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医学:人类实现永生将面临的生理结构问题,阿尔兹海默症与记忆的压缩调节机制(2)

2022-10-13 20:12 作者:芙娜F伊斯卡-Official  | 我要投稿

书接前文,在说明了记忆的作用、调取机制之后,本文来说一下大脑为什么会使用这样的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如前所述一个正常人的大脑具有将此人所受之经历拆解为无数“特征”片段,然后以目录细胞连接分类储存的能力,其具体我已在前文之中进行解释,并且为了方便理解我绘制了下图《阿兹海默与记忆(上)》-1:

《阿兹海默与记忆(上)》-1

大脑之所以要将经历拆解为无数特征并进行储存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节省储存空间,由于记录人每天的经历实际上会产生海量的巨大信息,即便以一分钟的时间来看,人的双眼也会记录下60x24帧~30帧的超清图片,假定一张图片按照电脑文件大小的计算方式去估算大小为10MB,那么此人在一分钟内也会记录下接近20GB的视觉图片文件,而且一个正常人在一分钟内记录的数据文件绝不只有视觉——图片文件,人耳接收的声音、肌肤感受到的触觉、鼻子的嗅觉、嘴巴的味觉,每分钟人不同的感官都将为人提供海量的信息,如果不将这些信息压缩储存每人每分钟的数据储存占用量消耗或许就将高达到数个TB的程度(关于是否是数个TB其实我没有掌握确切数值,我能确定的只有这个数字非常大但具体有多大我估算不出来,因此“数个TB”这个数值只是一个形容,它实际有可能是“数个YB”但也有可能“不到一个TB”关于这个量到底是多少的计算就让别人去完成吧),而这样庞大的数据储存占用量消耗还只是一分钟的估算值(按照上面的估算一个人一个小时大约要消耗4个左右的15TB的移动硬盘,假设人一天清醒十五小时,消耗移动硬盘数将为六十个,你可以试试你搬不搬得动你一天记忆储存消耗的移动硬盘),但人的记忆、需要使用的数据储存占用量消耗却是按照比一分钟大出好几个数量级的年、甚至是百年单位,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如果不经压缩地储存所有信息,毫无疑问这样的信息储量将达到——甚至是超出了大脑的储存容量上限。

为了能够储存这些信息(也为了对特征进行分析以寻找合适的应对处理方法),大脑的最终处理方法是拆解信息的特征然后进行压缩储存,但是这样的压缩储存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大脑需要使用这些特征时将要经过一个漫长而又繁琐的过程,而这漫长繁琐的过程将显著降低大脑针对事物的处理效率。

众所周知,一个事物往往具有诸多特征,即便是量子尺度的夸克单位其自身也至少有色荷、电性、波粒二象性等诸多特征,而在此之上构建起来的物质只会更加复杂。如果我们人类需要一个在遇到某种事物、需要应对这种事物的某种处理方法,此时你先根据事物将其拆分成特征在针对特征进行判断最终决定采取什么行动——很明显的,人想要在遭遇到某一事物时就毫无遗漏地完全把握其全部特征是非常困难的,而把握其全部特征之后再采取行动的低效显然是不可接受的。

举个例子而言,嗯,假定你面前有一个苹果,苹果是一种事物,如果按照特征分类的处理方法你现在要怎么做呢?你要先把苹果削下一小块,对这个苹果进行研究,确认它是一种植物,确认它的果肉无毒,确认它的果肉含有营养物质,确认这种营养物质能够被你自身吸收,确认吃了苹果不会产生其他危害,确认······等经过一系列完整的确认和比对以后你才最终能够放心的把苹果放到你的嘴里咬上一口——我很怀疑如果你真的打算这么做,那你是否会在确认完毕之前先因为饥饿而死,而且事实上才处理一些需要更加迅速的决断的致命事件例如火山喷发或是你面前出现一只狮子之类的情况时拆解特征进行比对的方法将可能直接导致死亡。

所以为了应对这种需要迅速决策的外界变化大脑最终选择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常态化的对事物的认知——这部分事务由目录神经细胞——储存归类一系列常用特征并将具有这一系列特征的东西认定为某一事物,此后当一个人遭遇到某一事物之后会对其特征进行检测,当其部分特征(并非全部)与认知中的事物吻合即认定该事物是认知中的事物,并且允许人类个体在为对该事物的特征没有完全把握的情况下按照对认知中的事物进行应对的方式对该新的事物进行应对。

以上便是记忆为什么会演化成这种机制的原因,本文的正式内容也到此为止。

原本我打算在本文接着论一下超忆症的,但是写入快2K字,所以就到此为止,下篇超忆症吧。

医学:人类实现永生将面临的生理结构问题,阿尔兹海默症与记忆的压缩调节机制(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