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自卑与自恨
自卑与自恨
“经过美化的自我不仅变成了一个他所追求的幻影,而且也成为用来衡量他的实际存在的标尺。从天神一般完美的观点来看,这个实际存在的是个令人难堪的形象,以至他不得不对之表示鄙视。最好用两个人来描述这种情况。一个是无与伦比的理想的人;另一个是无所不在的陌生人(即,实际的自我),这个陌生人永远在干涉,在扰乱,在使他难堪。用‘他和陌生人’来描述这种冲突看起来似乎是最切合实际”——卡伦.霍妮
活在幻想之中就犹如漂浮在空中,他的伟大并不是他真的具有超凡的能力,而是他脱离了现实。因此,他注定在自负与自恨之间摇摆——他因为幻想而自觉高高在上,又因为现实而感到无地自容。在想象中他应该完美无瑕,但现实中他却有无法去掉的缺点;在幻想里他应该超越所有的人,但现实中他却并不出众;在白日梦中他应该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但在现实中他却害怕被人关注;在内心深处他认为应该被所有人尊重,但在现实中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把他当回事;他认为自己应该好似圣人或天神一般地存在,但在现实中他依然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而已,无法摆脱人类的局限性。
幻想取代了现实,但现实必将撕破幻想;自负幻化成了自信,也因此必然陷入自卑;理想化自我取代了真实的自我,但他终将原形毕露——他不过是一只化妆成白天鹅的丑小鸭罢了。
当他逃不过现实,无法继续自欺的时候,他会极其憎恨自己,他憎恨自己的程度和他美化自己的程度成正比——他越活在自我美化的幻觉之中,也会越加憎恨这个现实存在的自己。他内心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他成了在现实与理想夹缝中生存的人,让他“人不人,鬼不鬼”般地存在。
如此的冲突就好似一场战争,他认为摆脱现实中的自己,那么理想中的自己就可以永存。他虽然试图超越自我,却又注定无法摆脱这平凡的躯壳。正如卡伦霍妮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中所引用的一个德国诗人的诗句所描述的:
我将死去,让自己把自己摧毁
我是两个人:我能够成为的人和我现在是的人
最后其中的一个将会把另一个消灭
我将会成为的人像一匹腾跃的马
(现在的是人被缚在马的尾巴上)
理想似一转轮,现实束缚其上
像一暴怒者,曲勾着十指欲伸入牺牲者的发中
像一吸血鬼,盘踞其心,吸之又吸
诗人说:我们之所以憎恨自己并不是因为我们毫无价值,而是因为我们被迫试图超越自己。诗人说仇恨是我将会成为的人和我现在是的人之间不相符的结果。存在的不仅是分裂,而且是一场杀气腾腾的残酷战争。

在内心中他认为自己应该如天神一般的完美,并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无可挑剔,但“看起来”与“实际上”就已经是一种冲突。越是希望自己什么都好,就越是因为自己种种实际的不好而自卑,自卑不是因为他真的不好,而是因为他要求自己更高;他并不是真的比别人差,而是他因自己不能超越,不能集所有人的优点与一身而痛苦。因此,在治疗中往往会接待一些靓丽的女孩,却认为自己长的不好;而一些学霸依然认为自己懂得不多;一些具有基督徒品格的人往往认为自己充满罪恶;一些有能力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一个人好或不好,并不是来自于他实际的拥有,而是来自于他的比较对象。毕竟,一个靓丽的女孩和模特对比,也许她确实有逊色之处;一个学霸和百科全书对比,他当然会显得很无知;一个善良的人如果和圣人对比,当然他依然充满罪恶……
一些治疗师为了帮助患者找回自信,往往会让患者相信自己具备很多的优点,从而减少自我否定。这种方法只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毕竟他的自卑不是因为他的优点不够多,而是因为他不能做得更好。因此,只要有缺点及任何做不好的地方就会引发他强烈的劣等感,毕竟他想要的不是大部分不错,而是全都好;他想要的不是和多数人相处的和谐,而是获得所有人的尊重;他想要的不是简单的成功,而是超越身边所有的人……因此,治疗师的好言相劝并不能帮他摆脱自卑——对于幻想成为神的他来说,永远无法对作为一个人的自己满意。
一位患者写道:“我无法接受、无法面对真实的自己,当迫不得已去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候,我就会憎恨自己,这种憎恨太可怕了,我无法忍受被憎恨的痛苦,进而通过逃避真实的自己来度日!因为所有人的思想都跟我一样,所有人也无法接受、无法面对这样的我,当别人面对我真实的一面的时候,别人就会憎恨我。所以我就逃避人,最后形成社交恐惧症!”
自恨往往会外移——认为别人也是如此憎恨自己。因此他往往会觉得别人的目光都是批判性的,似乎自己就是一个等待被宰割的羔羊,每次出门就好像战场一样。因此,他常陷入到一个狭小的圈子里,毕竟越少与人接触,就越安全;毕竟只有逃避那些令他恐惧的人和事,才能减轻他的自恨。
为了减轻自卑与自恨,他往往会非常努力去掉让他感到卑微的东西,但因为他想要的是“全都好”,因此他永远都不会对自己满意。
一位女性患者觉得自己胖,就拼命减肥,结果她找回了“自信”,但过了一段时间又发现自己不善言谈,结果她就逼着自己在各种场合锻炼自己,结果她有了好的口才。后来她又觉得自己工作不好,最后努力考上了公务员,之后她又觉得自己不够漂亮,又花了一万多做了双眼皮,似乎她终于解决了自己的一切问题与缺点,她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地。结果别人的一句话又让她陷入到了深深自卑之中。一位阿姨奇怪地问她:你都已经变瘦了,怎么还没有男朋友?本来是别人一句随口的话,却成了她的梦魇,毕竟她都努力了这么久,却依然不够好,依然没有达到十全十美,依然不能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她已经够好了,因此她又开始疯狂地找男友……她的努力非但没有帮她找到坚实的自信,反倒让她在生活中不断发现了自己更多的不足,最后她就好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黄牛,不断地被专横的“应该”逼迫——你应该做好一切,不然就是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她应该是受人欢迎的,她应该是与众不同的,她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也应该受到所有人的肯定和欢迎。她有多少个应该,就有多少的自卑,这一切本应是一种美好的期待,但却成了他接纳自我的尺度,最后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失败,甚至开始憎恨自己。
“他自己的真实状况会痛苦而清楚地对他进行侵扰,在想象中他像天神一样,在社交活动中他却很笨拙,他想要给某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可是他两手发抖,说话结巴或两腮发红。他认为自己是一个无可匹敌的情人,可是他会突然变得阳痿。他想象他能像个男子汉似的和他的上司说话,可是他所能做到的只是傻乎乎地微笑。本可以使讨论永远解决地妙语他要到第二天才想到。他永远达不到他所向往的苗条身材,因为他吃的太多。实际的自我正好变成了和理想化的自我自我捆绑在一起的那个讨厌的陌生人,而理想化自我对这个陌生人感到憎恨和轻蔑。”——卡伦.霍妮

这个“陌生人”不断地干扰他,在内心中他不断地滋长对这个“陌生人”的恨,一种深深的憎恨。为了逃避自恨,他往往也会逃避那些会让他难堪的人或事,比如,一位女性患者因为初中的时候被老师批评,因此她没有留下任何人的联系方式,而高中她也没有照毕业照,似乎她总是想把这一切删除,一切不好的回忆。相反,她更喜欢在网络当中,毕竟在网络当中别人看不到她,而且如果觉得自己做得不好,她可以马上换一个“马甲”。在生活中,她就好像是一个隐形人——她恐惧人类,因为人类会发现她的不堪,会记住她的往事,会识破她的伪装……
当询问她怎样才能接受自己的时候,她往往谈到工作好、友情好、恋爱好、事业好、口碑好……而可悲的是她总是达不到自己所要求的好——就算她已经每天学习到12点,但因为她没有像某些人那样可以学到半夜两点,因此她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努力;虽然她考上了大学,但因为不是211或985,她依然会对自己失望;就算她人际关系很好,但只要有不喜欢她的人,她依然会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人际。
自我憎恨的程度,按照从低到高可以分为:自卑-自恨-自辱-自残-轻生。
心理学家阿德勒对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释,称其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自认为自己的能力、环境和天赋不如别人,以自卑观念为核心的潜意识情绪所组成的一种复杂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缺乏一种正确的认识,在交往中缺乏自信,办事无胆量,畏首畏尾,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一遇到事情就以为是自己不好,这样导致他们失去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一位女性患者是如此评价自己的:“我不能接受我自己,我脸上的皮肤有点差,还有痘痘印,发型也不太适合我,照相不好看,个子有点矮,小腿有点粗。人家说要改变那些能改变的,不能改变的你也不用去烦恼,可是小腿粗,可以去锻炼,貌似这个也很难改变的。其实腿粗点也没什么不好的,身体扎实啊,可是我就是觉得难看……”
而一位男性患者留言道:“我为什么自卑呢?我长得不帅,气质普通,学习一般,交际能力也很一般,还有点懒,穿着打扮不时髦,有点土,人也不成熟,有点幼稚,说话没什么威慑力,别人也没那么关注我,我肘部还有点残疾。但是也有很多人气质普通,长得不帅,有点懒,穿着不时髦,没那么成熟,说话没那么威慑力,没有别人关注,可是他们怎么不自卑呢?过得还蛮快乐。”
自卑的人总是注意到自己不好与不足的地方,却忽视了自己的积极品质,似乎“好”就是应该的,而“不好”是不应该的,因此他终究无法自信起来。他一直努力改变自己,表面上是在寻找自信,实际上却是他不能接受他自己。虽然他羡慕别人,并幻想成为别人的样子,但如果他真的和别人一样了,他又会不甘心了,因为别人也有他难以接受的地方。
在他还没有“做自己”之前,他只会不断地贬损现实中的自己。他总是认为自己不行,做不好,注定会失败。他的心里就好像住着一个“毒蛇”,在不停地奚落他自己,而如此的口吻像极了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嘲讽。一位女性患者谈到从小母亲就用“激将法”教育她,如果她做错了什么,或者即使没有做错什么,母亲都会用“别人家的孩子”来挫败她。她在家里也不敢太开心,因为太开心母亲就会说她哪里不好,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到位等等。所以,工作后就算在休息的时候她都不放松,因为她会想起妈妈对她说过的话:你还很差,怎么能放松开心呢?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的一句话,终成了他一生的缩影。自我憎恨是一种对自我的厌恶,此时,他对待自己没有任何感情,在他眼中自己成了一种可耻的存在,他不爱他自己,他对自己感到绝望。
自恨严重的时候,患者往往会以自我辱骂和自残的行为体现出来。此时,他会觉得自己很垃圾、肮脏、下流,竟然也会用一些诸如“婊子”“骚货”“垃圾”等一类的词辱骂自己。比如,一位患者看到垃圾就觉得它们跑到自己身上了;别人吐痰,她也会觉得进入到了自己身体里。而有时他也会对别人说有病,骚货一类的词很敏感,就算别人只是发出S的声音,他都会觉得对方是骂自己,其实这仅仅是他自恨的投射而已,毕竟在他自己的内心中就如此辱骂自己的。
除了辱骂,他还会残忍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诸如,打自己,掐自己,或用刀子割自己。有时割的浅,他还不解恨,还要多次割很深才解恨。此时,就好像有一个声音,有一个人,在指使他这样做,他根本就控制不住自己。而这一切往往发生在事情不顺利或失败的时候,而他做这一切的时候没有恐惧,也没有同情,说起来的时候也平静的可怕。如此的自虐有时会以幻想的形式表现出来,诸如,他会幻想自己要饭,跪在别人面前,被打,被辱骂或去献血。当问道为何要献血的时候,他谈到当自己做错事情的时候总有一种强迫性的冲动想要去献血,因为只有这时,他才能觉得自己对别人有一点用。
但就算是死,都不能停止他对自己的恨。一位女性患者在一次治疗中谈到她的情况很糟糕,当她痛苦的时候就很想死,但又害怕死,因为会联想到死后别人种种的不屑,之后这种感觉就好像很多把刀同时插进她的身体,这种感受太难受了。但她又无法接受自己,所以她就想拿把刀刺自己,似乎只有躯体的疼痛才能减轻她的自恨。所以,她非常绝望,认为自己不会好了。她谈到这一切就好像火在烧自己每一寸肌肤那么痛苦。她细致地讲给我听,是因为她希望我能把这一切痛苦的感受写进书里,让别人也了解这种病的痛苦……
而另一位女性患者,只要想起之前犯的错误,无力保护自己的情景,她就会发病——她会在口中会谩骂自己,而且也会用头往墙上撞。但她同时也会认为别人也会看不起她,也会认为她是一个笨蛋,就算她躲在家里,都觉得别人都在说她的坏话。因此她不敢做错任何一件事情,说错任何一句话。

自我憎恨就好像是一个恶魔,无时无刻不在评判他、否定他、苛责他,让他无法看得起自己。它最惯常的表达就是——你应该怎样,你应该如何,你应该做什么,你应该想什么。在这种种的应该之暴行当中,在种种应该的评判当中,他越来越渺小,越来越可憎,越来越不堪。当然,他只会责怪自己不够好,却没有反思自己种种无情的要求,当他按照天神的要求来苛求自己的时候,他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为了结束这一切的痛苦,他经常会想到死,甚至会羡慕一些死去的人。有时,他也会幻想自己是如何杀了自己的,或看到高楼就幻想自己会跳下去。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绝望情绪的表达,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这么做。毕竟,死亡虽然可以消灭现实中的自己,但理想中的自己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他会倾向于选择一种慢性自杀的方式来生活。他可能会不负责任,放任自己,放弃一切对他人生有益的东西,他把自己退缩在一个人的世界之中。虽然他活着,但他的精神已经死掉了,他不过是一个活死人罢了。
“他忽视了自己的的外表,让自己变得邋遢、凌乱、肥胖;他酒喝的太多,睡得太少;他不注意健康,吃的太多或太少,不去散步,他荒废他的工作或放弃他的有意义的爱好,变得懒惰。一切都是在让他们自己垮掉。这些病情出现在病人及其自我轻蔑和绝望,以至他们的建设性力量不再能抵消自我毁灭冲动的冲击之时。”——卡伦.霍妮
《被抛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当她失去了她所赖以生存的爱情,结果她陷入到绝望之中,因此她整个人再也不在乎自己的外貌、身材、生活,她放弃了一切。结果从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了一个不顾自己健康与外貌的拾荒者的模样——懒得洗澡,被别人嫌弃,浑身发散着臭气。她放弃了她自己,因为她恨她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就是试图毁掉自己。
当一个人追求卓越的时候,也注定自我毁灭;当一个人沉浸到幻想之中的时候,必定恐惧与痛恨现实;当一个人试图超越平凡的时候,也注定被平凡拉回地面。虽然自恨是来自于他脱离现实,他无情要求,他虽然是自己的受害者,但这一切的无情背后,却提示着他内心最深处的脆弱,他的内心有无法直视的伤痕。一位患者告诉我,从小他没有体会到爱,结果他产生了两个意想:1、感到自己是没有妈妈的孩子,然后别人都来关心自己;2、感觉自己是一只在案板上的猪,任人宰割。试图超越自己,只因为他缺少爱,缺少对自己的接纳。因此,在每个悲剧的背后,都有一个受伤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