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微生物题库超全

2022-11-10 00:34 作者:生物yes  | 我要投稿

1、生芽孢的细胞在芽孢形成过程中,可以大量吸收离子并大量合成吡啶二羧酸,一个细胞可以形成个芽孢

2、原核生物的鞭毛按照着生方式可以分为周生侧生

3、我们学习过的“三菌”分别是细菌放线菌蓝细菌

4、分支杆菌属有两种重要的致病菌分别是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它们在染色特性上属于革兰氏阳性染色。

5、枝原体革兰氏染色性,因为其无细胞壁,但细胞质膜含有甾醇

6、原核生物鞭毛运动的的驱动力来自细菌的运动,利用栓菌”实验证明,鞭毛的运动的机制是“旋转论”

7、蓝细菌通常为革兰氏阴性菌,细胞通常含固定CO2的羧酶体,其特化的异形胞具有固氮作用。

8、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是无性孢子菌丝断裂9、鞭毛的运动与细菌的运动有关,也是“旋转论”的重要依据。

10、细菌的繁殖方式包括裂殖芽殖两种方式。

11、放线菌的菌丝包括基生菌丝气生菌丝

12、我们学习过的“三体”分别是枝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13、原核鞭毛生物鞭毛的基本结构包括基体构形鞘鞭毛丝三个部分组成。

 

1、革兰氏染色一般是先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初染,再用乙醇脱色,最后用沙黄复染,G+细胞呈现出紫色,而G-细胞呈现红色。

2、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是由肽聚糖磷璧酸组成的。

3、荚膜染色先使用            进行初染,再使用          媒染。

4、缺壁细胞包括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枝原体。

5、如果芽孢的直径小于菌体直径,这些细菌称为芽孢杆菌,如果芽孢的直径大于菌体直径,使整个菌体呈梭形或鼓塑形,这些细菌称为梭状芽孢杆菌

6、芽孢按着生方式可分为中部生偏端生顶端生

7、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自外至内由外膜周质空间细胞质膜组成。

8、细菌按照其形态可以分为球状杆状螺旋状三型。

9、芽孢染色使用孔雀石绿初染,自来水脱色后用蕃红复染,芽孢为绿色。

10、磷壁酸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

11、肽聚糖是由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形成,其中四肽尾和肽桥可以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12、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脂多糖是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组成的。

13、肽聚糖的糖链部分是由N-乙酰葡糖胺N-乙酰胞壁酸通过β-1,4-糖苷键形成,而非糖链部分包括四肽尾肽桥,可以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14、缺壁细菌革兰氏染色性,抗酸染色通常使用5% 染色,再使用3%盐酸酒精脱色,抗酸细胞呈色。

15、芽孢形成过程中,细胞可大量吸收离子并大量合成吡啶二羧酸

16、抗酸染色使用石碳酸加温染色,盐酸酒精脱色,美蓝复染,细胞呈红色

17、肽聚糖在组成上除了糖链外,还包括四肽尾肽桥,它们可以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18、按照结构层次,微生物细胞外被分为荚膜微荚膜黏液层和菌胶团。

 

1、酵母的有性繁殖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2、根霉和毛霉的营养菌丝体可以特化成匍匐枝假根结构。

3、真核生物鞭毛具有典型的 9+2 结构,鞭毛与纤毛的区别是纤毛长度短,数量        

4、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方式包括芽殖裂殖产无性孢子三种方式。

5、担子菌首要特征是在称为       的专化产孢结构上产生外生的称为分生孢子座。  

6、担子菌通过锁状联合机制来保证次生菌丝体每个新生的细胞维持双核特性。

7、真菌菌丝的结构包括延伸区成熟区隔膜区三种类型。

8、酵母菌的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两种主要方式。

9、常见的对人类有害的放线菌包括杆菌麻风分杆菌

10、霉菌可以通过结合进行有性繁殖,其过程包括质配核配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11、典型的放线菌菌丝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两类。

12、担子菌通过锁状联合机制保证双核,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           。

13、菌物界包含黏菌假菌真菌

 

1、病毒在结构上由位于中心的核酸及其外围的蛋白质组成,有的病毒还包被一层类脂膜,称为包膜

2、根据遗传信息分子结构,可把病毒核酸类型分为ssDNAdsDNAssRNA和双链RNA(dsRNA)四类。

3、伊红美蓝培养基可用于检测和鉴定大肠杆菌、固体培养基一般加入琼脂作为凝固剂,半固体培养基可用于观察细菌运动性

4、微生物对碳源的选择上,糖类优先于其他种类化合物,单糖优于双糖,己糖优于戊糖。

5、温和噬菌体存在3种形式,即游离态整合态营养态

6、烈性噬菌体一步生长曲线的潜伏期包括隐晦期胞内积累期两个阶段。

7、根据一步生长曲线,可把烈性噬菌体生长感染分为三个阶段,即潜伏期,裂解期平稳期

8、病毒的对称形式包括螺旋对称 ,二十面体对称复合对称

9、凡是利用有机碳的微生物就是属于异养微生物;凡是利用无机碳作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就是属于自养微生物,对一切异养微生物来说,碳源又兼做能源,这种碳源谓之双功能营养物

10、噬菌体T2、T4和T6等又称作T偶数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可释放溶菌酶溶解细胞壁。

11、T偶数噬菌体包括T2噬菌体T4噬菌体T6噬菌体等。

12、从群体上看,噬菌体可在菌苔上形成噬菌斑,植物病毒可形成枯斑,而病毒在动植物细胞内可形成可用光镜观察的空斑

13、组合培养基根据微生物营养设计,其中培养大肠杆菌通常使用葡萄糖铵盐培养基,培养链霉菌通常使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培养真菌使用察氏培养基。

 

1、质粒按照其复制特点,可分为严紧型质粒松弛型质粒

2、基因突变不对应性的三个实验分别是Luria等的变量试验Newcombe的涂布试验Lederberg等的影印平板试验

3、描述微生物营养缺陷突变相关的三类遗传型个体分别是野生型营养缺陷型原养型

4、转化是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分子被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并得到表达的基因转移过程。

5、转导按照噬菌体缺陷程度分为普遍转导局限转导,溶源性细菌通过噬菌体转化可以获得除了免疫性外的新性状,这一现象谓之溶源转变

6、真核微生物准性杂交包括菌丝联结形成异核体核融合和体细胞交换和单倍体化等过程。

 

1、光能自养微生物光合磷酸化包括循环光合磷酸化非循环光合磷酸化

2、生物固氮途径的本质是利用固氮酶把N2还原形成氨,在此过程中共传递 8 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消耗在产生H2上。

3、肽聚糖合成过程在不同部位进行,其中在细胞质内合成Park核苷酸,在细胞膜上合成肽聚糖单体,最后在细胞膜外合成肽聚糖

4、化能自养微生物还原CO2所需要的ATP和[H]是通过氧化无机底物而得到,而化能异养微生物是通过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

5、有氧呼吸的电子受体是分子氧,而无氧呼吸的电子受体是氧化型化合物

6、硝酸盐呼吸又称反硝化作用,硝酸盐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并将NO3-逐步地还原成N₂的过程。

7、描述pH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三个重要指标,又称为pH三基点分别是:最高PH最低PH最适PH      

8、青霉素可抑制肽聚糖的合成,其效用是通过抑制转肽酶而实现。

9、平板菌落计数法包括浇注平板涂布平板滚管法

10、微生物底物脱氢的四条途径是EMPHMP 、TCA 和KD途径。

11、自养微生物CO2的固定途径包括Calvin循环厌氧乙酰-CoA途径逆向TCA循环和羟基丙酸。

12、描述温度对微生物生长影响的三个重要指标,又称为生长温度三基点分别是最高生长温度最适生长温度最低生长温度

13、影响微生物指数期代时长短的因素包括菌种营养成分营养物浓度和培养温度。

 

1、通常测定微生物生长包括直接法间接法

2、常用的高温灭菌包括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巴氏消毒法可用于牛奶果酒等灭菌。

3、描述微生物指数生长期的三个常数分别是繁殖代数生长速率常数代时

4、评价消毒灭菌效果常用的三个指标是最低抑制浓度半致死剂量最低致死剂量

5、高压蒸汽灭菌通常是在121℃温度下灭菌15~20min时间。

6、对于含葡萄糖的培养基,由于在121oC下会葡萄糖等成分会被破坏,因此通常在连续加压蒸汽灭菌法下灭菌,而胆固醇等生长因子通常采用       灭菌。

7、对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物品可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干热灭菌法进行灭菌;而对牛奶或其他液态食品一般采用巴氏消毒法灭菌,其温度为60~85℃,时间为30min~15 s

8、一条典型的生长曲线至少可分为延滞期指数期稳定衰亡期4个生长时期。

9、连续培养按控制方式分为内控制在外控制

☆下列那个细菌是G+菌(  C),哪个是G-菌( B ),哪个是古细菌(A )

A. 甲烷八叠球菌        B.大肠杆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1、伴孢晶体少数芽孢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个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

2、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

3、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可以定义为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4、荚膜和黏液层

荚膜:与细胞壁结合牢固,厚度>=0.2微米的称为荚膜。如肺炎双球菌。

粘液层:疏松粘附于细胞表面,边界不明显且易被洗脱的成为粘液层。

5、简述具有四类特殊结构的放线菌

①基内菌丝会断裂成大量杆菌状体的放线菌:具有分枝状、发达的营养菌丝,但多数无气生菌丝。成熟后会以横割分裂方式,产生形状大小较一致的分生孢子。

②菌丝顶端形成少量孢子的放线菌:会在菌丝顶端形成一至数个或较多的孢子。

③具有孢囊并产孢囊孢子的放线菌:具有气生菌丝的孢子丝盘卷而成的孢囊,他长在气生菌丝的主丝或侧丝的顶端,内部产生多个孢囊孢子。

④具有孢囊并产生游动孢子的放线菌:气生菌丝不发达,在基内菌丝上形成孢囊,内含孢囊孢子,其上生有鞭毛,可运动。

6、简述研究芽孢的意义(P32)。

   芽孢的有无、形态、大小和着生位置是细菌分类和鉴定的重要形态学指标,在实践上,芽孢的存在有利于提高菌种的筛选效率,有利于菌种的长期保藏,有利于对各种消毒杀菌措施优劣的判断。

7、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粗。每个细胞一般仅着生一至少数几条性毛。多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遗传物质作用

8、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9、芽孢有哪些特性?

①抗逆性极强;②芽孢还有很强的折光性;③芽孢对不良环境因子的抗性主要由于其含水量低。

10、菌毛又称伞毛,纤毛,绒毛和须毛,长在菌体表面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多存在于G-菌中。

11、简述芽孢耐热的主要机制。

①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②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③芽孢皮层和孢质中含有特殊的砒啶二羧酸钙盐, 可结合游离水分子,砒啶二羧酸钙盐还可插入DNA碱基之间,稳定DNA结构,增加耐热性。 ④芽孢所含的小分子酸溶芽孢蛋白,可与DNA紧密结合,使DNA从B构象转为A构象,更紧密。 

1、脂多糖位于G-菌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组成。

2、菌苔众多菌落连在一起形成了菌苔。

3、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

4、菌落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5、周质空间又称壁膜间隙,在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一般指其外膜与细胞膜之间的狭窄空间或者肽聚糖层与细胞膜之间的空间,呈胶状。

6、磷壁酸的组成,主要类型和功能是什么

组成: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核糖醇磷酸。

主要类型:甘油磷壁酸,核糖醇磷壁酸。

功能:①细胞壁形成负电荷环境,增强细胞膜对二价阳离子的吸收;②贮藏磷元素;③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防止细胞因自溶而死亡。自溶素在细胞分裂时可适度水解旧壁,促使新壁的插入。④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⑤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异表面抗原的物质基础;⑥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

7、脂多糖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生理功能是什么(20分)

主要成分:核心多糖,O-特异侧链,类脂A

生理功能:核心多糖:吸附阳离子,稳定结构:具有带电荷的糖基和磷酸基团。是细胞表面负电荷来源,与磷壁酸相似,可吸附Mg 2+、Ca 2+

O-特异侧糖链种类变化极大,沙门氏菌属抗原型达2107种!决定细胞壁抗原多样性。躲避宿主免疫攻击;病原菌鉴定、传染病诊断

类脂A:革兰氏阴性细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物质基础。许多噬菌体在细胞表面的吸附受体;具有控制某些物质进出细胞的部分选择性屏障功能;可透过若干种较小的分子(嘌呤、嘧啶、双糖、肽类和氨基酸等),但能阻拦溶菌酶、抗生素(青霉素等)、去污剂和某些染料等较大分子进入细胞膜。

8、原生质体和球状体的区别如何

原生质体,只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生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持或维持生长。

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层)的圆球形原生质体。

9、古生菌古生菌,又称古细菌或古菌。是一类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主要包括一些独特生态类型的原核生物。

10、缺壁细胞细胞壁是原核生物的基本构造,但是在自然界长期进化和实验室的自发突变中生的少数缺失细胞壁的种类。

11、简述革兰氏染色的基本过程(18)

①用碱性染料结晶紫对菌液涂片进行初染; ②用碘液进行媒染,其作用是提高染料和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使二者结合得更牢固; ③用乙醇或丙酮冲洗进行脱色。在经历脱色后仍将结晶紫保留在细胞内的为革兰氏阳性细菌,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结晶紫被洗掉,细胞呈无色; ④用一种与结晶紫具有不同颜色的碱性染料对涂片进行复染。例如沙黄,它使原来无色的革兰氏阴性细菌最后呈现桃红到红色,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继续保持深紫色。

 

1、菌丝体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菌丝集团称菌丝体。

2、气生菌丝体没有密布在固体营养基质内部而伸展到空间的菌丝体称为气生菌丝体。

3、霉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

4、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无性或有性孢子有一定形状和构造的任何菌丝体组织。

5、简述酵母菌营养体既能以单倍体也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的生活史(25分)

(1)子囊孢子在合适的条件下发芽产生单倍体营养细胞。

(2)单倍体营养细胞不断的进行出芽繁殖。

(3)两个性别不同的营养细胞彼此结合,形成二倍体营养细胞。

(4)二倍体营养细胞进行出芽繁殖。

(5)在缺乏氮源,并以醋酸盐为主要碳源的条件下,二倍体营养细胞易转变为子囊,细胞核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子囊孢子。

(6)子囊经自然或人为破壁后释放出其中的子囊孢子。

6、简述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的酵母菌生活史(25分)

(1)单倍体营养细胞借劣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2)两个不同性别的营养细胞接触后,形成接合管发生质配后,即行核配,两个细胞连成一体。

(3)二倍体的核分裂3次,第一次为减数分裂。

(4)形成8个单倍体的子囊孢子。

(5)子囊破裂释放子囊孢子。

7、基内菌丝又称营养菌丝。是放线菌中伸展到固体培养基内,具有吸取营养和排泄代谢废功能的菌丝体。

8、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9、子囊孢子不同性别的细胞接触融合后形成二倍体结合子,二倍体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细胞称子囊孢子。

10、菌丝霉菌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与酵母菌相似。

11、分生孢子是指不能游动的无性孢子,形成于产孢细胞的顶端或侧面。

12、简述酵母菌营养体只能以二倍体形式存在的生活史(25分)

(1)两个不同性别的单倍体子囊孢子在孢子囊内成对接合,发生质配和核配。

(2)接合后的二倍体细胞萌发穿破子囊壁。

(3)二倍体的营养细胞可独立生活,通过芽殖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4)在二倍体营养细胞内的核发生减数分裂,故营养细胞成为子囊,其中形成4个单倍体子囊孢子。

 

1、简述双层平板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的步骤(10分)

在培养皿上先铺一层2%琼指。再铺一层含对数期生长的宿主菌液和噬菌体试样的1%琼脂,预先在45℃下混匀,37℃下培养十余小时,对噬菌斑计数。

2、自内裂解是指大量噬菌体息吸附同一宿主细胞表面,并释放众多的溶菌酶,最终因外在的原因而导致细胞裂解,但并未进行噬菌体的繁殖。

3、效价病毒效价,噬斑形成单位:单位体积(毫升)待测样品中所含病毒的感染单位数目。

4、简述烈性噬菌体繁殖的五个阶段(12分)

吸附,侵入,增殖,成熟,裂解释放

5、噬菌斑噬菌体在菌台上形成的负菌落,由噬菌体侵染细菌并裂解细胞产生,可用于噬菌体纯种分离和计数。

6、溶源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的宿主。

7、简述一步生长曲线及其各阶段特点(10分)

一步生长曲线:是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①潜伏期:从噬菌体吸附细菌细胞至细菌细胞释放出新的噬菌体的最短时间.又可分为隐晦期,此裂解液无侵染性,细胞内正处于复制噬菌体核酸和合成其蛋白质衣壳的阶段。胞内累积期,此时裂解液有侵染性,开始装配噬菌体粒子。

②裂解期:从被感染的第一个细胞裂解至最后一个细胞裂解完毕所经历的时间.

③平稳期:指被感染的宿主已全部裂解,溶液中噬菌体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裂解量:每个被感染的细菌释放新的噬菌体的平均数

8、双层平板法(10分)

 

 

 

①先在培养皿中倒入底层固体培养基,凝固后再倒入含有宿主细菌和一定稀释度噬菌体的半固体培养基。培养一段时间后,计算噬菌斑的数量。

②步骤:在培养皿上先铺一层2%琼指。再铺一层含对数期生长的宿主菌液和噬菌体试样的1%琼脂,预先在45℃下混匀,37℃下培养十余小时,对噬菌斑计数。

9、温和噬菌体受感染细胞不能够被相同的病毒再次感染,在适当的环境下,每个受感染细胞都可以产生噬菌体并进入裂解循环,能够进入这种关系的噬菌体被称为温和噬菌体。

10、自外裂解如果大量噬菌体在短时间内吸附于同一细胞上,使细胞壁产生许多小孔,也可引起细胞立即裂解,但并未进行噬菌体的繁殖,这种现象称为自外裂解

11、溶原性细菌被温和噬菌体感染的宿主成为溶源性细菌。

 

1E. coli的4种结合型菌株及其特点,结合后的结果如何(10分)?

①F+菌株: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F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   

结果:当F+菌株与F-菌株(无F质粒,无性菌毛)接触时,通过性菌毛的沟通和收缩,F质粒由F+菌株转移至F-菌株中,同时F+菌株中的F质粒也获得复制,使两者都为F+菌株。

②F-菌株:“雌性”菌株,指与F+菌株相对应的、细胞中无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菌革的菌株。

结合结果:它可通过与F+菌株或F’菌株的接含而接受供体菌的F质粒或F' 质粒,从而便自已转变成“雄性”菌株;也可通过接合接受来自Hr菌株的一部分或一整套核基因组DNA。如果是后一种情况,则它在获得一系列Hfr菌株遗传性的同时,还获得了处于转移染色体未端的F因子,从而使自己从原来的“雌性”变成“雄性”。

③Hfr菌株:F因子插到染色体DNA上,细胞表面有性菌毛。

结合结果:Hfr菌株与F-菌株相结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当Hfr与F-接合中,F-转变为F-的频率极低,而其他遗传性状的重组频率却很高。

④F'菌株: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临近一小段核染色体组基因的特殊F质粒。包括初生F'菌株和次生F'菌株。

2、何谓Ames实验,使用菌株是什么?在进行Ames实验时,假设某一物质导致的突变菌落数目为45个,对照组为5个,通过涂布平板法测得的CFU为5x106个,试计算突变率的百分比(10分)。

是一种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剂的简便方法。使用菌株是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菌株。

3、与营养缺陷株筛选相关的培养基有哪些(6分)?

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补充培养基

4、何谓基因型、何谓表型(10分)

基因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含有的全部遗传因子即基因组所携带的遗传信息。

表型:指某一生物个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总和,是其遗传型在合适环境条件下通过代谢和发育而得到的具体体现。

5、质粒与载体(10分)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核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

载体:能够使外源DNA或者基因携带进入宿主细胞的工具。

6、梯度平板梯度平板是一种含有某药物的梯度浓度的琼脂培养基平板,它由含药物的上半个斜面和不含药物的下平个斜面分两次浇合而成。

 

1、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产物做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

2、比较呼吸和发酵

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不同。发酵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有机化合物,呼吸作用的最终电子受体是无机化合物。

呼吸:①经呼吸链传递。②氧化磷酸化。③需要氧,不需要氧。④氧和二氧化碳作为受体。⑤产能高。

发酵:①未经呼吸链传递。②底物水平磷酸化。③不需要氧④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⑤有机物分解,产能低。

3、简述测定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15分)

 

 

 

 

 

 

 

 

4、在分批培养大肠杆菌实验中,如果初期接种量是2x104个细胞/ml,经过24小时培养,细胞密度达到2x1010个细胞/ml,试求繁殖代数、生长速率常数和代时(15分)。

5、酵母一型发酵(5分)(同型乙醇发酵)

葡萄糖通过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脱羧产生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再生,最终产物为乙醇。(Ph3.5~4.5弱酸性)

6、比较同型乳酸发酵和异型乳酸发酵(10分)

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经过EMP途径产生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终产物只有乳酸。

异性乳酸发酵。:葡萄糖通过HMP途径,主要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多种产物。

7、生长曲线定量描述液体培养基中微生物群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8、简述分批培养单细胞微生物生长曲线的四个阶段(10分)

①延滞期:生长速率为零,细胞形态变大或增长,合成代谢旺盛。

②指数期:生长速率常数R变大,细胞平衡生长,细菌数呈指数方式增长,合成代谢旺盛。

③稳定期:生长速率为0,军体产量达到最高点,细胞开始积聚内含物,形成芽孢合成次生代谢物。

④衰亡期:代谢降低,出现自溶,细胞成多种形状。

9、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10分)

有氧呼吸:特点是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常以还原力[H]形式存在NADH+H+)经完整的呼吸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了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最终电子受体为分子氧。

无氧呼吸:特点是底物按常规途径脱氢后,经部分呼吸链递氢,最终由氧化态的无机物或有机物受氢,并完成氧化磷酸化产能反应。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产能效率较低的特殊呼吸。

多以最终电子受体而命名各种无氧呼吸。本质上是使这些物质接受电子,从而被还原

最终电子受体为氧化型化合物。

10、比较同型酒精发酵和异型酒精发酵(10分)

                条件                  产物

Ⅰ型发酵(同型)——pH3.5~4.5(弱酸性)  乙醇

Ⅱ型发酵(异型)——亚适量NaHSO3       乙醇,甘油    没有ATP产生

Ⅲ型发酵(异型)——pH7.6左右,厌氧(微碱性) 甘油,乙醇,乙酸  没有ATP产生

11、简述发酵的基本特点(10分)

  ①未经呼吸链传递;②底物水平磷酸化;③不需要氧;④有机物作为电子受体;⑤有机物分解,产能低。

 

1、天然培养基与组合培养基(10分)

①指一类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用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

②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成的培养基。

2、简述培养基配制的基本原则(10分)

①目的明确 ②营养协调 ③理化适宜 ④经济节约

3、基本培养基与完全培养基(10分)

基本培养基:仅能满足微生物野生型菌株生长需要的培养基。

完全培养基:在基本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富含生长因子的物质,以满足该微生物各种营养缺陷型要求。 

4、简述微生物四种基本营养类型(10分)

分为: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和化能异养型四种。

5、表面消毒剂、石碳酸系数(12分)

表面消毒剂:是指对一切活细胞、病毒粒和生物大分子都有毒性,不能用作活细胞或机体内治疗用的化学药剂。

石碳酸系数:石炭酸系数这一指标,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被试药剂能杀死全部供试菌的最高稀释度与达到同效的石炭酸的最高稀释度之比。

6、简述细菌二分裂繁殖的过程(10分)

7、消毒与灭菌(10分)

①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动物、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②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微生物题库超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