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在英语学习“第三阶段”如何学习英语
我以前阅读英语原著时,先是不查字典泛读,然后是查阅生词做到精读。
读完以后并经常 复习这些词汇,感觉词汇量的确扩大了不少,但随着词
汇量的增加,发现再想扩充词汇越来越 难了,因为原先记住的词汇不经
常复习就会忘记,而且读过的英语小说,除了记得故事情节和 一些单词
外,其他什么都不记得了。那么读原著除了单词、短语、有用的句型及
故事情节,还 应该从中获得什么呢?
第一节 英语阅读的根本目的
对于汉语文言文阅读,中学生首先可能是为了考试学习文言文,其次才
是获取信息或欣赏; 文物考古专家阅读文言文的首要目的是获取考古
信息。同样,英语阅读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 学习语言;获取信息;
欣赏。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学习语言,对于科
技人员来说是获取科技信息。目前的阅读教学颠倒了这个顺序,通过阅
读考试引导教学把培养 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阅读教学
最后成了培养考试技能的教学。学生阅读的目 的不再是关注语言本身,
演变成了快速阅读,获取所需信息。这样的阅读教学浪费了大量时间,
造成低效的英语学习。 语言定式学习阶段之后,学生的听力、口语、写
作及翻译很快会进入朱曼殊(1990)提出 的“高原期” 现象,也被称为
“石化” 现象,学生在阅读方面虽然还会保持一段上升期,最 终也会进
入高原期,到了后期会发现部分英语句子即使没有生词,但依然读不
懂。这是因为到 了语言学习第三阶段,随着文章难度及表达需要的提
高,必然牵扯到一个翻译过程及语言再创 造过程。翻译及再创造需要
建立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并借助英汉思维模式转换规律。语言学家 一般
用意合(parataxis)和形合(hypotaxis)来概括汉、英语言的差异。
“所谓意合,指的是语 言中词与词、句子和句子的组合主要是凭着语义
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词与句子的结合往往 在外部形态上没有明显
的标志,交际双方能够在一定语境下(linguistic context)依据自己的
语 感,对语句作出正确的语义解码。形合指的是词与句子的组合主要
是通过显性的形态标志体现 出来的,当形态标志不充分的时候,还可
以用其他语法手段来显示词组、句子、句群中各成分 的之间的相互关
系。事实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合和意合兼而有之的,所不同的只
是它们表 现趋势上的差异。”(申小龙,1990) 通过英汉对比学习可
以发现英汉语言差异中是存在规律的,但这些规律要通过老师引导,
让学生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中发现,加上学生自身感悟获得,而不是通过
老师灌输获得。 因此 探寻英汉思维模式转换规律,才是“第三阶段”英语学
习者阅读英语作品的根本目的。 “每一种语言铸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铸就了独特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一种 语言训练出一套思维方式。
”(钱冠连,2005:227) 语言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具有规律性、系 统性,
否则人与人之间就没法交流。本族人学习英语时,由于语言与民族思维模
式的密不可分, 看似杂乱的学习,很快形成了系统。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
母语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学到的英 ·8·语语法、词汇等很难与母语思维模式
兼容,不得不借助于翻译过程,把它转换成与母语思维模 式兼容的对等内
容。这个转换过程就包括了翻译和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决定了我们很难像
母语 学习者那样达到 10 万词汇,因为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翻译过程
要求我们做到熟悉英汉两 种思维模式转换规律。同时知识的积累要呈现整
体性和衍生性,因此英语学习应该具有系统性, 而不是漫无目的扩充词
汇,随便读读、听听就可以明显的提升英语水平。 英汉思维模式转换学
习过程中,应体现出学中用、用中学,这样的英语学习才会像“滚雪 球”
一样,英语能力才会稳步提升。“英语的使用”无外乎听、说、读、写、译,
借助于网络, 学习者本人完全可以随时随地使用英语。但英汉思维模式
转换的学习,如果没有正确引导,就 无从下手。英汉思维模式转换学习
需要大量阅读,在阅读中通过寻找典型的英语单词(能够体 现英汉思维
模式差异的单词)、英语组词规律、英语句式特点、英汉句子成分转
换的规律、英 语语篇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