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8 劳动生产率

2022-07-18 02:22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8、劳动生产率[i]


  劳动生产率,也称做劳动生产力,是指劳动的生产能力或效率。它表明具体劳动即“合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有怎样的作用程度”[ii]。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由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产品数量来衡量的。如果在相同时间内[iii]生产出的产品比以前多一倍,那就表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一倍。反之亦然。

  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取决于一系列的因素,如劳动者的熟练程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情况、生产资料的作用能力[iv]、劳动组织的好坏以及诸种自然状况等。

  劳动生产率愈高,在相同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愈多,但创造的价值量并不会因此而增加,因为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会相应地减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也相应降低。或如马老师所说的:一个商品的价值量,同体现在其中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例。但就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来说,是不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改变而改变的。在同一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单位商品的价值所以会降低,是因为把在一定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分摊到更多的产品中去了

  劳动生产率和社会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决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比决定社会生产力的因素要更广泛些。例如,社会生产力不取决于任何自然状况,而劳动生产率却同自然条件的好坏有关。在同样的生产力水平下,同量的劳动在丰年比在荒年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从富矿比从贫矿可以开采出更多的金属等等。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例如,生产工具的改进或劳动者技能的提高,都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必然会同时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的增多。但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并不一定反映社会生产力的变化。例如,同样的劳动者用同样的工具,在优等土地上比在劣等土地上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但社会生产力并没有因此而提高。


注:

[i]《政治经济学教科书》1959年版,第48页。

[ii]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0页。

[iii] 例如一小时。

[iv] 指生产工具的效能,原料、材料、燃料等的质量,对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等等。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名词简释》2.4.8 劳动生产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