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百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前,我走进了它的“技术鱼池”(下篇)

参观礼宾楼博物馆
在下线仪式前我们跟着解说员参观了总部内的礼宾楼博物馆。首先是比亚迪公司的历史墙,从1995年公司创立,直至2003与秦川汽车签约才正式进入汽车行业。以生产手机等二次充电电池起家的比亚迪,对电池技术的执着看似是从一而终的。

2008年股神巴菲特的入股,为比亚发展史画上了浓重的一比,比亚迪的技术获得了全球资本大鳄的青睐。
2010年比亚迪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深圳腾势(DENZA)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同年全球首批纯电出租车e6批量上路运营,比亚迪首款纯电动大巴K9下线,率先发布“公交电动化”战略。2011年比亚迪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

2015年比亚迪发布新能源车“全产业键+全市场”的“7+4”战略。
2016年云轨首发,比亚迪正式进军轨道交通产业。
2017年全球首条商业化运营云轨在银川通车。
2018年IGBT 4.0发布,代表中国电动车行业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掌握核心技术。
2019年全球首条云巴线路运营;比亚迪全球设计中心落成;弗迪模具、弗迪动力、弗迪电池、弗迪视觉、弗迪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2020年援产口罩和消毒液,成为全球最大的口罩制造商;比亚迪与丰田成立合资公司-比亚迪丰田电动车科技有限公司;刀片电池量产;比亚迪汉上市。

公司历史墙仍未更新至2021年,大家可翻阅上文。
有着“技术狂魔”之称的比亚迪,对技术和创新的追求都体现在其专利墙“技术为王,创新为本”八只大字上。截至目前,比亚迪累计申请专利超3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累计超1.7万件,而专利墙所展示的只是其冰山一角。

比亚迪把自己的技术积累形象地比喻成“技术鱼池”,随时都能在里面捞一条“大鱼”出来。其实我认为比亚迪用“鱼池”来形容有点谦虚了哈,“鱼塘”会更为形象贴切一些。

而支撑起比亚迪“技术鱼塘”的,是比亚迪众多专项技术研究院。

这个大屏幕显示的是比亚迪对地球作出的贡献,具体为累计减少二养化碳排放量和相当于植树的棵数,更有趣的是这个数字仍在不断更新中,这背后的算法就有点耐人寻味了,相信随着新能源车的快速普及,两个数字的增加速度也会不断加快。

e平台技术展示区,“33111”高度集成化系统设计分别代表电驱3合1、高压3合1、整合集成电路、搭载DiLink系统的智艳旋屏和高续般、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的动力电池。

最新版本e平台 3.0的标配了比亚迪专利的刀片电池。

比亚迪第一代DM技术的电混系统,搭载于比亚迪F3DM上。

搭载于秦2014款及唐2015款上的DM 2.0电混系统。

搭载于2018款全新一代唐身上的DM 3.0电混系统。

DM-P技术平台为DM3.0平台的技术升级版,采用三擎四驱架构,百公里加速性能可在4.3秒内完成,并拥有最高100km的纯电续航里程。

上海车展时已经看到了DM-P技术平台的技术展示模型,这次终于能更仔细地观摩一番。比亚迪自研自产的集成电机控制器(二合一电控总成),位于车头左前方,主要控制直流/交流电的双向逆变,冷液方式为液冷,防护等级IP67,最大输出功率分别110kW/25kW,分别对应前驱动电机与BSG电机。

P3位置的前驱动电机在动力总成的最左侧与变速相连,最大功率110kW。

位于发动机右前方P0位置的BSG电机,最大功率25kW,由BSG的全称Belt-Driven Starter Generator可得知它是基于皮带驱动,兼顾起动机与发电机功能。

电池加热器在动力总成的后下的位置,目的是为了令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有更理想的续航表现。

启动铁锂电池、高压配电箱总成和BMS电池管理控制器位于底盘中部。

位于底盘中后部的动力电池模组、后轴的三合一驱动总成及二合一电源总成。

虽然基于DM-P技术平台的车型仍未正式上市,但其强大的性能已经令人开始期待了。
接下来是同样在上海车展就见识过的DM-i技术平台,

DM-i系统中热效率高达43.04%的骁云-插混专用1.5L发动机+EHS电混系统组成的动力总成有单独的模型展示。可以看到动力总成体积相当的紧凑,得益基全面取消与发动机相连的轮系,骁云1.5L四缸发动机几乎就是一个同排量三缸自吸发动机的大小,同时无轮系的设计也能大幅降低机械能的损耗。发动机前方三元催化与发动机本体相连的管道为EGR率高达25%的低温废气再循环系统。
来到EHS电混系统的一侧,下方为串并联架构的高转速双电机,发绿光的是发电机,红光的是驱动电机。采用了双面直喷油冷技术的扁线电机转速均高达16000rpm,效率高达97.5%。双电机单挡直驱的串并联架构提升了传动率,提升了可靠性与稳定性。
基于比亚迪IGBT 4.0的DM-i二合一电控总成位于双电机上方,与双电机高度集成,减少了外部线路,损耗得到降低,同时提升了可靠性。
基于更节能的电动水泵和更精准的电子双节温器,比亚迪实现了缸盖与缸体的分体冷却技术。电动水泵的下方是电动空调压缩机。
DM-i专用功率型刀片电池。
刀片电池在温度管理方面应用了冷媒直冷技术及脉冲自加热技术,确保刀片电池能工作于最佳温度之下。从照片中能看到,冷媒直冷的管道连接到发动机前方的电动压缩机。
位于后排座椅下方的油箱及位于后轴的二合一电源总成,支持3.3kW及6.6kW的交流慢充,以及能在30分钟充电80%的直流快充技术。
DiLink技术展示座舱,旋转智慧大屏是重点。
未来的智能汽车会人手一个大屏幕吗?
从2008年开始商用新能源车的研发,到2010年9月在巴菲特的见证下第一台K9下线,比亚迪新能源商用车的全球征程同样精彩。K9是比亚迪商用客车的开山之作,单车每年节省燃油41666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5吨。
K9车轮内侧的高效率轮边驱动桥,为国内首款量产的轮边驱动桥,布局相当独特。
其动力电池组位于一侧后轮的上方。。
自2011年200台K9交付深圳大运会开启的纯电动客车全球首批大规模运营,至2019年完成8年服务周期退役,K9单车行驶最高里程超过59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5圈,成为全球运营期限最长、行驶里程最高的纯电公交车型。
比亚迪的商用车云数据服务,可在云端对规模运营的商用车进行详细的数据纪录和分析。
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比亚迪纯电量产车型-比亚迪汉EV,比亚迪目前纯电的旗舰主力车型,同时也是今天第1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仪式的主角。

汉EV的车标是用汉朝的篆书“创造”出来的简体字“汉”,初看似乎没啥问题,但实际上汉朝篆书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漢”,这其实引起了一定的争议,也许是比亚迪创新精神的另一种体现吧~

细节是魔鬼,隐藏式门把手上方也加上了“汉”字标识。

随车可见的中国元素。

3.9S的尾标低调地表达着其加速性能。

上文提到比亚迪的全产业链+全市场“战略,实际上是比亚迪在掌握三电技术及芯片技术后,形成的乘用车、客车、卡车及专用车、工业车组成的全产品矩阵,覆盖了七大常规领域和四大特殊领域,因此也可称为“7+4”战略。

凭借在电子、汽车、新能源领域丰富积累的领先技术,比亚迪掌握车辆、道岔、轨道梁、行车自动控制、转向架、车轿耦合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打造出中运量跨坐式单轨云轨和小运量云巴等轨道交通解决方案。

比亚迪组建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历时5年,累计投入50亿元打造的跨座式单轨-云轨。云轨属于中运量的轨道交通系统,编组灵活,单向运能为1-3万人/小时,可用于大中城市的骨干线和超大型城市的加密线、商务区、游览区等线路,可建于绿化隔离带上的云轨相比地铁拥有建造周期短、造价低、景观好、转弯半径小等特点。采用橡胶轮胎与空气弹簧独特设计,运行噪声低,转弯半径为45米,云轨的爬坡能力达到10%。

云巴是比亚迪历时7年,耗资近100亿打造的具有100%自主知识产权、不占用道路资源的小运量立体智能交通系统。云巴搭载无人驾驶系统、多功能深度集成的综合调度系统、人脸识别等技术,与云轨一样具有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可完美融入周围环境等特点。

云巴采用橡胶轮胎和独特的转向架设计,转弯半径仅为15米,爬坡能力达到12%。

配合秒级道岔系统,能充分发挥线路通过能力。


轨道交通综合运维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云巴的无人驾驶全自动运行,以及轨道交通系统运营以来的零事故率。

从展示模型能看到由AGV小车、智能静调线、智能动调线、柔性化生产系统、智能云巴测功机、基于机器视觉智能检测系统、四轮定位装置、智能仓储系统等组成的云巴智能工厂。

综合作业车,用于对线路上的高空及梁下区域进行维修,同时具备故障车辆救援和物姿运输功能。

典型箱变,比亚迪智能预装箱式变电站,由高压设备、整流机组、变压器、低压设备、直流设备等通过电气连接组合的户外终端配电设备,具有便于运输、迁移、无污染、免维护等特点。

要说这次礼宾楼博物馆参观的重头戏,还是接下来的电池穿刺实验。比亚迪刀片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对比穿刺实验在网上已经看不少了,当在现场亲眼目睹实验的全过程仍然相当的震撼。实验中三元锂电池包被刺穿的一刻便开始喷出浓烟,电池包迅速鼓包并发生猛烈的爆炸,在防护玻璃外的也难免被响烈的爆炸声吓一跳,电光火石之间实验机器就被熊熊烈火包围,电池包的电压迅速下降。

而刀片电池在实验中的表现出奇的淡定,无烟无火无爆炸,电压缓慢下降。与此同时旁边的三元锂电池仍在持续燃烧。

实验后工作人员还特地把穿了一个大洞的刀片电池放到靠近防护玻璃的位置让我们看个一清二楚。
其实除了交通领域这个极大的范畴,比亚迪还覆盖了很多大家意想不到的制造业领域。

大家或多或少都见过比亚迪制造电池和充电器,但实际上如华为/荣耀手机、三星平板电脑、华硕笔记本电脑、erro路由器、汉翔电子价签、行车纪录仪、智能手表、心率计、健康标签、手表装饰件、汽车电子多媒体芯片、楼宇控制器等种类繁多的电子产品,均出自比亚迪电子之手。

不单在核心技术创新研发上实现快速的纵向发展,还积极追求在业务多源化上的横向发展,在我们眼前的比亚迪,俨然是一个庞大的工业帝国。
Overall
参观比亚迪的两大实验室和礼宾楼博物馆,技术控们就像到了一个满是宝藏的新大陆,“技术狂魔”的“技术鱼池”果然令我们大开眼界,哪哪亮点十足,令人流连忘返。相信不少同行的朋友也像我一样,切实地被中国品牌的技术实力震撼到。
1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是比亚迪和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历史节点,相信在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驱动之下,将加速完成比亚迪下一个百万辆新能源车目标的达成。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