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之诸葛亮治蜀(第三十一集)学习记录
上一集《三国鼎立》讲的是黄巾起义后的东汉末年,君昏臣愦,僵化坠落,朝廷已弹压不住地方,皇权日衰,局面混乱,国家失序。董卓乱政挟持汉少帝引得军阀结盟讨伐,袁绍当盟主却难有成就,概因军阀各怀心事,光复汉室是借口,借机壮大自身势力和抢占地盘才是目的。曹操独自起兵讨伐董卓,实力不逮兵败。刘备小县令出身,打着宗室后离旗号,寻找栖身立命之处。孙权三世居江东,年少有为。曹操、刘备、孙权三人经过战争的洗礼淘汰逐渐显露并站稳脚跟。曹操煮酒论英雄,刘备借惊雷藏大志。三顾茅庐寻得卧龙辅佐,千古一策《隆中对》确定了刘备军团兴复汉室的方略。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战胜袁绍数十万大军,统一了长江以北中原大地。赤壁大战孙刘联军对峙曹魏,火烧赤壁,阻挡了曹操南进雄心,退回u北方经营。孙权借刘备北伐之机,背盟抢占战略要地荆州,稳固了江东,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夷陵之战孙权以逸待劳,火烧连营,逼退了刘备蜀军东进图谋。由此三国鼎立局面更加稳固。
三国鼎立,诸葛亮总理蜀汉
公元208年,面对曹操百万大军的高压,刘备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与孙权结盟。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魏、蜀、吴三分天下之势初步成形。
公元219年,刘备北伐,孙权背盟偷袭荆州,关羽战败而亡,刘备北伐失败,三国鼎立格局初步形成。
公元221年,刘备亲率数万大军沿长江东进讨伐孙权,双方在夷陵相持。第二年,刘备被孙权火烧连营击退,东进失败。夷陵之战惨败后,刘备忧愤成疾,弥留之际,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即病逝。后主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候,领益州牧,总理朝政。自此,举国重任落在诸葛亮一人肩上。
唇亡齿寒,蜀汉再次与东吴结盟
公元219年,刘备北伐时,孙权背盟,偷袭并占领了荆州,东吴与蜀汉盟约破裂。公元221年夷陵之战蜀汉败于东吴,第二年,蜀汉尚书邓芝受诸葛亮委派前往东吴,执行一项惊人的决策,要再次与东吴结盟。此时的孙吴政权跟曹魏政权仍旧藕断丝连,孙权对是否接见邓芝心中犹豫不决,邓芝便给孙权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此番前来不仅是为了蜀汉的利益,也是为了东吴的利益,孙权读到这句话时受到触动,决定接见邓芝。见面后邓芝依照诸葛亮的嘱托,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阐明了吴与蜀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很快孙权跟曹魏断绝了藩属关系,转向与蜀汉结为盟友。
明辨大势,服务大局,认可孙权称帝
曹丕、刘禅、孙权同为皇帝,三国并立
经过荆州之失、夷陵之败后,蜀汉的疆域只剩下溢州,精兵良将折损过半,开国元勋逐步凋零。就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讲的“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公元222年,蜀汉为了对付曹操,再次与东吴结盟后,蜀汉和东吴暂时和平相处。到了公元229年,传来一个震惊的消息,就是东吴的孙权要称帝,这使得诸葛亮的外交策略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曹丕、刘备称帝多年后,孙权经过多年的犹豫后也决定称帝,为了能得到蜀汉的认可,决定先将此事通报蜀汉。消息传到蜀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朝中群臣一片愤慨,认为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只有蜀汉才是天下正统,曹操窃国,必须伐而诛之;现在孙权也要称帝,更是大逆不道,蜀汉应与之绝交,并立即出兵讨伐。
对于孙权的称帝到底应该如何应对哪?诸葛亮面临着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承认孙权称帝等于损害了蜀汉自身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如果不接受,那两国将会重回敌对状态,之前的努力将付诸东流了。但依蜀汉当下的实力而言,根本无力承受一场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认可还是不认可哪?这是诸葛亮总理朝政以来,面临的一次大考验。
在一个通达的政治家看来,意识形态最终还是要服从于现实利益。诸葛亮当时考虑的是,要想使蜀汉生存下去,必须跟孙权的东吴政权保持一种联手的关系,否则无法抗住北方曹魏的压力。
愤怒的君臣终于被诸葛亮说服了,随后诸葛亮派出使臣,祝贺孙权称帝,孙权闻讯大喜,随即决定与蜀汉升圬歃盟,对天发誓,戮力同心,同讨魏贼。
这样的结果,对蜀汉和东吴都是最好的,尤其对蜀汉而言,显得更多重要,因为只有当外部环境基本平稳之后,诸葛亮才可以腾出手来去解决一些头疼多年的问题,首先就是平定南中的叛乱。
攘外必先安内,七擒七纵孟获,平定南中
在现今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居住着一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佤族。每逢重大民族节日,佤族人都会敲起木鼓,挥舞战刀,跳起世代传承的舞蹈,以此纪念祖先的勇敢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三国时期,整个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都隶属于蜀汉政权,统称南中,南中地区世代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东汉末年,腐败政权对南中地区搜刮无度,很多民众不断反抗,一些豪强趁机煽动叛乱,企图割据称雄,刘备当政时形势本有所好转,但他病逝后,一此豪强再次趁机叛乱。
北有曹魏政权重压,南有豪强叛乱,南中之乱不平息,蜀汉就会两面受敌,诸葛亮决定亲自征讨南方。蜀汉建兴三年春三月,几万蜀兵在诸葛亮的亲自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向南中地区进发。
然而,想要征服这片广袤的荒蛮之地绝非易事。南中地区山高林密,危险重重,瘴疠之乡,到处都有充满敌意的眼睛。佤族人历来骁勇善战,每一次战胜敌人他们都会用特别的仪式进行庆祝。然而当诸葛亮进入南中之后,向来以凶悍著称的叛乱部队,却没有得到胜利的机会,他们在训练有素的蜀汉正规军面前,一触即溃,蜀汉大军很快向叛军首领孟获展开攻击,并最终将其擒住。让孟获想不到的是诸葛亮虽然擒住了他,却并没有杀害他的意思,而是让他观看汉军阵营,孟获不以多然,对诸葛亮说,如果能放他回去再决一战,他一定可以打败诸葛亮。诸葛亮哈哈一笑将孟获放走,约他择日再战。其实,在诸葛亮的心中,平定叛乱绝不是依靠武力杀伐这么简单,对于南中,诸葛亮有着一个更为长远的打算。
史书记载,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最后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还要放他,孟获却再也不肯回去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诸葛亮在南中的军事发展非常顺利,因为他赢得了民心,得到了少数民族的欢迎。史书记载,建兴三年春南征,其秋悉平,到了秋天就全部平定了。收服孟获之后,南中各个部族纷纷归附。佤族人说,他们的祖先还与诸葛亮结下了誓盟,生生世世镇守边关,永不叛乱。平定南中是第一步,接下来诸葛亮进一步实施对南中的计划,就是扶持和管理。
在现今的云南省西盟佤族自治县爬街村,1970年代,尼桑老人作为西盟民族工作队队长,被派到这里,帮助村民们发展农业生产。老人至今还记得比他更老的老人们给他讲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约一千八百年前,当地粮食产量很低,诸葛亮教给他们如何耕种,如何选种,如何把种子管好。诸葛亮还派一些蜀汉官员到这里,送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农耕技术,教会了南中人盖房子,种水稻,使用耕牛,植桑养蚕,纺纱织布,改变了这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现今的云南省普洱市,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的最主要的产地之一。相传当年正是诸葛亮在这里大规模地推广茶叶种植,才有了后来的普洱茶。为了纪念诸葛亮,这里的人们一直奉诸葛亮为茶祖。
像这样关于诸葛亮的故事在广大的西南地区有很多,这些美丽的故事宛如普洱茶的茶香,越是年代久远,越是厚重、香醇。早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就提出了他的治理南中的原则,“南抚夷越”,而且是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七擒孟获、南抚夷越,最终让这里的人们过上真正稳定的生活,这才是诸葛亮心中真正的对南中平定的目标。
经过几年的努力,蜀汉政权终于拥有了一个相对平稳的环境。此后,诸葛亮开始推行内政方面的改革治理。内政第一位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诸葛亮选拔人才,不拘资历,不拘地域,尤其注重德才兼备。
重视人才,任贤用能,德才兼备,执法严明,公正守信
张裔原是益州太守,在南中叛乱时期,被反叛首领抓获献给了孙权,在之后的数年里,诸葛亮心里一直记挂着才识过人的张裔。后来,在邓芝出使东吴期间,遵照诸葛亮的嘱托,向孙权提出希望能够放张裔回蜀,适逢两国重修旧好,孙权痛快地答应了邓芝的要求。然而,事后孙权很快发现,张裔是一位博学多才之士,十分后悔放虎归山,于是立即派人去追,而张裔已连夜返回蜀地去了。张裔归来后,诸葛亮立即委以重任,蜀汉又多了一位得力官员。将惋、费祎、董允、王连、陈震、张裔、费诗、秦宓(mi,安静的意思)等等,像这样被诸葛亮发现并任用的官员数不胜数,一时间,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巴蜀地区有才能的人才争相为国家效劳。诸葛亮善于发现人才,而他本身就是刘备慧眼识英才,才走上政治舞台的。诸葛亮衡量人才,始终坚持的是德才兼备。
内政建设除了需要得力的人才,更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诸葛亮亲自主持制定了蜀汉的国家法典《蜀科》,以法治蜀,从严治国。
公元228年,这一天蜀汉的刑场周围挤满了文武群臣和围观的百姓。行刑的时间将至,只见一个人缓缓来到刑场,这个人正是诸葛亮最疼爱的谋士马谡。马谡因为违反军令,导致战略要地街亭失守(街亭是现今在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距离成都约500公里),兵败失守后,马谡又临阵逃脱,论罪当斩。临刑前,马谡给诸葛亮写信,信中他视诸葛亮为自己的父亲,将一家老小托付给诸葛亮。围观的百姓无不动容落泪,群臣纷纷向诸葛亮求情。然而,此时的马谡十分清楚,自己罪无可赦,丞相也绝不会姑息。马谡被斩首后,诸葛亮伤心欲绝,久久难以平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诸葛亮所惩处的人中,既有亲贵,也有功臣,无论什么人,一旦触犯刑律,诸葛亮一律严办,绝不偏袒。
诸葛亮以法治蜀绝不简单地依靠严刑酷法,而是建立在教化的基础上,充满了人性关怀。同为先帝托孤大臣的李严,因为弄权而贻误军机,被诸葛亮弹劾流放,之后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写了一封信。信中诸葛亮诚恳地说了流放的理由,并希望李丰能够说服他的父亲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李严得知后,十分感动。多年以后,当李严在流放地听到诸葛亮逝世的消息后,一时悲痛激愤,发病而死。
诸葛亮的法治饱含了劝善惩恶的一片赤诚,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他畏威怀德,心悦诚服。
百姓怨声载道、沸(fei)反盈天,是法治的最低层次;百姓道路以目,敢怒不敢言,是法治的次低层次;百姓口无怨言,依法守法,才是法治的最高次层。百姓口无怨言,心有服意,受罚者刑之而不怨,诉之而不怒,这是先秦法家实践所不可能达到的层次。
诸葛亮治理国家儒法融合,教化为先,法治为后,执法严明,公正守信。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政通人和,吏风廉洁,巴蜀大地呈现出了一派崭新的气象。诸葛亮由此又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治理。
管好都江堰,重视农业之本
都江堰是公元前256年--251年,由战国时期的李冰父子开凿修建的水利工程。两千年来,无论是岷江出现洪峰还是枯水,它都忠实地把农业所需要的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成就着天府之国的富庶。
李冰对都江堰的整体三大工程布局非常科学、非常伟大,但并不是说修好后就一劳永逸了,对都江堰的运行维护同样非常重要。正因为有了历朝历代对都江堰的重视,并根据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地注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术,不断地加以完善,才使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一年,一队1200人的士兵突然进驻都江堰,这些士兵是被诸葛亮派来专门保护和维护都江堰的。诸葛亮深知,都江堰需要不断地进行维护才能发挥好作用。
古代修建水利工程没有现在的钢筋水泥,用的是竹笼和杩槎。竹笼就是以竹篾为兜,内装鹅卵石,逐层累叠而成堤坎。这样的建筑材料要是遇上特大洪峰,仍有决堤的危险,这是那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此前,都江堰历经多年的战乱,已年久失修。对此,诸葛亮专设堰官对都江堰加强管理,一千二百人即是士兵,又是维护河堤的河工。他们常年驻守,日夜巡视,对都江堰进行保护和疏浚。
诸葛亮的这一举措又被后来的历代王朝仿效沿袭,这才使都江堰能够两千年来持续发挥功效。因此,我们可以说,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李冰父子有开凿之功,而诸葛亮有维护之功。在诸葛亮的呵护下,都江堰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并且诸葛亮所首设的堰官制度则一直被沿袭下来。
水利是农业之本,而农业又是立国之本。经过几年的发展,蜀汉农业生产欣欣向荣,粮食连年丰收。晋人左思在他的《蜀都赋》中对当时成都平原的景象有着这样的描述“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本来四川就是天府之国,有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和好的政策,再加上好的水利设施,农业很快就发展了起来。
发展盐业,以盐立国
重视冶炼,以铁强国
巴蜀地区历来物产丰富,井盐是最主要的物产之一。东汉末年以来,井盐的生产管理一度混乱,生产效率低下。诸葛亮决定,强化食盐的官卖政策,增加盐井数量,同时对生产技术加以改进。井盐是通过掘井汲取地下盐水,熬制而成。传统的熬制方法是用所谓的家火熬制,诸葛亮大力改进和推广火井煮盐的技术。火井就是天然气井。史料记载,巴蜀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火井的地方,但在诸葛亮治蜀以前,火井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诸葛亮对火井的井口进行了改进,使得火井煮盐的效率大大提高,产盐量是家火煮盐的一倍以上。直到今天四川的盐井依然在使用火井煮盐。在现今的四川长宁、自贡等地依然有很多古代留下来的盐井遗址,在诸葛亮治蜀期间蜀地盐井遍地开花,盐成了蜀地的重要物产之一,而盐税也因此成为蜀汉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后世有人因此将诸葛亮此举称为以盐立国。
在古代,可以与盐相提并论的不还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铁,如果说蜀汉是以盐立国,那么还可以说蜀汉以铁强国。
三国时期,中国的冶铁技术得到高速发展,百炼钢、灌钢、淬火法等新的冶炼技术,都在这个时期出现。史书记载,诸葛亮任命精于冻炼的巧匠蒲元在汉中铸造宝刀。浦元对淬火用的水要求极高,专用蜀水淬火。一次,他命人从成都取蜀水回来,蒲元一试,说里面掺杂了八升涪水,不能用。取水者大惊,立即叩头谢罪,承认因为不小心洒掉了一部分蜀水而掺进了八升的涪水。蒲元用精湛的淬火技术打造的刀具锋利无比,被誉为神刀。他命人在竹筒里装满铁珠,以刀切之,竹筒应声而断。而他所打造的甲胄则异常坚固,据《南史》记载,蒲元为诸葛亮打造的筒袖铠帽,二十五石弩射之不能入。据说以此甲胄技术结合南中地区的藤甲能造出一种即坚固又轻便的盔甲,这种盔甲就是传说中软猬甲的原型。
冶金业不仅可以制造兵器,更多的还用来制造农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蜀汉不仅兵器有名,农具也做得很好,铁器更多地用于农业生产。蜀汉的铁制农具,使用起来省时省力,便于精细耕作,有力推动了蜀汉农业的发展。
劝课农桑,蜀锦闻名天下,富国安民
盐业和铁业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蜀汉经济的重要基础。然而,在蜀汉地区,还有一样更为特殊的物产,堪称稀世珍品,不仅是达官贵族们竞相收藏的瑰宝,皇帝更是拿它作为赏赐臣子的重要赐物,它就是蜀锦。巴蜀之地,自古就有养蚕造丝的传统,而用蜀地所产的蚕丝织成的锦,因其工艺精湛、质地坚韧、色彩华美而闻名天下,故名蜀锦。诸葛亮曾经说过“决敌之资,惟仰锦耳。”为了鼓励农桑,诸葛亮亲自垂范种桑八百株,从事养蚕和织锦生产。为了提高蜀锦的产量,诸葛亮设立了专门官员,负责管理蜀锦的生产,这样官员叫做锦官。正是从诸葛亮开始,蜀锦的生产开始变成规模化的国家行为,规模得以扩大。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锦生产在规模和产量上都达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西晋文学家左思在《蜀都赋》中说,蜀汉境内桑园遍地,城内大街小巷,家家机杼(2hu)之声相和,织锦人家千户万户,花纹装饰的织锦斐然成章,经过江水洗濯(zhu)的织锦,色泽分外鲜艳。
蜀锦也成为了蜀汉的重要出口产品。史书记载,曹操一家祖孙三代都十分喜欢蜀锦,曾经多次派人秘密来到蜀地购锦。孙权经常用蜀锦奖励手下的大臣。据史料记载,蜀锦还远销到巴基斯坦、印度、阿富汗、伊朗、中东和欧洲地区。蜀锦成为诸葛亮闭关息农、养育民物政策的最重要经济保障。
当时,工匠们集中居住、生产的地方叫做锦里,街门所在地就叫锦官城,于是锦里、锦官城、锦城便成了成都的别名,今天还在使用。
盐业有司盐的校尉,冶金有司金的中郎将,蜀锦有专门的锦官,再加上都江堰的堰官,这些专门官职的设立,突出了诸葛亮对巴蜀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成效。这些经济措施极大地起到了富国安民的作用,蜀中大治。
忠先帝所托,五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的早春时节,蜀地还未从漫长的寒冷中完全苏醒过来,丞相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此时,距离刘备托孤已经过去十一年了,十一年期间,诸葛亮倾尽全力治理蜀汉,蜀汉国力已经全面恢复。在这十一年里,蜀汉经历了一次南征(平定广大南中地区)、四次北伐(进攻曹魏),抵御了一次魏国的侵略。前四次北伐,蜀军都没能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现在诸葛亮将再次踏上征程,北伐曹魏。
难道这位著名的军事家真的可以消灭人口和军队数量已经五倍于自己的曹魏政权,从而复兴心目中的大汉王朝吗?
早在第一次出征前,诸葛亮曾上书后主刘禅表达心志(出师表):“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u),今天下三分,益州疫弊,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边,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深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此时实现《隆中对》中描述的那种理想的可能性,应该说希望已经越来越小了,北伐兴复汉室已经成了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了。诸葛亮明明已经知道不能实现预定目标了,但依然坚定地往前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蜀汉建兴十二年二月,诸葛亮举全国之力,亲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口向北进军(斜谷口的由来,位于秦岭太白山发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汉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这两条河谷开辟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陕西眉县西南)。早已得知消息的魏军统帅司马懿在渭水之滨五丈原率领大军严阵以待,汉军与魏军对峙于五丈原。与前几次交战一样,司马懿依然采取严防死守的战术,只是死守,绝不出战,任由诸葛亮派人到魏军阵前百般辱骂,魏军将士虽然个个积恨,人人引为奇耻大辱,可司马懿就是坚决不战。汉魏两军在渭水之滨相持数月,最终诸葛亮无计可施,进退两难,终于一病不起。重病中的诸葛亮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命数已定,北伐难成。弥留之际,专程从成都赶来的尚书仆射李福问诸葛亮,百年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蒋琬可任;李福又问,蒋琬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说费祎(yi)可任;李福第三次问话后,诸葛亮再也没有说话。此时的五丈原正值深夜,传说诸葛亮病逝之时,一颗流星划破长空,从东北落向西南,由大而小,陨落在诸葛亮的军营之中。
足智多谋,忠诚担当
品格高尚,人间楷模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公元238年,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知识分子和贤臣诸葛亮,怀着北伐中原、复兴汉室的未竟之志离开这个纷乱的世界,享年58岁。
生于乱世,诸葛亮亲眼看到了乱世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灾难,他所追求的兴复汉朝,不是东汉末年的汉桓帝、汉灵帝时期那种黑暗的、四分之裂的汉朝,追求的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那种统一的、蓬勃的、欣欣向荣的汉朝。
不管从普通百姓还是政治家的角度看,诸葛亮为了理想而死,为信念而死,为承诺而死的品质是最为可贵的。
诸葛亮逝世以来,后世有千万篇诗文讴歌他,无数百姓颂扬他,遍布全国的文物古迹是对他最好的纪念。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沿着他的足迹,继承他的遗志,为中华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品格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集中体现。一是忠贞,忠于理想,忠于事业,加以升华就是忠于国家、忠于民族。二是智慧,政治智慧、军事智慧、科技智慧、以及更深刻的人生智慧。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忠诚、敬业、自信、公正、廉明、勤政、淡泊,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贤臣的所有美德于一身,成就了诸葛亮伟大的人格和精神魅力,成为所有时代衡量为官者贤愚忠奸的标尺。
虽然诸葛亮的肉体生命早已不在,但他的精神生命光耀千秋。诸葛亮的名字已经变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影响着今天乃明天的中国社会。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疫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先帝开创的事业还不到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里的侍卫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都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知遇之恩,想报答在陛下你身上。陛下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人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人们忠诚规劝的言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做奸犯科及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不论是皇宫还是朝廷中的大臣,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奖罚功过,不应该不同。如果有作恶犯法的人,或行为忠善的人,应该交给主管官吏量刑及奖赏,以显示陛下处理国事公正严明,不应该有偏袒和私心,使得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忠良,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侍中和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都是忠诚、善良、心志忠贞纯洁的人,因此先帝将他们选拔留给陛下。我认为皇宫里的事,事情无论大小,全部拿来咨询他们,然后再实施推行,必然能够弥补缺点和遗漏,得到更多的好处。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心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chong),性格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说他有才能,因此众人推举向宠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都拿来与他商量,必然能使军队团结一心,能力高低的人各得其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能的大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因此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能的大臣,这是东汉因此倾覆颓废的原因。先帝在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不叹息痛恨汉桓帝、汉灵帝的腐败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都是忠诚、贤良、守节不愈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复兴,可指日可待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以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屈尊下驾亲自来看我,三次到我的草庐中拜访我,向我咨询对当今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十分感动,于是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此以来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袆、允之任也。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任务以来,整夜忧虑叹息,害怕先帝托付的大事不能实现,以至于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五月份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力装备准备充足,应当奖励统率部队,向北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兴复汉室,返还于以前的都城。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毫无保留地贡献忠心言论,就是敦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o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希望陛下委托我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完不成,就治我的罪,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言词,就责怪许攸之、费祎、董允的怠慢,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建议,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刻地追念先帝留下的诏命,我感激不尽。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现在我就要告别远离了,面对这份奏表不禁热泪纵横,不知道说了些什么。
《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劝勉刘禅的文章。
《后出师表》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熟与代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疫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先帝深刻考虑蜀汉和曹贼不能并存,帝王之业不能偏安一隅,因此委托我去讨伐曹贼。以先帝的明察,估量我的才能,本来知道我讨伐曹贼,是能力弱而敌人强大。然而不讨伐曹贼,王业也就败亡了。难道要坐着等待败亡,还是主动讨伐?所以委托我一点也不要怀疑。我接受命令以来,睡不安稳,吃饭没有滋味。思考要是北伐,应该先进行南征。因此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两天不吃食物;不是我不爱惜自己,是考虑到不能让王业偏安于蜀地;所以冒着危险困难,来执行先帝的临终安排。可是争议者说这不是上策。现在曹贼在西边疲于应对叛乱,又竭力对付东边的孙权,兵法上说要趁着敌人疲劳时进攻,是进军的好时机。现在谨将这事陈述如下(古代写的字是竖着排列,从右往左写,因此说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高帝的智慧可与日月相比,谋臣见识广博,谋略深远,但还是经历艰险,身体受到伤害、危险后才安定到现在。现今陛下比不上高帝,拥有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胜,安安稳稳地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未解二也。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议论安守策略时,动辄引用圣人的话,大家疑虑满腹,胸中充斥着惧难,今年不出战,明年不征讨,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终于并吞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偏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来解之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之四也。
曹操的智能谋略,远远超过一般人,他用兵像孙吴,但是在南阳受到窘困,在乌巢遇到危险,在祁连山遭到厄难,在黎明被敌困逼,几乎惨败在北山,差一点死在潼关,然后才得僭称国号于一时。何况我的才能较弱,要想不冒危险来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曹操五次进攻昌霸没能拿下,四次想跨越巢湖没有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服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兵败身亡,先帝深深称赞曹操有才能尚且如此,何况我哪,怎么能保证取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自臣到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已丧失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曲长、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率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之五也。
自从我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这期间已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以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多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率一千余人。这些人是几十年来从各地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个地方能拥有的;再过几年,则会损失三分之二,那时用什么对付敌人哪,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五点。
今民穷兵疫,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之六也。
现在老百姓贫穷,士兵疫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止。战争不能停止,那等待备战和进攻敌人的劳力费用是想等的。不趁此时出击敌人,却拿益州一地来和曹贼长久相持,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六点。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于楚,当此时,曹操拊(fu)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赌也。
最难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在楚地失败,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平定了。接下来先帝与东边吴越结盟,西边取得巴蜀,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首级,这是曹操的失策,光复汉室的大业眼看成功了。然而吴国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我只有尽心竭力,到死方休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成功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我的智力能预见的了。
《后出师表》是诸葛亮向蜀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实现先帝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存亡的事,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