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谈方志现象中的马太效应

2021-07-04 07:13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谈方志现象中的马太效应*

王照伦

 

    马太(希腊文 Matthaeos ),是耶稣12门徒之一,据传《新约全书》第一卷《马太福音》是他所写。马太效应(Matthew’s Effect),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 在论证科学评价与奖励时从《圣经》故事中看到的一种社会心理反映,指成功导致成功而形成积累优势、失败导致继续失败而形成劣势积累。《马太福音》第26章在讲“按才干授责任”这一典故时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25年上海美国圣经会印发的《新约全书》官话合译本,上帝版,第34页)这种惯性行为不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而且一些方志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也反映出马太效应在方志领域里的存在,证明方志工作亦受马太效应的制约。因此,方志工作者应自觉扩展马太效应积极的一面,限制其消极的一面,推动方志工作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一、马太效应的表现

   成功导致成功这种积累优势,在修志、用志、评志、论志以及方志信息、方志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有明显表现。

    1.高效志办现象。新编方志之难、历时之久,成为志界谈论较多也感到很头疼的事情。在方志事业面临诸多困难的情况下,有些志办却异军突起,把当地的方志事业搞得红红火火。他们不仅在短时间内编完了新志、修订再版了新编志书,而且出版了大量史志类图书和整理出版了一批旧方志,在志界形成了一个高效志办群体。这些志办在将方志工作搞上去的同时,提高了志办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树立了方志编者的良好形象,改善了方志工作环境,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高效志办群体的出现,固然有其众多内部的和外部的因素,不是一种偶然的方志现象。但是,这一方志现象正好反映出了离散的地情信息具有某种集中趋势。这种集中趋势使得高效志办和其中的大多数工作人员在手中握有一批为数可观的修志成果的同时,还立功受奖获得了其他荣誉,并在一些非方志领域颇有建树,可以说著述等身。

    而有的志办却恰恰相反,工作在被动的基础上更加被动。个别志办成立几年甚至十几年工作迟迟开展不起来,老是不见有成果奉献给社会。修志工作成为当地领导的一块心病,不仅志办领导被频繁地更换,志办的工作人员也千方百计地调离修志工作岗位,志办门庭冷落,导致在机构调整时被合并到其他单位甚至撤消。使志办和其中的工作人员辛苦几载甚至十数载到头来仍然两手空空,其收集的资料和半成品也被接管的单位“保存”去了。

    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志现象,充分体现了马太效应在方志机构群体中的存在。低效志办修志工作的失败导致了继续失败,多年积累的地情资料也划归其他单位。正好应了《马太福音》中所说的“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句话。高效志办则成功导致成功,像《马太福音》中所说:“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

    2.优秀志刊现象。方志科学的信息,绝大多数集中在方志刊物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和各省、市、自治区方志办为了指导修志工作和研究方志问题办了方志刊物,甚至有些地区(地级市)、县(县级市、区)方志办也办有方志刊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志刊物产生了分化。有的方志刊物停办,或改为综合性文史类刊物,方志学研究论文随之与它们无缘。有的虽未停改,但减少了论志、评志的分量,增加了综合性内容,使得其集纳方志学信息的能力大大降低。有的却越办越好,成为方志学领域信息密度大、读者多的一组优秀方志刊物。这批方志刊物成为方志论文作者投稿的首选对象,集纳了方志学领域绝大多数信息。

    不可否认,方志刊物的这种分化有其社会的、经济的、人为的等多种原因,但不能忽视马太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成功导致成功在方志刊物界有3个方面的突出表现。一是方志论文作者方面的。在众多的方志刊物面前,一个作者写成一篇方志论文后,他就要考虑投给哪家方志刊物,就要对方志刊物进行研究,诸如方志刊物编辑部的办刊宗旨、取稿角度、所刊稿件的广度与深度、作者的地域分布、是否能按时出版、对稿件能否及时和认真处理,等等,都是投稿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作者选好一家方志刊物投稿后,如被刊用,就增加了下次投稿的信心,这个作者则有可能成为该刊物较为固定的撰稿人。一家方志刊物有一批研究水平较高且相对固定的撰稿人,是成为方志学优秀刊物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这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水平的刊物必须要有充足的、高质量的稿源。

    二是方志刊物编辑部方面的。如果一家方志刊物经常刊登高水平的方志学论文,就会对方志学研究者产生吸引作用,当有高水平的论文写成后就会投给这家刊物编辑部,使方志学文献在一批方志刊物中形成积累优势。由于这类方志刊物能够引导方志学研究,带动了方志科学的发展,久而久之会使其中的一家或几家成为方志学核心刊物。

    三是读者方面的。订阅方志刊物的大都是志书编者和方志研究者,他们读方志刊物的目的在于能从中得到教益,对自己的修志工作和方志理论研究工作有所帮助。一批方志刊物之所以有较多和较固定的读者,原因就在于它能够满足读者的这种要求。如果读者发现某一方志刊物不能对自己有益,他就不会去订这份刊物,甚至送给他也不看,要是办到这份上,编辑部也就该关门大吉了。反之,若某家方志刊物能带给读者高质量的方志学文献,就是定价稍微高一点,他也会甘心情愿地掏腰包。当然,刊美价廉就更好了。这类刊物就会越办越好。

    造成方志学文献向某些方志刊物集中的趋势和方志刊物覆盖区域扩散的趋势,是编者、作者、读者中的马太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成功导致成功会赋予某些方志刊物无穷的生命力,失败导致继续失败会使个别方志刊物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失去生存能力。

    3.高产志论现象。新方志编修十多年间,撰写方志论文的人经历了一个人数由多到少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方志论文高产作者群,他们成为方志理论研究的核心力量。由于手头资料所限,难以对全部方志论文作者的作品数量作出精确统计,但据我所知,有的人有近百篇甚至二百多篇方志论文发表,他们组成了当代高产志论群体。而有些人从事方志工作数年、十数年只有为数极少的方志论文发表,甚至有的人竟无一篇方志论文面世。以上两种极端的方志现象产生,原因虽然是复杂的,但马太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应当承认,凡是热爱方志事业的人,都想在方志领域有所建树。因此,研究方志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是所有方志编研者的共同愿望。但马太效应会使一些人的良好愿望化为泡影,同时也使一批人的愿望变成现实。在这里,马太效应在环境和个人两个方面都有明显表现。在环境方面,我们不能否认,方志学研究和其他科学研究一样,需要环境和条件强有力的支持。因此,高产志论作者的出现是社会选择和积累的结果。目前在方志界,人们的方志论文能否发表的条件和机会是不均等的。一个方志工作者如果一开始从事方志工作就在层次较高的志办供职,或者能和方志学修养水平较高的人共事,他便获得了环境方面的优势,他的方志学研究工作能及时得到良师益友的指导,撰写论文就会事半功倍。论文写成后,也能及时发表。这种优势会以连续积累的方式悄悄地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成功的诱导或者激励会不断地促进他进步,最终成为高产志论作者。目前方志界的方志论文高产作者大都集中在省一级的志办,就是马太效应在环境上的表现。当然,这批高产志论作者与自身修养、自身水平和主观努力是分不开的,但马太效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是明显的。

    在个人方面,有这样一种情况,如果一个人的第一篇方志论文一投便中,会激励他继续写下去而很可能成为高产志论作者。反之,若一个人一开始投稿就受挫,而且屡投不中,就会使他丧失继续撰写方志论文的信心。现在志界个别人对志刊采取“三不”(不订、不看、不撰稿)政策,其中就有屡投不中形成劣势积累而对方志刊物产生了不正常的敌视心态。这种反常心理作用会使之在方志理论研究中形成恶性循环,而要从这种阴影里走出来,必须有自知之明,加倍努力才行。

    4.方志信息使用频率失衡现象。在方志界有一种方志现象很严酷也很有趣,那就是有的志书印成似乎就寿终正寝了,放进书库、插上书架被束之高阁,志界不评、社会不用,丧失了它的绝大多数价值。另一些志书一面世,评论文章就不绝于各地志刊,政界人士读、学界读、商界读,救灾用、招商用、编书用、影视文学创作用,国内买、国外买。一批新志书成为畅销书,个别新志书已经脱销。这就是马太效应在方志应用领域里的表现。有人用,还叫另外一些人用,使用的人越来越多,造成用志者有余;无人用,社会上的人不用,志界不用,就连编他的人也不用,叫它几乎等于没编。

    另外,马太效应在方志信息老化加速现象、优秀方志工作者地域分布失衡现象、优秀方志人才示范现象等方志现象中都有明显表现,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展开论述。

    二、对马太效应的引导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太效应在志界的影响是相当深刻和广泛的,它如同一把双刃剑,利弊共存于一身,如果引导得法,它会使方志工作由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方志事业发展。如果引导不当,它的由失败导致继续失败会给方志事业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不论你朝哪个方向引导和是否引导,它都忠实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在方志领域运作,这是客观存在。同时,我们应当看到,马太效应在方志领域所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它单独作用所导致的,它的作用能否发挥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我们应当因势利导,限制其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以便把方志工作做得更好。这就需要志办、志刊、编者、作者共同作出努力。

    1.志办的引导。作为一个方志编研机构,志办的领导和所有工作人员对马太效应都应有清醒的认识。一个志办能否在志界、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应有的的地位,关键在于能否有所作为,能否有高质量且有一定数量的成果奉献给社会。我认为,一个志办,它和社会交流的媒介物只能是修志、论志成果。因此,每一个志办都应尽力成为高效志办,并鼓励和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所有的工作人员从事方志理论研究,使自己的志办有更多的人能成为方志论文高产作者。志办应集中精力搞好主体志书编纂,力争在短时间内出精品志书。有的县不足三年或三五年就能把志书推向社会,如果搞它十几年仍不能出书,实在是说不过去。修志难应当承认,但总比抗日要容易一些吧,用8年时间能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而用十几年的时间编不出一本志书来,无法向社会、向今人、向后人交代。当然,编志书和抗日没有可比性,但我们不能只怨条件不足,扪心自问,志办的每一位编纂者是否已经竭尽全力去修志了呢?

    在编主体志书的同时,要尽可能地搞一些短平快的志书和志类图书使志办不断地有成果面世,走上由成功导致成功的良性循环之路。另外,还应创造条件,使评志、论志、用志都沿着马太效应的正方向变化。

    2.志刊的引导。目前方志刊物不算其他行业办的,仅志界就有数百种。仅就省级方志刊物而言,经历了初期当地人主要投当地刊、当地刊主要发当地稿的阶段后,各志刊均打破地域界限,面向全国志界征稿,并努力扩大发展空间,抢占方志理论研究的制高点,把提高刊物的质量和声望作为自己的责任。撰稿人也突破地域范围,将稿件投向各省志刊。方志学研究文献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集中趋势。有的志刊稿源充足,选择的余地大,每期都有一批高水平的论文刊出。而有的志刊则稿源短缺,很难从中看到高质量的论文。从稿源角度讲,方志学信息呈不均衡流动状态,加速了志刊间的竞争。

    这一方志现象,有利于一批办的好的志刊脱颖而出,读者亦能从中受益,订有限的几份志刊便能追踪志界的方志学研究动态,为自己的方志学研究服务。但从另一个方面讲,方志学文献过度集中会出现一些消极结果,可能会使一些志刊重名人而使之僵化。我们知道,在各个领域,名人的每一篇文章不一定都是名篇,而无名小卒的文章亦常有闪亮的思想之光,志界亦不例外。因此,各家方志刊物应打破地域和作者身份界限,把方志论文的质量作为唯一尺度决定刊用与否,使每期都有大量精品志论面世而使自己成为名牌刊物。用质量去吸引读者和作者,用热心去发现新人、培养方志学研究的新生力量,是志刊由成功导致成功不可或缺的。

    同时,志刊应把加快方志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要加强与高水平方志理论研究者的联系,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地介绍给广大志书编者,使他们从中受益。另一方面要强化与方志编修实践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围绕志书编纂中的热点和难点组织一些攻关活动,使论志与修志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方志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只有在以上两个方面有所突破,才能提高志刊的整体功能,正确地引导修志、论志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进,从而使自己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3.编者的引导。志书编者要使自己走上由成功导致成功的坦途,避免由失败导致继续失败的悲剧,就要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方志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竭尽全力使从自己手中写出来的每一目、每一节、每一章志稿,每一部志书都是合格品,力争成为精品,要使自己编的志书对得起人民、对得起历史、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使志办成为高效志办,志办的全体工作人员同心协力将当地的方志事业推上马太效应的正面运转轨道。

    4.作者的引导。在明确了马太效应的利弊之后,所有有志于方志理论研究的同仁都应脚踏实地地力争在方志的某一领域有所突破,对于自己所研究的问题要反复思考并进行缜密地论证,做到寄出去的每一篇文稿都是成熟的。对于角度不新、立意不新、不能在他人研究基础上有所创新的稿件,宁可令其自杀于案头也不叫它撞死在志刊门外。搞方志学理论研究绝不能拾人牙慧,做重复他人的无效劳动,更不能抄袭他人的劳动成果。另外,还应认真研究各级各类志刊的有关情况,并对志刊所在地方志工作进展情况有所了解,以便使自己的文章能较好地配合当地的修志工作。做到了这两点,就能提高投稿的命中率,使自己走上由成功导致成功的马太效应的正方向,避免沿着其负方向滑向深渊。

    对于志论作者少、志论文章少的地区的方志工作者来说,要有使命感,力争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破方志学文献目前出现的地域不平衡现象。在修志过程当中和编志之余,要把方志领域里的重大问题看在眼里、记在脑内、抓在手上、解决在方志编研的实践中,通过自己的艰苦探索填补当地方志理论研究上的空白。不要叫当地后来的方志工作者说我们这一代方志工作者没有给他们留下有价值的方志理论研究成果,也不要叫写方志史的人感到这个地区的方志理论问题无事可记。

从另一个方面讲,方志论文作者要有繁荣当地志刊的责任。当然,当地无志刊的又当别论。应当把办好当地的方志刊物看成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对于地、县一级的方志办而言,大多数不会将全部的方志刊物订齐,但国家的和本省的志刊是必须要订的。将论文投到外地的志刊并能发表这表示当地的方志理论研究水平有所提高,但这些新成果不能及时地反馈到当地服务于修志工作,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的修志工作和当地方志理论研究的提高。因此,热爱当地志刊,振兴当地方志理论研究,繁荣当地方志事业,是各大行政区内方志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事情。当然,这并不是说志论作者和志刊应画地为牢,而是强调某一地区的方志事业在当地每一位方志工作者肩上都有一份责任。


* 原载《海南史志》1996年第4期。


谈方志现象中的马太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