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赏析《黄水谣》
一、《黄水谣》相关思政要点
1938 年 11 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这所有的一切给他带来了创作灵感。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他一直酝酿着这部作品。终于,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这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并在当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这紧急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还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并完成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创作了一个星期,半个月之内就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内容,而《黄水谣》就是其中的第四乐章,他写就了这一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1939 年 4 月 13 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就传遍了整个中国。当时,人们正处在一种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鉴于如此残酷的现实,歌曲的词、曲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激发230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所以,在练习这首歌曲之前,我们对此创作背景了解之后,便可以清楚自己既是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所遭受的深重苦难的角度歌唱,诉说着人们的悲惨命运;同时,也从黄河的英雄气概出发,呼唤人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只有搞清楚这些,才可能在内容表达和情感抒发方面有所发挥,传达出歌曲中真正的情感意义,以充分体现词曲
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作者简介:

词作者:光未然,(1913年—2002年),原名张光年,湖北省光化县(现老河口市)人,中共党员,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光未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并被选为第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在他89年的人生岁月中,经历了颠沛流离、激昂奋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他一生笔耕不辍,每天写日记,他开蒙甚早,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外语、中国古典文学,如《诗经》、《楚辞》、古代文论、文字学等,并潜心研究戏剧、音乐,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在身患多种疾病的晚年,他关心青年作家的创作,并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学研究成果《骈体语译文心雕龙》,之后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实现了他40年的心愿。1927年在家乡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次革命失败后,曾做过商店学徒、书店店员和小学教员。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张光年文集》的编审工作后,于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辞世,享年89岁。

曲作者:冼星海(1905年—1945年),广东番(pan)禺(yu)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早年曾入北平艺术专门学校和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音乐,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小提琴和作曲理论。1935年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歌咏运动。1938年冬到延安,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0年被派往苏联,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以《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为代表的四部大合唱;歌曲《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救国军歌》《游击军》《做棉衣》《夜半歌声》等250余首;交响曲《民族解放》和《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四部;管弦乐《中国狂想曲》《谐谑曲》;小提琴与钢琴曲合奏《阿曼盖尔德》《郭治尔·比戴》,以及独奏曲、独唱曲等十首。
他是继聂耳之后,以广泛的题材、体裁和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谱写出了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作曲家,将革命音乐创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由于他对发展我国革命音乐所作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
三、作品分析
《黄水谣》为一首歌谣式的 A+B+A′三段体结构。A段E大调,2/4拍。前半部分旋律波涛起伏,以抒情的方式描写了黄河水的气势;后半部分旋律明朗亲切,展示了人们在肥沃土地上辛勤耕耘、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水又急,浪又高,奔腾叫啸如虎狼”曲调优美平缓、气息悠长、起伏不断。B段描绘了日寇铁蹄下祖国的凄凉景象,以及敌占区民众生灵涂炭、妻离子散的悲惨命运,该段为全曲的高潮。节拍由2/4拍变为4/4拍,乐段中大量应用了附点和长音符。A段委婉抒情、优美平缓的曲调消失了,旋律变得缓慢低沉,
歌词“奸淫烧杀,一片凄凉”把愤怒控诉的情绪带到极致,达到了歌曲的高潮。A′的旋律重复了A段,但情绪上是B 段的延伸,旋律缓慢而低沉,演唱时要充满着悲愤控诉,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凄惨景象,与 A 段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全曲通过曲调旋律的变化,为作品增添了强烈的矛盾冲突色彩,深刻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对日寇侵略者的愤怒控诉。
结语
该曲旋律优美、感情真挚。全曲是二段式结构,第一乐段曲调委婉,句尾反向大跳、使该曲颇具感染力;第二乐段开始处曲调形成高潮,以离调造成新的色彩变化,表现人们甘愿像种子,百灵、杨柳、青松那样报效祖国。词曲结合和谐,旋律起伏跌宕,深沉而又细腻地表达出人们对祖国的炽热而深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