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某些作品”的拙见
阿虚有名言在先,
“在虚拟世界寻求真实的人一定有问题。”
(大意如此)
我想,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等同于问一个人他认为网络是现实的延续,还是说网络独立于现实。
本人一直坚定地认为是前者。由于不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故不在此深究。
简而言之笔者认为:如果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场景情节足以使人联想,或者世界观,物理法则等与现实共通,那么在这样的“虚拟世界”中沿用现实的逻辑与“真实”,自然是合情合理的。
自此关于作品和现实能否共用一套逻辑的问题得到解决。
那么,作品和作者能否割裂?
作品是作者的智力成果,毫无疑问受到作者的思想,阅历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作品是糟粕→作者三流,或者作者三流→作品是糟粕这样的推论,从逻辑上看,还是有些牵强附会。
名家写的烂书,小作坊生产的精品游戏……却也不是少数。
但是,单论广泛的“好”或者“坏”,不足以明晰这个问题的本质。因为作品含有A倾向→作者可能有A倾向,或者作者有A倾向→作品可能出现A倾向的推论,是可以成立的。
由此引出第三个问题,作者的作品之间能否独立看待?
即:作品a有A倾向→作者有A倾向→作者的作品b有A倾向的推论能否成立?
恐怕很难。除非作品ab之间共用一套设定与语言体系,但大多数时候除了各种形式的续作,作品在内容上都是相互独立的。
可只看以下结论
笔者并非来唱反调异取为高,也无力与达成某种共识的集体对抗。
笔者一直认为,我们欣赏作品,就跟吃鸡蛋一样是吸收营养的过程。在秉持该原则下,我认为如果鸡蛋足够优秀,是没必要去看母鸡的。当然,母鸡下了坏蛋,食客有情绪也属实正常。但迁怒于先前为人提供营养的鸡蛋,未免还是有些不妥?
一码归一码,好的鸡蛋我们当然要吃,不必因噎废食。我想最妥善的办法还是不要对任何母鸡抱有幻想,去芜存菁地吸收营养,秉持吃鸡蛋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