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医大脑,第58讲:中风的先兆和预防

2023-03-11 15:28 作者:西安Water  | 我要投稿

内容提要: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中经络较浅,突然发病或发病缓慢,出现口眼歪斜、皮肤麻木,或者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或半身不遂,但不一定昏仆,一般神识清楚。中脏腑较深,发作比较突然,跌仆坠溺,完全是决定于发作当时的所处的状态,之后,轻则语言蹇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重则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鼾呼痰鸣。中风的病因,主要是气虚、血热、痰多,阳盛于上,阴虚于下,所以出现上重下轻。预防中风的用药原则,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用加减十全大补汤。

  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自学过来人陈胜昔,网名Water。今天带给大家“中医大脑”第58讲,中风的先兆和预防。
  中医所言的中风,包含了西医所谓的脑溢血、脑梗一类的疾病。家里一旦有老人中风,丧失劳动能力不说,如果偏瘫卧床,儿女陪侍,又会进一步加重家庭负担,引起很多一连串的不良后果。所以,预防中风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能用简单的方法判断中风的先兆,并且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把中风的风险扼杀在襁褓之中,这又是何乐而不为?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根据风邪伤害人体的不同位置,有中络、中经、中腑、中脏之分。中经络病情较浅,突然发病或发病缓慢,出现皮肤麻木、语言不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严重一些的会出现半身不遂,但不一定昏仆,一般神识清楚。中脏腑病情较深,常常是突然发作,跌、仆、坠、溺完全决定于患者发作当时的所处的状态,发病之后,轻则语言蹇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重则不省人事、口噤不开、面色潮红、鼾呼痰鸣。

  人的年龄过了50、60岁之后,自己感觉手指或单侧上肢或上下肢半身发麻或木,都是中风先兆。无论左手还是右手,一根指头发生麻木,在五年之内会发生中风;两根指头麻木,在四年内;三根指头麻木,应在三年内;四指麻木,应在两年内;如过五根指头全部麻木,一年内就会中风;如果半身上下或左右的手指头和脚趾头连同肢体整个麻木,再加上头晕目眩,头重脚轻,行动飘然不稳,短则一月,长则半年之内就会中风;如果同时还存在舌体转动不灵活,语言不流利、舌头、嘴唇发麻,通常几天之内就会出现中风。以上的都是经验之谈,不敢说百发百准,但具有很高的概率,生活中屡见不爽。

  除了前面用肢体麻木来判断之外,还有两种方法也很有效。一个是舌头自然伸出的时候,明显偏左或者偏右,如果不及时预防,往往有半身不遂的风险。另一个是,脉像出现寸脉浮大有力、尺脉弱小无力,说明气血上盛下虚,脑部血管压力大,很容易发生脑溢血。
  中风的病因,主要是气虚、血热、痰多,前人有“手足麻者属气虚”“手足木者属湿痰死血”之说,因气血失其平衡,阳盛于上,阴虚于下,出现上重下轻。预防中风的用药原则,益气、凉血、泻火、消瘀、降逆、化痰。可以用加减十全大补汤。
加减十全大补汤
生黄芪、太子参、茯苓、白芍、生地、玉竹、竹茹各15g,白术、甘草、当归、牛膝各10g,白茅根、桑枝、赭石粉各30g。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五剂为一疗程。

  关于真中风与类中风,在实际中无需区分,只要是中风,都是气血亏虚、痰多热伏所致。上面这个方子,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玉竹补气;当归、白芍、生地养血;白茅根凉血消瘀;代赭石平肝镇逆;牛膝添精益髓,强筋补肝;桑枝治风气拘挛;淡竹茹凉血除热,寒滑利窍,清燥化痰。
  最后,健康永远是自己的事情,平时应该多留心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变化,如果出现中风倾向,应该及时预防。
  “中医大脑”第58讲就到此为止,谢谢大家!

中医大脑,第58讲:中风的先兆和预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