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嘉之难 第四节 站队
关键词:普天同叛、殷孝祖归顺。
(本节共2732字)
泰始二年(466)正月初七,刘子勋的行宫里灯火通明。邓琬在众目睽睽之下登上了最高处,手持文书,向大家宣布:“最近几天有符瑞降临,我又接到了太皇太后路氏的命令,要求我等出兵讨逆(路太后再次成为工具人)。今天我们不如乘着符瑞降临的机会,奉晋安王登上大宝吧!”
言毕,一旁的内侍取出皇帝身穿的龙袍白冠,给刘子勋戴上。在经过一串繁琐而冗长的程序后,刘子勋正式在寻阳登上了帝位,改年号为义嘉。历史上将刘子勋称帝而引发的这场大乱称为“义嘉之难”。
仪式完毕,邓琬欺负刘子勋年少无知,把控了行政的权力。紧接着为了笼络人心,邓琬进封安陆王刘子绥为司徒、扬州刺史;寻阳王刘子房,临海王刘子顼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升自己为尚书右仆射,袁顗为左仆射,张悦为吏部尚书。其余官吏,只要是跟从我邓琬混的,自然少不了加官进爵。
登基完毕,檄文也发出了。但刘宋十几个州,刘子勋一方只有五个,这明显不占优势。因此,刘子勋以及邓琬迫切地希望更多的州刺史能够响应自己;相应地,刘彧也更希望让更多的州能够效忠自己,不要搞叛变。
站队的时间到了。
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首先响应寻阳方面。刘彧急忙派人拉拢淮北另一大州青州的刺史沈文秀。沈文秀表示效忠建康,让心腹刘弥之带着五千兵进京勤王。刘弥之刚出发,薛安都的说客就到了。在说客的游说之下,沈文秀倒戈叛变投向寻阳一方。同时刘弥之接到命令,把这支队伍带到彭城(徐州治所)。
不过刘弥之却有自己的想法,他不接受命令,继续效忠刘彧,并且袭击了镇守下邳的薛安都的女婿裴祖隆。裴祖隆兵败,逃回彭城,刘弥之接手下邳。在刘弥之的号召下,又有北海太守刘怀恭、刘怀恭的侄子刘善明、济阴太守申阐宣布改旗易帜,归顺建康。
北海、济阴、下邳三地的叛变让薛安都压力很大。他让自己的侄子直阁将军薛索儿领兵镇压。刘弥之不敌,退守北海郡。薛索儿又耀兵淮河两岸,逼降了淮阴的申令孙以及益阳的司州刺史庞孟虬。
刘彧争取淮北的努力落空了。
北方生乱的同时,东边也不安宁。这里说的“东边”,指的是会稽、吴郡一带。这里向来是建康的后花园,是建康朝廷的压舱石、定心丸。正因如此,刘彧便让都水使者孔璪出使东方,犒劳将士,以拉拢东方人民的人心。
不料孔璪看见普天同叛的形势,认为再效忠建康已是无用功,便对寻阳王长史、行会稽郡事孔顗坦言:“建康力量弱小,不如联合五郡的实力响应寻阳。”孔顗早有谋反之心,便上书降表,送到寻阳。其治下的吴郡太守顾琛、吴兴太守王昙生、义兴太守刘延熙、晋陵郡太守袁标都是唯恐天下不乱之徒,纷纷响应孔顗的叛乱。
刘彧很慌张,又派庾业出使东方五郡。不料庾业刚走到长塘湖,就——叛变了。
刘彧很失望,但接下来的消息让他更受打击:其余的几个大州,也叛乱了。
主导叛乱的是益州刺史萧惠开。他听闻刘子勋起兵,对属下说:“湘东王刘彧,是太祖的后嗣;晋安王刘子勋,是世祖的儿子,两个继承人都没有问题。但要真论起来,景和皇帝(刘子业)毕竟是世祖的后嗣,他死了后也应该兄终弟及,轮不上刘彧继承。世祖对我礼遇有加,我当推崇晋安王为正统,发兵辅佐他。”
第二天,巴郡太守费欣寿就带着五千人东下投奔寻阳,以示益州方面的诚意。益州既已投降,西南方向的各州认为自己再坚持下去并无好处,都投降寻阳。湘州行事何慧文、广州刺史袁昙远、梁州刺史柳元怙、山阳太守程天祚投向一方。
不得不说,刘彧的境况糟糕到了极点。
四方都向刘子勋俯首称臣、敬献贡品,朝廷所保留的只有淮南、丹扬的几个郡,还有比这更糟糕的吗?最严重的是,目前东军(东方五郡叛乱的军队)已经推进到了永世,离朝廷只有不到一百里,叛军可朝发夕至。
刘彧极力安慰自己。他努力地把叛乱与刘骏即位之时刘义宣的叛乱画上等号。但刘骏那时拥有的一切资源都比刘彧现在要好得多。万无办法之下,刘彧召开了紧急会议,要求大臣们赶快想出一个反败为胜的办法来挽救自己。这时,沉寂许久的蔡兴宗又一次在众人面前亮相,带来了他的沉着分析:
“现在天下都有了二心,争相发动叛乱。我们应当保持镇静,待人以诚信。依臣看来,反叛者的亲戚大多分布在宫廷之中,如果对他们加以严刑峻法,那我们就彻底玩完了。所以我们应当声明:叛乱并不牵连家人。对方这样也不会拼命。只要人心稳定,就有战斗力,这时只要靠骁勇的士兵便足以平定叛乱。因此请陛下不必担心。”
刘彧觉得有道理,又听了几位大臣的意见,终于确定了自己的救亡政策:又拉又打。
拉,是指拉拢。如今站在两派中间的,只有豫州刺史殷琰与兖州刺史殷孝祖。刘彧想要尽可能地争取到这两股力量。于是他先让人去拉拢殷琰与殷孝祖。出使兖州的使臣尚未回来,豫州那边便传来了坏消息——豫州刺史殷琰倒向寻阳。
其实殷琰造反并非本意,毕竟他的家属还在健康,要是一不小心有所闪失,便是得不偿失了。真正的原因是,殷琰虽然挂名为豫州刺史,是豫州地区的长官。但是实际的兵权却被当地土豪、长史杜叔宝所控制。杜叔宝听从寻阳方面说客的游说,倒向了寻阳,但在名义上这叛变的锅还是得由殷琰来背。
好在刘彧也明白殷琰的苦衷,就下令宽待他的家人,并且多加招抚,以期可以换回殷琰的回归。
另一方面,兖州刺史殷孝祖带来了消息:愿意入朝,服从中央政府。
刘彧及其振奋:终于有人肯听我的了!他连忙让殷孝祖的外甥葛僧韶出使兖州,让他说服殷孝祖入朝。当时薛安都的军队封锁了淮北的官路,葛僧韶绕小路走了很久,才到了兖州治所,叩门请求会见殷孝祖。
见到殷孝祖之后,葛僧韶发挥了那个时代文人的传统技能——游说:
“景和皇帝(废帝刘子业)的凶暴,是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朝野中的人们终日处在危险的境地中,性命片刻不保。而皇上刘彧消除凶暴,开天辟地,理应继承皇位。国家处于动乱之中,应当扶持年长的君主。而那帮执迷不悟的人认为利用年幼无知的刘子勋会方便自己控制,进而可以谋求大权,因而发动叛变。这些暴徒辅佐年幼的君主,权力不能集中,天下就会一直乱下去,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
“舅舅您年少之时就有立功的宏伟志向,如果您可以控制济河一带的壮丁来辅助朝廷,不仅可以帮助君主平定叛乱,还可以名垂青史。”
嗯……攘外安内、安定天下、青史留名!殷孝祖的眼睛里放出了激动的光彩。殷孝祖向葛僧韶详细地打听了一系列建康的情况,葛僧韶自然也是能往好处说,就往好处说。说什么“刘彧有精锐的士兵,足以破敌,而他正想让您担任前锋”之类的话。殷孝祖也便不再迟疑,下定决心和刘彧混在一片,当天就带着两千文武官员,和葛僧韶回到建康。
自然,兖州州治瑕丘城空虚了。薛安都趁殷孝祖走的机会,派手下人毕众敬“接管”了兖州,殷孝祖的全家都被杀掉了……不过刘彧认为这并不成大问题。建康城内的君臣们东盼西望,终于看到了勤王之师,此刻正在热烈欢迎殷孝祖的到来呢!
刘彧亲自接见殷孝祖,晋升殷孝祖担任抚军将军、持节统领前线各军军务,率兵抵达西线的虎槛。
(未完待续)

参考书籍:
《资治通鉴》、《宋书》、《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