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艺丛高光:中村孝(下)

2022-07-18 02:13 作者:机巧莫几不会画画  | 我要投稿

Artist Spotlight: Takashi Nakamura

原文地址:https://animetudes.com/2021/05/30/takashi-nakamura-spotlight/

    我在其他文章中早已提过中村下一阶段的作品,而1985年至1988年是中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三年,这已无需赘述。中村依旧是自由人,他,还有他的门徒森本晃司,都与Madhouse合作甚多。中村同时还密切关注着大友克洋的动向。《幻魔大战》和《风之谷》已经证明了中村对角色作画何等深谙,他的原画展现出了那时前所未有的(这里的“前”可能得剔除友永和秀与安彦良和的一些作画)重量感和朴素感。正是在此后的1988年,中村的封神之作降临了:《阿基拉》。这是他首次担任体量如此巨大的剧场版的作画监督,尽管他此前已在许多TV动画和短片中担任过这一职位。我也在关于写实主义的文章中强调过中村在《阿基拉》中宛如教师一般的存在,不过这对中村本人而言想必也是宝贵的学习经验。

    井上俊之、宇都宫理、木上益治、森本晃司等诸多天才齐聚一堂,我们也很难精准指认中村在《阿基拉》究竟出力多少,修正多深。不过这无疑是一处转折点。问及作为动画人的自己能做什么,中村的回答是“抵达自己的极限”。他和大友的关系想必相当亲密,有时一些拿捏不定的问题甚至不得不由中村自己定夺;但大友监督在制作现场的掌控欲是出了名的强,中村可能难免有受制之感。中村也已在《机器人嘉年华》的短片译者注:ニワトリ男と赤い首)初尝了当监督的滋味。因此,中村逐渐摆脱了画画为人不为己的原画身份,开始专注于自己的企划。

    中村在《阿基拉》后的第一份工作是1989年《彼得潘的冒险》的角色设计。这部作品在当时家喻户晓的世界名作剧场系列略显清奇。原作已十分古老,而日本动画公司希望以魔改让其重获新生。因此,他们决定改编一部空前出名的故事,并将监督一职交给了监督老手黑田昌郎,而角色设计就交给了中村孝。

于一名位迪士尼粉丝而言,这件任务想必颇具挑战性——毕竟,这部作品早已有过迪士尼改编的动画电影先例。不同于迪士尼亮眼的色彩和尖锐的形状构成,中村的角色更圆滑也更简洁,朴素得恰到好处。人设并不抢眼,但极具表现力,而且最重要的是,便于作画。这也是贯穿中村职业生涯的人设特质。

    《彼得潘的冒险》的作画同样生动地展现了中村的作画方法论。中村并不是此作的作画监督,或许是因为他在《阿基拉》被榨干了精力,想要稍作休息。不过另有一些《阿基拉》编内人员,多多少少算是中村的门生,一同现身于本次名作剧场:川崎博嗣,《阿基拉》的原画,是这部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作画监督之一;冲浦启之也是最精彩的三集(第十二集、第二十集和第二十八集)的作画监督,此外还负责了五集原画;大平晋也参与了两集原画。除了这些光芒四射的名字(我还应该加上矶光雄),这部动画始终如一,从未过度炫技。这也是中村作画的关键特点之一:生动而丰满的运动,却从不为震慑观众而存在。中村对他的迪士尼原则的坚守,相较其他日本动画人,只能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动画应当刻画生命的幻象,而不是为动而动。

    我也已在其他文章提过中村在《八犬传》的出色发挥,《八犬传》后他又参与了许多剧场版和OVA的原画,最出名的就是《祈愿物语》。不过中村主要还是在等待时机,直至他的第一部剧场版《猫之乡》于1995年上映。中村似乎将剧场版和短片的制作等闲视之:剧场版并不很长(只有七十五分钟),中村则包揽了最需发挥创造力的职位,同为导演、脚本、角色设计和作画监督。与《阿基拉》类似,很难分辨中村究竟参与了哪些作画,毕竟他无处不在。

    不论如何,《猫之乡》得以为中村树立日本动画业界最具原创性的艺术家的名号,有两大原因在此。第一,中村决定制作的是一部子供向且纯子供向的剧场版,这比宫崎骏的剧场版都更靠近迪士尼的目标观众(尤其是宫崎两部最成熟的剧场版《红猪》和《幽灵公主》当时已上映)。第二,中村视觉层面的想象力仿佛无拘无束,并且带来了日本作画前所未有的美术场景。《猫之乡》的世界类似于五彩缤纷的巨型游乐场,还有变成气球的角色。此外,中村还将自己对玩具娃娃和机器人空前的痴迷展露无遗,体现于剧场版开头和结尾的定格动画。中村受大友启发的调度技巧也很有趣。或者说,大友和中村如何探索并发展出趋同的风格和其他种种事物,这一点很有趣——主要是对摄影机的运用。大友显然是无与伦比的摄影机操纵大师之一,从《阿基拉》里摧枯拉朽的新东京到过目难忘的《大炮之街》,比起单纯的切镜,大友更青睐于摇镜和淡出转场。虽然相对缺乏实验性和野心,但中村也做了类似的尝试,用了许多摇镜和推拉镜,在《猫之乡》影片开头就展现了城镇丰富的细节和设定。这段镜头光是背景就叠了好多层,洋溢着生命力。

    《猫之乡》的作画再度召集了许多曾现身《阿基拉》片场的人,它也理应在日本写实主义作画的历史中留下姓名。《猫之乡》里有冲浦启之,在临近结尾的部分负责了四十多个镜头,还有川崎博嗣、山下高明、田中达之和江村丰秋。有趣的是,除了冲浦,以上列举之人都画过《祖先大人万万岁》。至1995年,通往写实主义的条条大路都已变得清晰明了:宇都宫理的玩兴而自由的运动、矶光雄在《祖先大人万万岁》里的成功尝试、大平晋也在《古董屋》和《祈愿物语》样片中隐秘的激进主义、《祈愿物语》受中村启发的柔和而精致的作画、井上俊之极具重量感的超写实主义作画,以及冲浦在《机动警察》和《攻壳机动队》中的表现......《猫之乡》虽然不在此列,但它在彰显中村追随者创造的鲜明风格的同时,也展现了中村本人对新领域的不懈探索。

《猫之乡》后,中村的创作变得更加多元化。中村的下一部剧场版,2002年的《帕卢姆之树》将他领向了与《猫之乡》完全不同的方向:一部错综复杂的成人黑童话,片中有些片段近乎惊悚。不过,《帕卢姆之树》依旧是非常中村的作品:一方面对匹诺曹童话进行了黑暗的、形而上的汲取,另一方面从漫画家莫比斯和动画导演赫内·拉鲁等法国艺术家处获得了不少启发。尽管这部剧场版的剧情引得众说纷纭,但小关睦夫惊为天人的美术设计和片中角色探索的美丽世界也体现了中村仿佛取之不竭的视觉构想灵感。

    《帕卢姆之树》是个颇具野心的企划,制作时长足有三年之久,成片时长足有两小时强。它同样聚集了当时堪称最亮眼的剧场版全明星阵容:井上俊之打磨了中村的角色设计原稿,并在剧场版里负责了相当丰富的内容,此外还有其他传奇原画,如大桥学、安藤真裕、增尾昭一、松竹德幸和梅津泰臣。这部剧场版还出色运用了3DCG动画,于末代赛璐珞动画而言,这是相当惊人且超前的做法。

    中村于2004年《铁人28号》回归了TV动画的角色设计,并于同年《奇幻儿童》实现了TV动画初监督,这部更加暗黑的作品再次探讨了《帕卢姆之树》的主题。不过最值得留意的是2010年代早期,中村与另外两家作画技术先锋队的紧密联系:Colorido和Studio 4℃。Colorido参与了中村2013年的短片《写真馆》及2015年动画人博览会系列中《布布与布布丽娜》的制作,而Studio 4℃则加盟了中村更具野心的企划,如2014年的四集动画《托鲁鲁的冒险》(译者注:Toruru's Adventure)和2015年他与迈克尔·艾里亚斯联合执导的剧场版《和谐》。这都让中村像制作《写真馆》那样得以尝试更多新事物。

    《写真馆》时长十五分,这部默片展现的美丽与诗意令人难以忘怀。就美学层面而言,它显露出中村自《猫之乡》就已发端的特有的绘本化美学。不过,《写真馆》依旧存在致敬大友克洋《大炮之街》的做法。这两部作品的角色设计都由简单的几何形构成,而粗厚的轮廓线为他们赋予了粗粝的、插画般的观感。角色动作不大,但动态总是流畅而富表现力。不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依旧是运镜与3DCG的结合。

    本片独特的舞台——小山上的写真馆,是故事发展之地——这一切由慢摇镜头和强大的视觉构成缓缓托出,这也解释了本片画幅比例为何如此之宽。片中,摄影师试着用小花招和小物件——花,或者娃娃——让他的客人莞尔一笑。仿佛是为了凸显它们作为礼物独特的属性,从而凸显这些独特的瞬间,这些小物件都是3D。但是这些3D并不突兀:它们与2D元素的交互如此完美,彰显出制作人员打磨细节的匠心,这也是中村作品的特质所在。

    中村孝的职业生涯充满原创性和多样性,无疑值得更多关注。相比其他更具影响力的创作者,如大冢康生和金田伊功,中村并不高产。但念及作品量和中村在自己手中每一段镜头倾注的精力,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即便如此,中村还是能够轻松与他们比肩而立:他是最重要的日本动画人之一,从特效到角色再到角色所处的世界,他为作画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革命。但中村从未像大冢或者哪怕像金田那样真正为师。他总是保留着深入革新的创作者的一面,而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

End

艺丛高光:中村孝(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