细亚煤油公司,长450尺。
10、怡和洋行码头,英商怡和洋行经营,长450尺。
11、东海关码头,山海关税关专用,长510尺。
12、招商局码头,为招商局专用,长276尺。
13、旗昌洋行西码头,为英商旗昌洋行所经营,长240尺。
14、肇兴公司西码头,肇兴公司经营,长275尺。
15、开平矿务局码头,开平矿务局专用,长178尺。
16、大通公司码头,招商局所筑,租予大通轮船公司,长270尺。
17、东和公司码头,日商东和公司所有,长370尺。
18、太古洋行西码头,太古公司所有,长720尺。
19、卜内门公司码头,美商卜内门公司所有,长150尺。
辽河上游码头群
20、亚细亚煤油公司码头,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在三家子设油库两座,故即在辽河岸设置码头,长600尺。
21、南满路会社牛家屯码头,在营口港外牛家屯,码头系叠石而成,长6210尺,木造1750尺。其中可供船舟停用仅3930尺,南满铁路有支线通此,以便装运货物及煤炭。
22、小寺油坊牛家屯码头,日商小寺在营口港外牛家屯设有机器油坊,因此在河岸筑自用码头,长390尺。
河北码头群
23、河北站码头,北宁路局在河北站所设,往来车站及海关间之小舟,及小船装卸货物均在此码头。
24、大成公司码头,华商大成公司私用,长540尺。
25、亚细亚煤油公司河北码头,亚细亚煤油公司私用,长390尺。
26、美孚公司码头,美商美孚煤油公司私用,长1500尺。
在码头上都修有栈桥,但大多数都极为简易,也就是在堤岸上设立木桩,也有采用浮标船,用跳板往来连接河岸。其中,主要以南满铁道会社栈桥,东海关东边的北宁路栈桥,以及河北栈桥设备最为完善。浮标船的数量总共有30多条,其中三分之一为铁制,其余为木制,北宁路栈桥为250吨位,其余吨位不过5-7吨左右。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由1907年至1924年,在营口共计支出码头建设及筑港费用156万元,其计划长期侵略占领营口的野心可见一斑。当时,民国政府非常重视营口的港口建设,为了与大连竞争,准备计划在辽河北岸修建12000尺的堤岸,并且新造能够停泊15艘轮船的栈桥。
未
完
待
续
作者 王继鹏(营口市历史学会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